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協商是對孩子的尊重
與孩子協商在我理解中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如果我們經常與孩子協商,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我們交流,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相互的理解,還可以避免親子中一些無謂的爭吵。昨天下午5點時,接到素敏姨的電話,是打來的
:“媽 媽,我今天下午不想上架子鼓課。”
我:“寶貝兒子,為什么。”
:“媽 媽,我肚子疼。”
我:“寶兒,是因為肚子疼不想去上課嗎?那我們去醫院檢查一下。”
:“媽 媽,我就是今天不想去上架子鼓課。媽 媽,我不想說了。”
這時,電話已掛斷。幾分鐘后我再次撥通素敏姨電話,繼續溝通
我:“寶貝兒子,如果是因為肚子疼不想去,那我跟耿老師請個假。如果是以后都不想學架子鼓課,那媽 媽給你退了好嗎?”(因爸爸的不同意,英語課與架子鼓二選一留一個,選擇架子鼓。
:“媽 媽別退,我去。”
因為架子鼓是從中班一直學到現在,爸爸當初也是很不同意,使用多種玩具、食品、游戲誘惑讓他放棄,他都不沒有放棄過一直在堅持,足以證明架子鼓是真心喜歡的一個業余愛好!
有次上英語課時,因為牙疼都沒有要求請假休息,而是放學后去了醫院,又趕緊回來上英語課,所以當以肚子疼為理由時我不太信。雖然最后結果是同意去上架子鼓課,但我總認為自己處理的不是很恰當。如果是以前的我,不會有商量的余地,絕對是命令式的要求,更不會想著要進一步去剖析孩子內心中真正的想法。
于是架子鼓下課后,我再次詢問下午不想上課的真實原因
我:“寶貝兒子,肚子還疼嗎?”
:“媽 媽 不疼。”
我:“那你能告訴媽 媽不想上架子鼓課的真實想法嗎?媽 媽保證不訓你。”
:“媽 媽,我想早點回家寫作業。”
我:“對不起!寶貝、媽 媽誤會你了。 媽 媽以為你是想出去玩呢。”(給了一個大大的擁抱)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不經過了解之時,很武斷的下結論,誤傷了孩子。讓我更深體會到這次善意謊言
背后的原因是:
今晚吃飯時,爸的朋友對我說---在你回老家這半個月時間,有一天晚上去你家,看寫作業在那磨磨蹭蹭,我無意識的說了句:“如果你媽 媽看到你這樣,肯定會不高興的。"爸的朋友發現在那偷偷掉眼淚,問是不是想媽 媽了?點點頭說:“嗯!但我沒哭。”還偷偷的趕緊把眼淚擦干。聽到這時感動的我,忍不住的留下眼淚。又讓我想起,剛回家時對我說的話:“媽 媽你終于回來了,你不在的時候,我就偷偷哭過一次,他們誰也不知道。”聽后我抱著說:“寶貝兒子長大了!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常說男兒寧可流血不流淚),是個男子漢!。媽 媽愛你!”
從小就一直跟著我,除了在我生病或外出開會時才分開過,幾乎沒有分開的時間。所以對我的依賴性是比較強,但這次半個月的分開,孩子與爸爸獨處時日,父子倆不僅相處和睦、也鍛煉了父子之間各自的自理能力以及身上多了一份男子漢的氣概。韓老師說得對,媽 媽們要試著放手、學會示弱、多創造孩子與爸爸獨處的機會,間接性的讓爸爸多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