中班家長沙龍——孩子需要學什么_
4.能用剪刀剪由直線、曲線、折線組合的綜合圖案,并把剪下的作品自由組畫。
5.學習四角向中間折,會看簡單的折紙步驟圖。
6.喜歡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玩具并進行游戲。
7.嘗試用團圓、壓扁的技能塑造簡單的物體。
8.能繪畫不同車輛的的形狀、顏色,會用雙線條畫靜態正面人,背面人,簡單的小動物。
9.能利用對稱的方法進行裝飾。
10.嘗試利用棉簽、刷子、吸管各種材料等工具進行刷畫、吹畫等多種方法進行繪畫。
四、幼兒應該怎樣學?
我們的教育誤區是什么?(抽象的說教和知識的灌輸,我們已經遠離感性的童年,過分強調承認的理性與抽象思維,對孩子的教育脫離了他的年齡特點。)
幼兒學習與科學研究在本質上的統一之處?(猜想、操作、體驗、驗證、不盲從、凡事愛問為什么)
獲得知識,習得技能的基礎是什么?(發現、操作、體驗)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說明
1、成人的正確引導。主要適用于自我服務能力,生活、衛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正確的洗手、自理大小便、正確的用餐、整理衣物疊被子、正確的坐姿等,要求成人不斷地提醒引導。 心理學里明確,讓人養成一個習慣是需要21天左右,而把這個習慣變成習慣成自然則需要三個月。不要將我們的教育陷入5+2=0的誤區。
2、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主要適用于社會性領域的學習。如:學習分享、合作,給幼兒自己解決與同伴間矛盾的機會。(在公共場所玩器械)
3、利用游戲法進行語言領域方面的學習。如:聽說游戲,說反義詞,詞語接龍,傳話游戲,講自己的見聞。在教幼兒進行識字學習時,我們可以運用聯想法,或走在馬路上找我認識的字。
4、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數學教育。要讓孩子體驗到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樂趣。圍繞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實物讓幼兒學習數學知識,幼兒能隨時隨地學,不斷地積累學習經驗。如吃早餐饅頭時,讓幼兒先觀察發現盆子里有許多饅頭,小朋友一個人拿一個,感知一和許多的關系。帶幼兒出去散步時,可以讓幼兒觀察周圍的樹木、建筑物等,比一比誰高誰矮。在認識圖形時,讓幼兒談談自己在幼兒園里,家里,馬路上見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物品,走樓梯練習數數,讓幼兒明白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
5、利用玩具材料進行適當的數學學習。
如在“認識時鐘”,給幼兒提供真實的鬧鐘,并能聽到秒針走動的聲音,這樣幼兒就直觀感受一定時間的長短。在“排列事物”時,給幼兒提供很多幼兒熟悉的事物卡片,如衣服(大中小不等),鞋子(大中小不等),西瓜(大中小不等),盤子(大中小不等),幼兒在擺弄卡片的同時很容易感受不同的序列關系。在“比較粗和細”中,給幼兒提供的是橡皮泥,讓幼兒在捏的過程中,知道粗和細是相對的。
6、在游戲中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如在浴室中玩瓶子,理解容量關系;在搭積木中了解平衡、承重、連接等關系;分組合作搭建“橋”,在搭建的過程中平行連接的部分需要輔助材料的支持,在與同伴商量的過程中孩子們掌握了交往的技能,在篩選材料的過程中掌握了長、寬、厚、薄;對橋面的承重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些知識孩子們通過游戲、操作、探究來獲得;在操作的過程中不管是好是壞,教師都加以鼓勵和引導。這不僅擴大了幼兒的知識面,而且還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求異思維)能力,可謂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