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精選2篇)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篇1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是接受者隔代教育,但是隔代教育好像有存在著一些弊端,怎樣才能避免讓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呢。通過下面的內容將為你解開這個難題,讓隔代教育的影響降到最低。
隔代教育的弊端
案例:小王夫妻倆因忙于做生意,在兒子3歲以后就將他交給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帶。現在孩子已經10歲了,媽媽想把他接回來,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孩子回來后卻發現他身上有很多壞毛病,如任性、自私、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摔東西,而且跟父母很生分,不太主動與父母講話。
隔代教育的弊端
1. 過分溺愛寶寶,阻礙寶寶自我成長
祖輩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生活和工作條件的限制,對子女可能沒有能夠很好地照顧,他們很容易產生一種補償心理,把對子女的愛以及對孫輩的愛全部集中到孫輩的身上,對寶寶疼愛有加,過分關注,以至于事事代勞,處處遷就寶寶,導致寶寶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
2. 引發家庭矛盾,導致親子隔閡
寶寶出生的前幾年,父母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畢竟,對寶寶來說,父母是他最重要的親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邊,他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另外,寶寶從小就跟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也可能養成一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習慣,當父母在某個時間段內接管寶寶,或者從祖輩手里完全將寶寶接管過來時,他們可能就會急于去扭轉寶寶的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為,父母和寶寶之間就極容易出現對立情緒。這種對立情緒會讓寶寶更加疏遠父母,退縮到祖輩的身邊。于是祖輩和父輩之間就很容易因為寶寶的教育問題引發家庭矛盾。如果祖輩再出面阻擾父輩“教訓”孫輩,這種矛盾就會進一步激發。
3. 抱持老觀念不放,妨礙寶寶個性發展
許多祖輩教育理念比較落后,對寶寶心理發展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就可能限制寶寶的各種探索活動,給他提出一些與他的年齡不相適應的要求,無形中給他一些捆綁,導致他缺乏開創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識老化,思想相對比較僵化,看待事物比較死板,容易固守塵封,采取過于傳統的方式來教育寶寶,那么,他們落后的教育模式就會影響寶寶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導致寶寶缺乏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意識。當然,也有不少祖輩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對比較陳舊,他們還可能在無意識間傳遞給寶寶一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約束寶寶的思維,妨礙寶寶個性發展。
隔代教育的益處
上面說了隔代教育的幾個壞處,下面再說說老人帶孩子的好處,先看一個案例:
聰兒爺爺退休之前一直從事中學教育工作,接觸過大量的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例子,所以,當孫女聰兒誕生后,聰兒爺爺就把自已畢生積累的經驗,用在了聰兒的早期教育上。
1. 老人有著更加平和的心態
年輕的父母們往往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生存壓力比較大,很容易將工作當中那種緊張的情緒帶回家,造成不太和諧的家庭氛圍,帶給寶寶過多的心理壓力,妨礙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祖輩們已經脫離那種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他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兒童似的心理,這就使得他們特別喜歡寶寶,也更容易融入小寶寶們的游戲,跟寶寶建立比較融洽的關系,為他們實施正確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輕松和諧的心理基礎。幼兒教育
2. 擁有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
祖輩在撫養和教育寶寶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對寶寶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也了解得更準確,尤其在寶寶生病,或者遭遇其他問題時,他們更清楚應該怎么樣去做,并且不會像沒有經驗的父母那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慌了手腳,相反,他們顯得更為淡定。祖輩們這種處事的方式會帶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同時也能給父母一種心理上的支持,對解決這些問題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3. 為年輕父母解決了后顧之憂
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可以為寶寶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寶寶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他們的加入還為年輕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支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祖輩們的加入,為那些單親家庭的寶寶彌補了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缺失的問題,為寶寶提供了性別模仿的對象,也為寶寶學習與異性相處提供了鍛煉的機會,無形中給予了寶寶正確完整的性別意識教育,對寶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幼兒早教
此外,祖輩們一般更有耐心,他們也更能靜下心來傾聽寶寶的心聲,與寶寶有更多的交流,從而更好地了解并滿足寶寶的需求。加上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為寶寶奉獻,這使寶寶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實質性的保障。不僅如此,祖輩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對孫輩的成長也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4. 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美德,它們對中國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而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影響下逐漸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老一輩會更多地保有這些傳統的文化和美德,有他們參與教育孫輩,寶寶們不僅可以接受先進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機會更好地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早教網
解決隔代教育問題的方法
1. 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
由于出生與成長的環境和時代有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年輕一代可能更注重寶寶智力培養、個性發展,他們往往會更多地向寶寶傳遞知識,給他更多自由,讓他自由探索;而祖輩們則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會給寶寶更多的約束。在教育寶寶的事情上,兩代人要盡量平心靜氣多一些溝通,只有統一認識,才能避免在寶寶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這種分歧要挾父母或者祖輩,引發更多的問題。父母們最好盡量多向祖輩請教,多一些溫和的溝通,而祖輩們最好利用各種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
2. 尋找合適的平衡點
祖輩在養育寶寶時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輩也是如此,要權衡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并不能幫助寶寶獲得更好的發展,相反,一個缺乏規則的環境反而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輩和父輩之間很容易爭搶寶寶的愛,出現親子嫉妒的現象。寶寶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無論祖輩還是父輩都要冷靜地看待寶寶,積極創造機會,讓寶寶有更多的機會盡可能多接觸家庭里其他的成員,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幼兒早教
3. 承擔必要的責任
年輕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盡量多抽時間與寶寶在一起,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對寶寶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如果父母長期忽視寶寶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這種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寶寶可能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環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他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 家庭沖突最好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發生沖突。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發生沖突,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不利于心理發展。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篇2
目前隔代教育基本上成了,現在教育孩子的主要的方式。由于人們對于隔代教育不是很了解,隔代教育出現了問題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解決。以至于隔代教育的弊端一直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隔代教育的現實處境
趙增青是北京汾水文化傳播公司的職員,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每天東奔西跑,愛人在一家網站工作,也沒日沒夜。他們的忙碌并沒有因孩子的誕生而稍減。剛開始,孩子由保姆帶,被摔了一跤后,他的母親就心疼地非要自己帶。這樣,從2歲起,孩子跟奶奶一塊過,夫妻倆通常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小住。
漸漸的,他們發現,孩子變了。對他們越來越生分,而在奶奶面前卻活蹦亂跳。夫妻倆總結的教訓是,對孩子管得太嚴了。相反,做奶奶的無比寬容,一切順著孩子。
等到孩子上小學4年級時,與趙增青兩口子的隔膜越來越深。有事沒事總想往奶奶家跑。孩子身上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撒謊成性,花錢大手大腳等等。夫妻倆調教再三都無濟于事。最后,妻子忍無可忍,開始限制孩子去見奶奶,理由是,孩子都讓奶奶慣壞了。
于是,這個家庭保持了很多年良好的婆媳關系出現了故障。
當趙增青羞于和別人探討這些家庭瑣事的時候,他身邊的很多人正在經受著同樣的煎熬。由隔代教育所產生的家庭爭議,成為當下中國城市家庭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不久前的“六一”期間,一項關于“隔代教育”的全國范圍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
在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于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總數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調查說,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這項調查再次提醒人們,隔代教育在中國是普遍現象。這種教育模式的成敗某種程度上關系著未來中國的人口質量。
另一項資料顯示,中國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老人育孫不當有關。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護”著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深淵的。近幾年來媒體不斷將問題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聯系起來,提到這種孩子,有意無意間都要問一句:他是不是老人帶大的?
不久前,在研究青少年網絡成癮綜合癥時,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專家劉東剛副教授更指出,這種網絡成癮癥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發狀態。當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相提并論時,這個問題就相當嚴重了。
隔代教育的四種類型
眼下所批判的隔代教育,出現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一是大批老年人退休回家,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另一方面,計劃生育使得城市家庭普遍進入獨生子女時代。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根本上說,對隔代教育出現批判的聲音,是由于當下人們對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多數父母覺得孩子小學畢業就可以了。現在,家家戶戶都嚷著讓孩子上大學,而且上大學還不夠,還得考研。
王極盛認為,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在獨生子女時代,人們對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時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
王極盛在數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
“中國的家長們從來沒有將教育子女當作一門科學,認為是無師自通的。一切全憑直覺和經驗。”王極盛說。爺爺奶奶輩的人經常稱,自己年輕時養活了五六個孩子,而且都健康成-年-人,現在,你們連一個也養活不了,還要我們幫忙。我們幫忙也就罷了,還嫌我們帶得不好。一方面,在觀念上,隔代家長認為帶孩子自己很有經驗。另一方面的問題則是,他們的教育方法多半有問題。
王極盛將隔代教育歸結為四種類型:
第一,過分關注型。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煉自己的能力,結果讓隔代家長們取消了;
第二,過分監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嚴厲懲罰型。這種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批評多于鼓勵,責罰多于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溫暖和理解型。王極盛對此比較贊同。他發現,隔代家長中也有人在采用這種方法,只是數量很少。
隔代之間,隔著兩代人不同的生活觀念,隔著不同的教育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給子女的直接教育雖然大多差強人意,但整體上是優于隔代教育的。幼兒教育
隔代之墻,需要推倒嗎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托兒所,18歲獨立成-年-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
但中國爺爺奶奶的愛真有那么可怕嗎?理智的人們不禁要問。幼兒親子
王極盛說,無論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國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這是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會現實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當城市和農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著賺盡可能多的錢疲于奔命時,當多數情況下,保姆不職業化,不堪看護重任時,孩子基本上就歸爺爺奶奶了。
此外,目前中國老年人已達到1。34億,再過20年還將增加到2。4億到2。6億人。人老了,認識的人就越來越少。如果老伴活著,還可相依為伴,但如果一方過世,老人惟一的寄托就只在孩子們身上了。眼看著子女們為生活四處奔忙,無暇顧及,于是,身邊只有孫子。倘若有一天,子女們又開始限制孫子和他們來往的話,老兩口會怎么樣呢?
這種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近年來,人們紛言隔代教育存在嚴重弊端,所以,許多人開始有意地阻止孩子和老人過多接觸。盡管必須為此支付一筆不小的保姆費用,但他們更愿意讓孩子呆在自己的羽翼下。親子教育
中國傳統的“隔代親”現象將越來越多地面臨挑戰,而傳統的家庭關系也可能為之改變。有社會學家認為,中國未來20年內的小康建設,必須抓好兩項工作,第一要解決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第二就是要幫助他們搞好推卸不掉的教育隔代子女的艱巨工作。
王極盛也認為,現在還不到討論要不要隔代教育的問題,而是要想辦法搞好隔代教育。此前,1999年中國剛剛進入老年社會時,老少共融的問題曾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當時,有學者提出,每一個父母,每一個隔代家長,希望都能夠掌握讓自己的晚輩健康成長的知識。但5年過去了,社會還沒有研究出系統的操作性強的隔代教育辦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聲音卻一刻也沒有消停。
在這樣的吵鬧聲中,新一代孩子們誕生并且又成長起來。沒人告訴他們,隔代教育給他們帶來的是什么。寶寶親子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隔代教育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家長對于隔代教育的認識正確與否,希望家長通過上面的內容可以正確的認識隔代教育并能夠巧妙的將隔代教育的弊端轉換成優點。這樣就可以減少隔代教育帶孩子的負面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