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該怎樣尊重你
孩子需要我們的支持和肯定,但有些事情不需要我們代替他去做。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里,提到這樣一件事情:小豆豆的錢包掉到學校的廁所里去了,他們學校還是那種老式的廁所,于是她就把廁所后面的蓋子揭開,找了一個專門掏糞的勺子,把坑里的東西掏出來,找錢包。這時,校長過來了,問小豆豆在干什么,小豆豆說明了原因,校長只說了一句那你要小心啊,要把里面的東西還都放回去,就走了。這件事如果發生在自己孩子的什么,你會怎么做?如果在以前,父母肯定會不說二話,揪過孩子先揍一頓,現在的父母多半會忍著臭氣和孩子一起“施工”,但是那樣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再看校長并沒有對小豆豆過多關注的后果,小豆豆把坑里的東西都掏出了,卻沒有找到錢包,可是她一點都不失望,又按校長說的把那些東西都放了回去,同時她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成就感呢,她覺得自己長大了。對于這樣不予過度關注的第三種做法,有多少父母能想得到呢?而這第三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又是多么重要啊!
對于激將法一定要慎用。激將法對于有的孩子是很管用的,你說我不行,我偏要證明我行來給你看,但是一旦用不好,激將法會起到反作用,打擊孩子的自信,甚至讓他破罐破摔。在一本書上看到,有個孩子特別調皮,整天跟老師作對,后來父母帶他去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師發現,最初引起他逆反的原因就是老師用的激將法。這個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卻得到了相反的結果。用激將法一定要注意方式、語氣,如果察覺效果不對,趕緊喊停。
即使是父母,也要跟孩子講道理,別用父母的身份來壓孩子。不要輕易對孩子說:“因為我是你老子,你就得聽我的!”即使,你為孩子選擇的是一條對他最好的路。畢竟孩子的路要他自己來走,孩子的生活也是他自己的,我們也只是或者只能他的拐杖,他的引導,并不能代替他去走路,去生活。做父母的更不能隨便打罵孩子,打孩子傷害他的身體,罵孩子傷害他的心靈。最要不得的,是一個打,一個護著,這樣不但孩子的揍白挨了,還會讓孩子覺得有保護傘,以后會變本加厲的。
當然了,尊重孩子,還表現在對孩子的說話語氣、態度等各方面,別總對孩子說你這個不會,那個也不行,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于孩子的要求,要考慮一下再決定是否拒絕(前面寫過一篇日記,專門討論怎樣對待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是一門大學問,讓我們謹慎得求證,小心得執行,共同探討,交流經驗,一起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