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9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
之二
佚名
第一學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殘、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借助注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試著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匯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后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古詩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附:板書設計 :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第二學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1、我們學習了唐代的三首古詩,誰來給大家讀一讀或背一背呀?
2、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楓橋夜泊》的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二、這節課我們就按照這種方法,自己學習《別董大》和《暮江吟》這兩首詩。
1、給一定時間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在組內討論。
3、全班交流
。1)《別董大》是高適漫游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刮著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致,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凄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真摯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寫景是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問:詩中描寫的景物與表達的情感有什么關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大約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后輕松愉快的心情。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颁仭弊钟玫梅浅G‘!皻堦枴币呀浗咏仄骄,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鞍虢虢t”,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么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由此詩人在第三句對這種景象進行了贊美:可愛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然后指名讀,評讀,教師指導讀。
5、背誦這三首古詩。
三、總結
這三首詩通過寫景抒發了個人感情。每首詩不僅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畫面,而且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對詩句的閱讀、感悟,想象詩中的景物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下,我們可以選其中一首古詩默寫下來,并根據自己的想象畫一幅畫。
附:板書設計 :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別董大》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四、課外延伸
在班級舉行“古詩朗誦會”活動。教師可從朗讀技巧上做些指導。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2
之一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僭谶@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趯W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槭裁辞皟删涿髅鲗憽叭苏Z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驚險啊!
(3)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ā斗暄┧捃饺厣街魅恕访鑼懥艘环每湍阂雇端、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試著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板書設計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3
之二
佚名
教學目標 :
一、讀懂三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歌詠的事物的特點,從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誦并默寫這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墨梅》。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
這首詩是王冕寫的。詩中描寫了洗硯池的墨梅,表達了對樂于奉獻的精神的贊美。題目的意思是:有著像墨一樣黑的枝干的梅花樹。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俚谝痪洌淮耸裁矗
②讀“朵朵花開淡墨痕”,體會“痕”在這里的意思。
、墼娙嗽谠娭兄苯颖磉_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佥p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谥该麑W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第二課時
一、背誦《墨梅》。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竹石》。
1.初讀指導。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在重陽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2)引導學生自學。
。ǚ抡諏W習第一首的方法:初讀,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細讀,逐句連起來講解;精讀,想象情景,體會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熟讀成誦。)
(3)思考、討論、交流。
①指名朗讀全詩,說一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谥鹁湓囍v。(注意書上注解。)
、壑v述全詩意思。抓住以下關鍵字:咬、立根、千磨萬擊、任。
2.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3.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講述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
第三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王冕的《墨梅》和鄭燮的《竹石》兩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宋代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
二、講讀第三首古詩《石灰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吟:歌唱。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僮x詩句“烈火焚燒若等閑”,說一說“若等閑”在這里的作用?
②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方法,說一說在這里的作用?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佥p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感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2.欣賞三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三首古詩。
4.默寫。
(四)總結:
這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的三首古詩。這三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同學們,我們要在讀懂詩句、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掌握詩人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詩人樸實無華的文風。
板書設計 :
墨梅(清氣) 竹石(堅勁)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4
之一
作者:周小明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送孟浩然之廣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三個生字。
2.能借助注釋說出(送孟浩然之廣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并熟讀這兩首詩。
3.感受兩首詩中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點:借助注釋嘗試說明詩句大意,教師針對學生試講中的問題,適當作些指點。
難點:古詩中古今義不同的字、詞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
1.揭題。
2.出示第一首古詩的題目,齊讀題目,根據注釋說說題目的意思。(強調孟(meng)的讀音,“之”的意思。)
3.教師范讀全詩,強調個別宇的讀音。
4.自學課文,要求:
(1)自學生字。
(2)讀通詩句。
(3)對照注釋逐句理解詩意,并在認為須重點解釋的宇旁注上符號。教師巡視,重點詞作適當的點撥。
5.交流匯報學習結果。指名逐句串講詩意。集體評議,教師點撥,補充或矯正。(重點理解:故人一老朋友;盡一消失;唯見一只見;天際一天邊。)
6.小結:
(1)這首詩許人緊扣哪個字展開?
(2)前兩句敘述“送”的什么?后兩句借什么抒發“送”時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全詩。
8.小結前一首詩的學習方法:理解題意一朗讀一借助注釋
理解井說說詩句的大意一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一背誦。用以上學法自主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9.學生匯報自學結果。教師有針對性地指點。(山東一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獨——孤身一人,異鄉——他鄉,倍——加倍,遙一遠。)
10.學生質疑,教師答疑。
11.完成作業 本上第1題中的前3小題。
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學懂<示兒)的詩意。
2.感受<示兒)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3.默寫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1、感受<示兒)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2、默寫三首古詩。
投影片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
1、復習導入 新課。我們曾學過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知道了詩人是因為什么事而難以入眠。
2、揭題釋題:①讀題后指出,這是陸游85歲時所作的絕筆詩。也就是詩人用詩寫下的遺囑。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導自學。
(1)低聲自由吟誦。
(2)以小組為單位議論詩中不懂之處。
(3)教師點撥。
元:通“原”,本來;但:只;定:平定、收復。
無:匆,不要;乃:你的;翁:父親。
(4)學生試解釋詩句的意思,再說詩的大意。
。5)思考:讀了《示兒》,想想詩人晚年關心的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統一祖國是詩人畢生的)心事,直到臨終不忘。由此表現出他的強烈愛國熱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背誦并默寫三首詩。(完成作業 奉上第3題。)
6.作業 :完成作業 本上第1題中(4)小題、第2題,有興趣的學生可做第4題。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丈街杏小叭苏Z”,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僭谶@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么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驚險!
(3)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ā斗暄┧捃饺厣街魅恕访鑼懥艘环每湍阂雇端、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試著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誰寫的 詩的內容是什么 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 (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還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 墨梅有什么特點 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 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 (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 (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 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巖:山巖的裂縫處.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勁:堅韌不拔.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 你喜歡竹子嗎 為什么 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 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 (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 (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 (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7
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三首古詩。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教學步驟 :
。ㄒ唬⿲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嗎?哪位同學能背一兩首呢?誰能背一背李白的詩歌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1.解題,介紹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遠看!皬]山”是個山名,在江西省北部,臨長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誰去過廬山,或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請一位同學說說他所見過的廬山的景色。
。2)這首詩是誰寫的呢?
明確:李白。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就是他游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美麗壯觀的景象而寫下的。
2.朗讀詩歌。
讀前設問:詩人筆下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點看什么?
明確:詩人筆下的廬山,山峰聳立,紫煙繚繞,瀑布飛懸,景色壯麗。從詩中看,作者選看到香爐峰,后看到飛流的瀑布,詩中重點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象。
3.學生輕讀古詩,借助字典自學此詩,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4.學生分組討論字詞的意思,教師巡視。
5.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會感情。
。1)“日照香爐生紫煙”
、佟跋銧t”,指廬山的香爐峰。
“煙”,指的不是炊煙,也不是哪兒冒出的煙,而是指云霧。山峰高聳入云,峰上云霧繚繞,下面水氣升騰,整座山峰籠罩在煙霧之中。陽光一照,煙霧便呈現出絳紫的色彩,飄飄悠悠,縈繞山際。多美!
②在理解基礎上指導朗讀。
、圩x后討論:“生紫煙”的“生”字若換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升”僅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這層意思之外,還有“產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寫出了香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猶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這個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誰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句詩中描繪的美景說一說。
明確: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彌漫著紫色的云霧。
(2)“遙看瀑布掛前川”。
、俳忉屪至x,理解句意。
“遙看”:遠遠看去,這個詞與題目哪個字有關系?(與題目中“望”字照應)
“川”:指大河。
“掛”:懸掛。
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大河。這句詩掛字用得好,因為瀑布在不停地流動著,從動態上看,就像一條巨大的河流,但平時河流都是流淌的,而這一瀑布卻由上而下地高懸,所以詩人用“掛”這個字寫出瀑布外形的壯觀。同時通過“掛”這個字使人體會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勢陡峭,僅僅通過一個字就寫出了瀑布的磅礴氣勢。
、谥笇Ю首x。
。3)“飛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釋字意,理解詩意。
“飛流”:是形容瀑布飛快地流下來,像飛一樣。
“直下”:直下來。
“三千”:不是一個確數,形容瀑布很長。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從陡峭的山上筆直地飛快地流下來,足足有三千多尺長。
②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三千”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只是夸張地說出瀑布很長,氣勢很大。
、壑笇Ю首x
。4)學習第四行詩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倮斫庠~語,體會詩意。
疑:是懷疑。
銀河:也稱天河,由許許多多恒星構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銀河。
九天:古時傳說天有九層,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層,也就是天的極高處。
這瀑布真像是銀河從極高的天上落下來了。在這句詩里,“落”和“掛”一樣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無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人間。
②指導朗讀。
、鄯磸屠首x全詩,體會感情進而背誦全詩。
。ㄈ├斫庠娙说膶懽魇址
1.詩人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瀑布的?
明確:先寫背景再寫實景,先寫靜態,再寫動態,最后寫聯想
2.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
3.你讀了這首詩有何感受?
祖國山水壯美,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ㄋ模┎贾米鳂I
1.辨字組詞
2.解釋詞義
遺:
直下:
3.填空:
。1)《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的作品,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望廬山瀑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古詩《山行》。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山行》
1.解題,介紹作者。
。1)《山行》這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溶前賢闊大仆茂的精神,創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試讀全詩,理解詞語的意思。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學生根據詞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艷。
4.深究古詩意思。
。1)《山行》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詩中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的是楓葉紅的季節,楓葉紅的季節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
。2)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明確;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云,這四樣構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
6.指導朗讀。
(三)小結
《山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本詩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ㄋ模┍痴b這兩首詩
(五)板書設計
山行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晚,霜葉紅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三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完了兩首古詩,誰來給大家背一背。
(二)學習古詩
1.解題、介紹作者
。1)“憶”,回憶,想念。
。2)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九歲就以文才出名,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才十七歲。他多才多藝,還是著名畫家,且擅長書法,又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
2.朗讀詩歌,思考:詩人筆下寫了哪些內容?
3.學生輕聲讀古詩,借助字典自學此詩,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4.學生相互討論字詞的意思,教師點撥。
5.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三)理解詩人的感情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業
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ㄎ澹┌鍟O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教案點評:
這篇教學設計示例在教學上的側重點是想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最后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再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最后,老師再結合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針對這種教學思路,同時設計了配合教案的多媒體演示課件,用來輔助老師教學。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8
之一
佚名
教學內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出示課題,導入 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堅勁:堅韌不拔。
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你喜歡竹子嗎?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
《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 。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9
之一
佚名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一)學習《楓橋夜泊》。
1、借助拼音自讀。
2、同座互讀。
3、指名試讀,正音。
4、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插圖整體感受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5、借助注釋,弄懂詩句的意思。(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花。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皾O火”,即“漁船上的燈”,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6、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7、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讀時,可按下列節拍進行: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肮锰K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后一句讀得凄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傷)的古詩。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聞:聽。聞啼鳥:聽見鳥叫。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懷疑,以為。舉頭:抬頭。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數重:幾層。綠:吹綠了。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ǘ⿲W習《別董大》
1、簡介!秳e董大》是高適漫游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董庭蘭是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曾經得到宰相房的賞識和寵信。據說董庭蘭善古琴,當時盛行胡樂,董氏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可能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學。
。ㄔ娭幸欢䞍删鋵懢啊GЮ稂S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刮著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致,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凄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有相似之處,后兩句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更具一種豪杰氣概。)
3、朗讀時,可按下面節拍進行: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景物描寫朗讀時語速較慢,要有凄涼之情,空曠之感!澳钋奥窡o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4、背一背(或搜集)類似表達友情(或送行)的古詩。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渭城: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濕?蜕幔郝玫。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廣陵:即揚州。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煙花:指艷麗的春景。盡:消失。唯見:只見。天際:天邊。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離離:繁盛的樣子。原:原野。榮:繁盛。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第二學時
1、簡介:《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大約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后的輕松愉快的心情。
2、運用上面的學習方法自學。
。ㄔ娙诉x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颁仭弊钟玫梅浅G‘敗!皻堦枴币呀浗咏仄骄,幾乎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鞍虢虢t”,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么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罢嬷椤。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由此詩人在第三句對這種景象進行了贊美:可愛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3、讀這首詩時,應想象詩中所描寫的優美景色,四句出現兩幅畫面,在想象畫面的基礎上記住詩句。(畫圖)
4、朗讀這首詩時,可按下面節拍朗讀: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殘陽鋪水中”要讀得平緩、輕柔;“瑟瑟”和“紅”要拉長語調,顯示顏色的奇特;“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則要讀出贊美喜愛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寫傍晚或夜景的古詩。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注釋]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軍時在山上扎營,立木為區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但:只。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時節的山。徑:小路。坐:因為、由于。于:比。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注釋]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不適:不悅,不快。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釋]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月黑:沒有月光。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注釋]乃:就。發生:催發植物生長。潛:暗暗地,悄悄地。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徑:鄉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0
設計意圖
以背誦詩歌和品味字句為核心,利用多種媒體,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歌內容,掌握古詩閱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古詩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達到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
教學步驟
一、交待教學目的,看閱讀提示及每首詩歌的往解①,回答每篇作品的體裁、出處、作者及其所處朝代;補充解釋“散曲”這種文學樣式,掛出分組槍答賽計分牌,宣布搶答賽開始。
二、新授和搶答
。ㄒ唬┓配浺舂ぉぁ抖派俑问裰荨
1.誰能解釋“之”字?(計分)
2.(讀詩)誰能最先背誦該詩?(計分)
3.誰能說出該詩的大體意思?(計分)
4.誰能解釋“望”的含義?(計分)
5.品味“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聯詩的含義。(計分)
6.板書小結:審理詩,背誦后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ǘ┓配浺舂ぉぁ锻扉T山》
1.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
2.推能最先畫出這首嵌畫詩的簡筆畫?(計分)
3.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感情?(計分)
4.放幻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5.誰能最先背誦該詩?(計分)
6!巴钡挠^察點在哪兒?(計分)
7.“斷”、“開”、“出”各有何含義?(計分)
8.板書小結:嵌畫詩,畫簡筆畫理解。
。ㄈ┓配浺舂ぉぁ短靸羯场で锼肌
1·放幻燈片。
2.學生邊小聲朗讀,邊看幻燈片,沉入意境,設身處地體會該散曲所抒發的情感?凑l理解得又快又好。(計分)
3.誰能是先背誦這首歌曲?(計分)
4.(錄音、幻燈兼放)與上兩首相比較,該散曲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計分)
5.板書小結:情景詩,設身處地體驗。
三、幻燈片總結古詩學法
事理詩:“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嵌畫詩:畫簡筆畫理解
情景詩:設身處地體驗
四、總結和宣布搶答賽結果,表彰先進,勉勵后進
五、投影片安排作業
1.運用已掌握的古詩學法,自學《水調歌頭》和《山坡羊》。
2.將《天凈沙·秋思》改寫為散文。
點評:這是一堂設計“精巧”的古詩電教課。
說它“精",是因其緊扣了教學目的,融電教、競賽、學法傳授為一體,而且篇幅精悍,從頭到尾渾然一體。
至于“巧”,則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電教媒體運用巧──用錄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用幻燈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姑且不論,單是綜合運用錄音與幻燈去誘導學生突破理解《天凈沙》的不足之處這一難點,就巧得恰到好處。第二,分組搶答用得巧──引入競爭機制確是一種創新。它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真正大幅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精力集中,毅力大增,學得活潑,學得愉快,給這堂電教課增添了異彩。第三,傳授學法巧──這堂課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步步深入地誘導學生歸納出去詩的三種學法,并布置了相應的作業 ,為學生運用和掌握學法提供了方便,這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素質,無疑是大有稗益的。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1
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中的5個生字及新詞。
3.會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絕句》所描寫的景色。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W習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ǘ⿲W會“廬”、“川”2個生字,會解釋“生”、“疑”這2個詞;能說出“日照香爐生紫煙”和“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詩的意思。
。ㄈ⿻痴b、默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出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初步感知。
1.導語 導入 :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同時也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
2.試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試讀古詩,用筆劃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
廬(l*),廬字是半包圍結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字形,即:在門戶的戶的上面加上廣,生字所帶的新詞是廬山,廬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覽勝地,著名風景區。
川(chu1n),川是翹舌音,用三拼連讀的方法讀準字音(ch—u—1n→chu1n)聲調標在a上;用數筆畫或書空的方法記字形,字義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組詞:山川、四川、川劇、一馬平川、川流不息。
學習生字要讀準字音、記清字形、了解字義、大部分會用。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以字形教學為主,加強對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達到正確書寫,合理運用的要求。學生也經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錯,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設計一些習題,強化訓練、形成能力。例,組詞:
疑( ) 廬( ) 盧( )
凝( ) 爐( ) 滬( )
3.解釋詩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板書詩題:望廬山瀑布
解釋詩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遠遠的看。)
、墼婎}是什么意思?(站在遠處看廬山瀑布。)
、芙處熋鞔_:《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ǘ┲笇Ю首x,加深理解。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指導學生朗讀除指導讀準字音外,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正確斷句,不拿腔作調。教師應在停頓和語句輕重音兩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再要求背誦。
詩歌的朗讀要注意詩的特點。一是要通過恰當的停頓,讀出鮮明的節奏。朗讀詩句,不能沒有停頓地連著讀,更不能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把詩句讀破!锻麖]山瀑布》這首詩比較恰當的停頓應該是: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韻腳讀得響亮、清晰些,讀出韻味。這首詩押的是an韻。朗讀時,一定要把“煙、川、天”這些韻腳讀出來。
前兩句詩讀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兩句詩讀的時候節奏要輕快一些,語調高一些。
教師要通過范讀的方式加強指導,使學生初步懂得朗讀詩歌的要領,并用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誦。
1.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逐句理解各詩句的意思。
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先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資料弄懂這些字詞的意思;然后再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此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把句子說通順、說完整、說優美。詩句的意思寫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讓學生讀,并記錄下來。
。1)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什么意思?(“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遠)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皰臁弊只瘎訛殪o,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什么意思?(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3.讀各詩句的意思,看插圖,思考:
(1)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廬山瀑布。這首詩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可愛。)
。2)詩中哪些語句具體寫了瀑布,是抓住什么來寫的?(“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弊プ×似俨几叽蟮臉幼雍捅简v傾瀉而下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來寫的。)
(3)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詩人是站在離瀑布很遠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細讀全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齊讀古詩,串講詩的內容。
2.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
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舉一些我國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勝地、著名風景區。請同學講一講你曾經到過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產?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可愛。
(四)學生質疑,練習朗讀、背誦。
(五)作業 。
1.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1)日照香爐生紫煙(2)疑是銀河落九天
2.寫生字、新詞。
3.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絕句》的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學會詩中的3個生字“鷺、含、吳”;會解釋“鳴”、“含”兩個詞的意思,并說出所含這兩個詞的詩句的意思。會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ㄈ⿻米约旱脑捳f出《絕句》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一)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ǘ┯米约旱脑捳f說《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簡介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所寫的《絕句》一詩。公元762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此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因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為標題。絕句是詩歌的一種體裁。
。ǘ┙處熤笇Ю首x: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教師范讀。
。ㄈ⿲W生練習朗讀、背誦。
。ㄋ模⿲W習生字新詞。
鷺(l)),形聲字,上聲下形,上邊是道路的“路”表聲;下邊是鳥字表意類。(可以不給學生講,老師要知道。)鷺是上下結構的字,利用形聲字構字規律來記字形。白鷺,一種鳥,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也叫鷺鷥。
含(h2n),上下結構,用拆合法記字形。上邊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點寫成命令的“令”字,)下邊是個“口”!昂钡淖至x是藏在里面。組詞:包含、含義、含苞待放。
吳(w*),上下結構,上邊一個“口”,下邊一個“天”。用拆合法記字形。東吳,三國時期孫權在長江下游一帶建立的政權叫“東吳”,這里借指江蘇、浙江一帶地方。
。ㄎ澹┏醪嚼斫膺@首古詩寫了什么?(初春時節,成都草堂周圍壯闊優美的景色。)
(六)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
1.復習: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
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2.逐句理解詩句內容。
。1)兩個黃鸝鳴翠柳,
“黃鸝”,也叫黃鶯,一種益鳥。身體黃色,自眼部到頭后部有黑紋,嘴淡紅色,在春天經常啼唱,聲音很好聽!傍Q”就是叫!按洹笔切戮G,“翠柳”是指初春時節剛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2)一行白鷺上青天。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3)窗含西嶺千秋雪,
“含”,包含!扒镅,雪存年久,因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這樣相稱。
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
。4)門泊東吳萬里船。
“泊”,停泊!叭f里”,指遙遠,不是實指。
句意: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3.串聯詩句內容,說出譯文。
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ㄆ撸┙處煼治鲋v解。
1.講解前兩句。
在第一、二句詩里,詩人寫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四種景物。描繪出了鸝鳴翠柳,鷺上青天的情景。黃綠相襯,白青對照,有聲有色,表達了詩人的歡快心情。第一句寫的是平視而見的近景,第二句寫的是仰望而見的遠景。詩人的觀察視角發生了變化。
2.講解后兩句。
在第三、四句詩中,詩人寫了千年積雪、揚帆待發的船只,為整首詩平添了一種氣魄。一個“含”字,不僅把很遠的景物移到近前來了,而且把西嶺積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個整體,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廣闊的背景中顯得更加明媚秀麗。
3.講解:詩人用工整的對偶句,一句一景,描繪出一幅風景優美的圖畫。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
。ò耍┠x全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對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ň牛┯米约旱脑捳f說《絕句》描寫的景色。
1.明確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積雪、船只。)
2.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近景、遠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參看書上的插圖。
3.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
。ㄊ⿲W生質疑:學完了這首古詩,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ㄊ唬┚毩暠痴b、默寫古詩。
。ㄊ┳鳂I 。
1.看拼音寫詞語。
白l)( ) 包h2n( ) 東w*( )
2.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意思。
。1)兩個黃鸝鳴翠柳
。2)窗含西嶺千秋雪,
(3)背誦、默寫課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2
山行
【教學目標】
1.會認“徑、斜”等11個字,會寫“寒、徑”等13個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挑”。
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
1.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
2.在比較欣賞中體會古詩中飽含的“情”。
【教學難點】
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山行
【課時目標】
1.會認“徑、斜”2個字,會寫“寒、徑”等4個字。
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激發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交流古詩,體驗情趣:同學們一定非常喜歡古詩,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最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詩人作詩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詩人筆下變得更加奇妙。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積累的描寫四季景色的古詩。(學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評議和小結。
3.(課件出示2—5)描寫四季的古詩,鼓勵學生閱讀積累。
詠柳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
。ㄋ未┲祆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夕
。ㄌ拼┒拍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秋思
。ㄌ拼⿵埣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ㄌ拼﹦㈤L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江雪
。ㄌ拼┝谠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學們,現在正是深秋季節。你能用自己積累的四字詞語說說這個季節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嗎?(課件出示6)秋景圖,學生自由交流。
5.導入課題:在我國唐代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深秋的一天,詩人杜牧乘著馬車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板書:山行(杜牧)
6.(課件出示7)古詩《山行》,學生自由朗讀。
7.簡介作者。
。ㄕn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
二、誦讀古詩,探究初成。
。ㄒ唬┏踝x課文,感知詩意。
1.鼓勵交流: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么,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2.(課件出示9)閱讀與交流的要求:
。1)自己讀,定位識字,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3.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4.檢查交流情況。
(課件出示10:生字)
hánjìnɡxiéshuānɡ
寒徑斜霜
。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注意讀準翹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徑”。
(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評議,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的注釋。
(課件出示11、12)
、偕叫校涸谏缴闲凶摺
、谶h上:登上遠處的。
、酆剑荷钋飼r節的山(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④石徑:石子的小路。
、菪保簝A斜,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奚寒a生,生出,文中是說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車:轎子。
⑧坐:因為。
、釔郏赫鎼郏魬。
、鈼髁滞恚喊頃r的楓樹林。
○11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12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師點撥“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
深:濃厚,濃郁。
生:產生,生出(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課件出示13)有關圖片。
(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ǔ鍪旧痔镒指裾n件14:)寒徑斜霜
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經—徑”“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1)“霜”:“雨”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鉤變成橫鉤。
。2)“寒”字的下面不是兩點水。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徑、斜”是左右結構的字,“徑”要寫得左窄右寬;“斜”要寫得左右等寬。
“霜”是上下結構的字,寫的時候是上寬而扁,下長而寬;“寒”上窄下寬。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三)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三、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ㄒ唬┏踅庠娨。
1.談話激趣:杜牧在這首詩中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異常美麗的秋景圖。詩人真了不起呀!其實,這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們靜下心來,來細細地品味,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時是什么季節嗎?(深秋)詩中哪些地方告訴了我們季節呢?(霜葉、寒、晚表示季節)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
3.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葉)
4.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
5.正是美麗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難以抑制自己的驚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停車)
6.讓作者“停車”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里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紅葉有什么特點?
。ê投禄ㄏ啾,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
7.詩人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里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但是讓詩人更動心的是深秋的紅葉!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現出來的呢?(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紅花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艷麗,還具有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體會。
1.教師導言:深秋時節,天氣已經轉冷。遠處山林中詩人杜牧乘坐的轎子正慢慢走來,首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什么?(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2.(課件出示15)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
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一個“遠上”寫出了“山”的綿延起伏;
一個“寒”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
一個“斜”字讓我們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在虛無飄渺,白云升騰的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幾戶人家。
4.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5.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6.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前兩句詩句。
7.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描繪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簡筆畫。
8.教師導言:正當轎子緩緩前進時,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保
9.(課件出示16:后兩句詩圖片及譯文)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10.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詩人坐在轎子里,忽然讓轎子停下來,原來詩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鮮花還要艷麗的霜葉,他想停下來仔細欣賞。
11.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12.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13.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后兩句詩句。
14.鼓勵學生認真體會、感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繼續完善自己的簡筆畫。
15.引導體會:“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至作為名句千古流傳。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課件出示17):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板書帶節奏標志的古詩《山行》)
2.教師引導:詩中的豎線是停頓符號。單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短些,雙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長些。
3.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
4.教師小結:讀古詩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
5.教師范讀,指名讀,指名領讀,學生齊讀。
6.自由讀,練習背誦。
。ㄋ模z查背誦,體會感情。
1.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2.教師引導,體會感情:詩人用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前兩句寫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后一句寫近景,寫出了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教師導言:同學們,唐代大詩人杜牧,用一首簡短的小詩把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色圖。我們家鄉的大自然的秋天到處都是美麗的圖畫。資料不錯吧,請微信搜公眾號關注:好老師好童學教學團隊。希望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2.學生自選作業。(課件出示18)
。1)畫:畫一幅畫,畫出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寫:寫一首小詩或一篇日記,用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收集杜牧的詩,借助有關資料進行自學。
【課堂作業新設計】
1.默寫古詩《山行》。
贈劉景文
【課時目標】
1.會認“贈、劉”等8個生字,會寫“贈、劉”等7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
3.學習古詩新唱,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
2.學習古詩新唱,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現在是什么季節?喜歡秋天嗎?你能用一些詞句來說說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嗎?
2.從你們的話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歡秋天,古人也很喜歡秋天,他們常常吟詩作詞來贊美秋天。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贈劉景文》(課件出示20)(出示詩人、題目)知道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嗎?認讀生字:贈、劉,讀準平舌音“贈”,邊音“劉”。
3.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課件出示21)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劉景文,他是一個有學問、不怕困難的人。當時他已經50多歲了,可是卻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悶悶不樂,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蘇軾就邀劉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蘇軾很想幫劉景文樹立信心。
于是,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希望劉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這首詩的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板書:贈劉景文)
二、圖文結合,畫中會意。
。ㄒ唬┳杂勺x課文,讀準字音。
。ㄕn件出示22)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贈劉蓋菊殘君橙猶傲橘
自由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正音:“贈、殘”是平舌音,“橙”是翹舌音。
開火車讀,齊讀。
。ǘ⿲W習前兩句詩。
1.指名朗讀古詩《贈劉景文》,教師評議: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那你們知道這首古詩前兩句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ㄕn件出示23)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2.指名說,板書:荷菊
3.師:同學們的回答真棒,來,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
4.“荷”字的教學。
(1)(課件出示24)荷花荷葉圖(板書:荷花荷葉圖)
師:同學們,圖上畫了什么?
師:看到這么美的荷花,讓我想起了一首小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課件出示25)
。2)老師一邊描述一邊出示(課件出示26)荷葉干枯圖(重疊在荷花荷葉圖上)
師: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秋天來了,你們看荷花變得怎樣了?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荷盡已無擎雨蓋)
引導理解——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3)反復讀:荷盡已無擎雨蓋。
5.“菊”字的教學。
(1)(課件出示27)菊花圖。(板書:菊花圖)
師:秋天來了,菊花開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早上還看得見霜呢。(課件出示28)菊殘圖(重疊在菊花圖上),你們看這菊花怎樣了?
引導理解——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
師:當我們感覺到天氣冷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怎樣?
師:那你們看看:菊花的花枝,光著身子卻依然挺立著,這是一株什么樣的菊花呀?
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菊殘猶有傲霜枝)
。2)反復讀“菊殘猶有傲霜枝”。
(3)對比朗讀。
(三)教學后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師:我們跟著詩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會發現秋天還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課件出示28)橙黃橘綠圖。(板書:橙黃橘綠圖)
師:除了橙子、橘子,還有哪些果實也是在秋天成熟的?這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這就是秋天的美呀。ò鍟撼乳偾镏溃
所以詩人蘇軾怎么說?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2.齊讀詩句。
三、讀中悟情,多元吟誦。
。ㄒ唬┱勗掃^渡:同學們雖然理解了詩意,可還沒有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味。下面老師教你們讀古詩的一個方法,好嗎?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體會讀。
3.個人比賽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齊讀。
6.指導背誦。
(二)同學們,劉景文受到了蘇軾的鼓勵,終于嶄露頭角,后來他還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做了官,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耙荒旰镁熬氂,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勵志的詩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指名背誦)
。ㄈ┒嘣髡b,古詩新唱。
同學們,老師在課余的時間把這首古詩配上了音樂,讓這首詩變成了一首歌曲,你們想聽嗎?欣賞“古詩新唱”——“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辟澝狼锾斓倪有很多很多,你們課余時間也可以找找讀讀喲!
五、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1.同學們,蘇軾把這首詩送給了劉景文,我們現在就來寫一寫詩中的幾個生字。
。▽懽种耙⒁鈱懽值淖藙,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第2個比第1個寫得好。)
。ǔ鍪旧痔镒指裾n件30:)贈劉蓋菊殘君橙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貝”是“贈”,“文+刂”是“劉”,“登+木”是“橙”,“+皿”是“蓋”。
減一減:“群—羊=君”。
換一換:“線”把“纟”換成“歹”,變成“殘”。
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1)“蓋”字的“羊”沒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筆橫要露頭。
。3)“贈、橙”都是左窄右寬,“殘”左右等寬,“劉”左寬右窄。
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殘”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是兩橫一撇,不是一橫兩撇。
“橙”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橫撇,七、八筆是兩小撇。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設計意圖: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了語言的優美,同時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
【設計意圖: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作者的詩歌和同類型的詩歌,積累優秀詩文!
【設計意圖: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新課標關于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避免啰嗦無重點的“說”,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質量。】
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認識“挑”1個生字,會寫“送、挑”2個生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美圖導入,營造詩境。
1.(課件出示32)出示圖片,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象創編小故事。
2.談話導題: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二、認識生字,感知詩情。
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引導解題。
。〞簳鴮懴聛怼K姡核吹降摹#
2.齊讀題目,板書題目。
3.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課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
(1)老師指正:注意讀準平舌音“送”。
“挑”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tiǎo”,還有一個讀音是“tiāo”,組詞為“挑擔、挑糧”。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聲字結構規律識記“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關+辶=送”。
。3)(課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課件)送挑
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
。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
提醒學生注意:
“送”是半包圍結構的字,先寫“關”,后寫“辶”,“辶”是三筆寫成,第二筆是橫折折撇。
“挑”第三筆是提,第七筆是豎彎鉤。
(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ㄕn件出示35)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
三、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ㄒ唬┱页鲈娙怂。
師:這首詩是夜晚詩人寫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詩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們快到詩中找一找,看誰有發現?(梧葉、兒童、挑促織、籬落、一燈明)(教師相機板書)
。ǘ⿲W習第三、四行詩句。
1.師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兒童挑促織時,相機出示第三行詩句。(課件出示36圖文)知有兒童挑促織。
(2)生回答看到兒童在捉蟋蟀,相機指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句。
師:從這學期、這首詩開始,古詩課文增加了一項內容——注釋(板書:注釋)它是我們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它能幫我們掃清詩中的攔路虎,它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讀懂詩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師:剛才借助注釋我們知道“挑促織”的意思,那么這個“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詩人怎么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相機出示第四行詩句。(課件出示37圖文)夜深籬落一燈明。
2.引導交流:你捉過蟋蟀嗎?指名生說。
預設一:學生捉過蟋蟀。教師讓學生自由交流分享體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預設二:學生沒有體驗過。教師充滿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時侯和小伙伴到草叢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順著聲音好不容易發現一只,趕緊用手去捂,覺得應該捂到手里了,可是打開一看,卻什么也沒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會高興得不得了!
3.朗讀指導。
4.齊讀。
5.師范讀。
6.齊讀。
。ㄈ⿲W習第一、二行詩句。
談話過渡:誰知道捉蟋蟀的季節是什么時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節。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聽。到書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課件出示38)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讀一讀。
2.理解詞語,初知大意。
3.(課件出示39)
。1)蕭蕭:風聲。
。2)梧:梧桐樹。
。3)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4.齊讀。
5.師范讀。
6.齊讀。
7.理解“客”,相機介紹作者背景資料(課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個解釋,生選擇字義。)
引導交流: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就是葉紹翁。(板書:葉紹翁)說起葉紹翁還有一個故事:(課件出示40)葉紹翁是福建人,小時侯被送給浙江的一個葉氏的人家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他的家變得凄慘不堪。他的爸爸媽媽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
8.讀詩。
談話過渡:了解了這些,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么牽動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帶著這思鄉之情再讀一讀。
。ㄋ模┲笇睦首x。
1.齊讀。
師:就在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詩人又會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許他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伙伴,也許想起家鄉的孩子,想到這些,他的思鄉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團聚啊。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曲》)。
5.唱詩(配上《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
6.指導背古詩:這首詩要把詩人“想家”的感情讀出來,聲調要緩慢些。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范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動,強化記憶。
1.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3.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4.小組比賽。
五、拓展閱讀,增加興趣。
1.你們還讀過哪些詩人所寫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試試!
2.老師這里也有一首古詩,請你們認真聽一聽,跟著一起體會詩歌的感。
(課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讀一讀,背一背。
【設計意圖: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中的5個生字及新詞。
3.會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絕句》所描寫的景色。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ǘ⿲W會“廬”、“川”2個生字,會解釋“生”、“疑”這2個詞;能說出“日照香爐生紫煙”和“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會背誦、默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出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
四、教學過程
。ㄒ唬⿲ 新課、初步感知。
1.導語 導入 :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現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同時也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
2.試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試讀古詩,用筆劃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
廬(l*),廬字是半包圍結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字形,即:在門戶的戶的上面加上廣,生字所帶的新詞是廬山,廬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覽勝地,著名風景區。
川(chu1n),川是翹舌音,用三拼連讀的方法讀準字音(ch—u—1n→chu1n)聲調標在a上;用數筆畫或書空的方法記字形,字義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組詞:山川、四川、川劇、一馬平川、川流不息。
學習生字要讀準字音、記清字形、了解字義、大部分會用。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以字形教學為主,加強對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達到正確書寫,合理運用的要求。學生也經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錯,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設計一些習題,強化訓練、形成能力。例,組詞:
疑( ) 廬( ) 盧( )
凝( ) 爐( ) 滬( )
3.解釋詩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板書詩題:望廬山瀑布
解釋詩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偈裁词瞧俨?(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遠遠的看。)
、墼婎}是什么意思?(站在遠處看廬山瀑布。)
④教師明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ǘ┲笇Ю首x,加深理解。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指導學生朗讀除指導讀準字音外,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正確斷句,不拿腔作調。教師應在停頓和語句輕重音兩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再要求背誦。
詩歌的朗讀要注意詩的特點。一是要通過恰當的停頓,讀出鮮明的節奏。朗讀詩句,不能沒有停頓地連著讀,更不能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把詩句讀破。《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比較恰當的停頓應該是: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韻腳讀得響亮、清晰些,讀出韻味。這首詩押的是an韻。朗讀時,一定要把“煙、川、天”這些韻腳讀出來。
前兩句詩讀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兩句詩讀的時候節奏要輕快一些,語調高一些。
教師要通過范讀的方式加強指導,使學生初步懂得朗讀詩歌的要領,并用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誦。
1.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逐句理解各詩句的意思。
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先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資料弄懂這些字詞的意思;然后再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此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把句子說通順、說完整、說優美。詩句的意思寫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讓學生讀,并記錄下來。
。1)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什么意思?(“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遠)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從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遠看好像掛著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掛”字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什么意思?(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3.讀各詩句的意思,看插圖,思考:
。1)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廬山瀑布。這首詩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可愛。)
。2)詩中哪些語句具體寫了瀑布,是抓住什么來寫的?(“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弊プ×似俨几叽蟮臉幼雍捅简v傾瀉而下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來寫的。)
(3)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詩人是站在離瀑布很遠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ㄈ┘氉x全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齊讀古詩,串講詩的內容。
2.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
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舉一些我國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勝地、著名風景區。請同學講一講你曾經到過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產?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可愛。
(四)學生質疑,練習朗讀、背誦。
。ㄎ澹┳鳂I 。
1.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1)日照香爐生紫煙(2)疑是銀河落九天
2.寫生字、新詞。
3.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斫庠娋涞囊馑迹私夤旁姟督^句》的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ǘ⿲W會詩中的3個生字“鷺、含、吳”;會解釋“鳴”、“含”兩個詞的意思,并說出所含這兩個詞的詩句的意思。會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ㄈ⿻米约旱脑捳f出《絕句》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ㄒ唬⿲W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
四、教學過程
。ㄒ唬⿲ 新課,簡介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所寫的《絕句》一詩。公元762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此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因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為標題。絕句是詩歌的一種體裁。
。ǘ┙處熤笇Ю首x: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教師范讀。
(三)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四)學習生字新詞。
鷺(l)),形聲字,上聲下形,上邊是道路的“路”表聲;下邊是鳥字表意類。(可以不給學生講,老師要知道。)鷺是上下結構的字,利用形聲字構字規律來記字形。白鷺,一種鳥,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也叫鷺鷥。
含(h2n),上下結構,用拆合法記字形。上邊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點寫成命令的“令”字,)下邊是個“口”!昂钡淖至x是藏在里面。組詞:包含、含義、含苞待放。
吳(w*),上下結構,上邊一個“口”,下邊一個“天”。用拆合法記字形。東吳,三國時期孫權在長江下游一帶建立的政權叫“東吳”,這里借指江蘇、浙江一帶地方。
。ㄎ澹┏醪嚼斫膺@首古詩寫了什么?(初春時節,成都草堂周圍壯闊優美的景色。)
(六)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
1.復習: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
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2.逐句理解詩句內容。
(1)兩個黃鸝鳴翠柳,
“黃鸝”,也叫黃鶯,一種益鳥。身體黃色,自眼部到頭后部有黑紋,嘴淡紅色,在春天經常啼唱,聲音很好聽!傍Q”就是叫!按洹笔切戮G,“翠柳”是指初春時節剛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2)一行白鷺上青天。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3)窗含西嶺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這樣相稱。
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
。4)門泊東吳萬里船。
“泊”,停泊。“萬里”,指遙遠,不是實指。
句意: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3.串聯詩句內容,說出譯文。
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從窗口可以看到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泊著要到遙遠的東吳去的船只。
。ㄆ撸┙處煼治鲋v解。
1.講解前兩句。
在第一、二句詩里,詩人寫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四種景物。描繪出了鸝鳴翠柳,鷺上青天的情景。黃綠相襯,白青對照,有聲有色,表達了詩人的歡快心情。第一句寫的是平視而見的近景,第二句寫的是仰望而見的遠景。詩人的觀察視角發生了變化。
2.講解后兩句。
在第三、四句詩中,詩人寫了千年積雪、揚帆待發的船只,為整首詩平添了一種氣魄。一個“含”字,不僅把很遠的景物移到近前來了,而且把西嶺積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個整體,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廣闊的背景中顯得更加明媚秀麗。
3.講解:詩人用工整的對偶句,一句一景,描繪出一幅風景優美的圖畫。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
。ò耍┠x全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通過對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話說說《絕句》描寫的景色。
1.明確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積雪、船只。)
2.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近景、遠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參看書上的插圖。
3.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
。ㄊ⿲W生質疑:學完了這首古詩,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練習背誦、默寫古詩。
。ㄊ┳鳂I 。
1.看拼音寫詞語。
白l)( ) 包h2n( ) 東w*( )
2.解釋帶點的詞,并說說詩句意思。
(1)兩個黃鸝鳴翠柳
。2)窗含西嶺千秋雪,
(3)背誦、默寫課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
一、讀懂三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歌詠的事物的特點,從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誦并默寫這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墨梅》。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
這首詩是王冕寫的。詩中描寫了洗硯池的墨梅,表達了對樂于奉獻的精神的贊美。題目的意思是:有著像墨一樣黑的枝干的梅花樹。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俚谝痪,交待了什么?
、谧x“朵朵花開淡墨痕”,體會“痕”在這里的意思。
、墼娙嗽谠娭兄苯颖磉_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谥该麑W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第二課時
一、背誦《墨梅》。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竹石》。
1.初讀指導。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在重陽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2)引導學生自學。
(仿照學習第一首的方法:初讀,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細讀,逐句連起來講解;精讀,想象情景,體會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熟讀成誦。)
(3)思考、討論、交流。
①指名朗讀全詩,說一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②逐句試講。(注意書上注解。)
、壑v述全詩意思。抓住以下關鍵字:咬、立根、千磨萬擊、任。
2.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3.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講述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
第三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王冕的《墨梅》和鄭燮的《竹石》兩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宋代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
二、講讀第三首古詩《石灰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吟:歌唱。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讀詩句“烈火焚燒若等閑”,說一說“若等閑”在這里的作用?
、谶@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方法,說一說在這里的作用?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佥p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谶@種感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塾懈星榈乩首x,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2.欣賞三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三首古詩。
4.默寫。
。ㄋ模┛偨Y:
這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的三首古詩。這三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同學們,我們要在讀懂詩句、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掌握詩人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詩人樸實無華的文風。
板書設計 :
墨梅(清氣) 竹石(堅勁)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內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出示課題,導入 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堅勁:堅韌不拔。
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你喜歡竹子嗎?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ㄗ髡叻浅O矚g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
《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 。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6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說出課文后第1題句子中6個帶點詞的確切意思,并能正確理解詩句。
3、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正確地背誦和默寫3首古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贈汪倫》和《題臨安邸》兩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和詩句。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過程
1、回憶學法,揭示課題。
(1)回憶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說說學古詩的基本方法。出示學法:
理解課題,認識作者;解釋字詞,講說詩意;
聯系實際,發揮想象;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2)揭題。今天我們繼續運用上述方法來學習三首詩,要以學生自學為主。
2、指導學習《贈汪倫》。
(1)理解課題,簡介李白及有關本詩的故事。
(2)聽錄音,初知內容。
(3)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將放行”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我很快就要坐船離開這里了。
理解第2句!疤じ琛笔鞘裁匆馑?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忽然聽到岸上有人用腳步打著節拍,邊走邊唱的聲音。
這兩句主要寫什么?(主要是敘事,展示一幅離別送行的畫面。)
理解第3句!扒С摺笔翘撝,極言譚水之深,是夸張的說法。
理解第4句!安患啊笔鞘裁匆馑?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雖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卻比不上汪倫為我送行的情誼深。
這兩句詩用桃花潭來比喻汪倫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誼深。第3句詩用了夸張的寫法。
(4)總結。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珍視友情。)
○背誦這首詩。
3、指導學習。《題臨安邸》。
(1)理解課題,簡介詩人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2)聽錄音,初知內容。
(3)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①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壑鹁淅斫。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那些統治者在西湖邊上聽歌賞舞、尋歡作樂的生活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呢?
看圖幫助理解詩句含義。
理解第3句!芭L”、“熏”、“醉”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暖洋洋的春風把這幫終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樣。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那些統治者簡直把這臨時避難的杭州當作者家汴州了,忘記了故都汴州,忘記了被異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總結。
、僬f說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諷刺南宋統治者只顧游山玩水,醉生夢死,忘記了山河破碎的恥辱,將收復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腦后的可恥行徑。)
、郾痴b這首詩。
4、布置作業 。
(1)完成作業 本上1、2、4(1)(2)、5(1)(2)(4)。
(2)背誦這兩句詩,并準備默寫。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第三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的句子。
3、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4、完成有關作業 。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先背后默寫前兩首古詩,個別學生寫在燈片上,然后出示燈。
全班評價糾正。
2、指導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理解課題,簡介陸游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賹W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壑鹁淅斫。
理解第1句!叭f里”形容黃河的長,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黃河實際長一萬多華里。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翻該,向東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拔迩ж稹币彩翘撝。形容華山的、雄偉高大。學生拭答后,教師講述:五千仞高的華山直插云霄。
這兩句主要寫景,運用了怎樣的寫法?”(夸張、化靜為動,使人感到景物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
理解第3句!斑z民”、“淚盡”、“胡塵”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北方淪陷區老百姓在異族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澳稀薄ⅰ巴鯉煛笔鞘裁匆馑?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他們盼望南邊的宋朝軍隊收復北方失地,解救他們,盼了一年又一年。
這兩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總結。
、僬f說整首詩的意思。
、谶@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百姓的同情。)
、郾痴b這首詩。
3、布置作業 。
(1)完成作業 本上3、4(3)、5(3)和6的練習。
(2)有余力的學生課外選學李白、陸游的詩一首抄錄并背誦。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內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出示課題,導入 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堅勁:堅韌不拔。
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你喜歡竹子嗎?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ㄗ髡叻浅O矚g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
《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 。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三首古詩。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嗎?哪位同學能背一兩首呢?誰能背一背李白的詩歌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
。ǘ⿲W習《望廬山瀑布》
1.解題,介紹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遠看。“廬山”是個山名,在江西省北部,臨長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誰去過廬山,或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請一位同學說說他所見過的廬山的景色。
。2)這首詩是誰寫的呢?
明確:李白。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就是他游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美麗壯觀的景象而寫下的。
2.朗讀詩歌。
讀前設問:詩人筆下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點看什么?
明確:詩人筆下的廬山,山峰聳立,紫煙繚繞,瀑布飛懸,景色壯麗。從詩中看,作者選看到香爐峰,后看到飛流的瀑布,詩中重點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象。
3.學生輕讀古詩,借助字典自學此詩,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4.學生分組討論字詞的意思,教師巡視。
5.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會感情。
(1)“日照香爐生紫煙”
、佟跋銧t”,指廬山的香爐峰。
“煙”,指的不是炊煙,也不是哪兒冒出的煙,而是指云霧。山峰高聳入云,峰上云霧繚繞,下面水氣升騰,整座山峰籠罩在煙霧之中。陽光一照,煙霧便呈現出絳紫的色彩,飄飄悠悠,縈繞山際。多美。
②在理解基礎上指導朗讀。
③讀后討論:“生紫煙”的“生”字若換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升”僅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這層意思之外,還有“產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寫出了香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猶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這個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苷l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句詩中描繪的美景說一說。
明確: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彌漫著紫色的云霧。
(2)“遙看瀑布掛前川”。
、俳忉屪至x,理解句意。
“遙看”:遠遠看去,這個詞與題目哪個字有關系?(與題目中“望”字照應)
“川”:指大河。
“掛”:懸掛。
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大河。這句詩掛字用得好,因為瀑布在不停地流動著,從動態上看,就像一條巨大的河流,但平時河流都是流淌的,而這一瀑布卻由上而下地高懸,所以詩人用“掛”這個字寫出瀑布外形的壯觀。同時通過“掛”這個字使人體會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勢陡峭,僅僅通過一個字就寫出了瀑布的磅礴氣勢。
②指導朗讀。
(3)“飛流直下三千尺”。
、俳忉屪忠,理解詩意。
“飛流”:是形容瀑布飛快地流下來,像飛一樣。
“直下”:直下來。
“三千”:不是一個確數,形容瀑布很長。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從陡峭的山上筆直地飛快地流下來,足足有三千多尺長。
、谶@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三千”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只是夸張地說出瀑布很長,氣勢很大。
、壑笇Ю首x
。4)學習第四行詩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倮斫庠~語,體會詩意。
疑:是懷疑。
銀河:也稱天河,由許許多多恒星構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銀河。
九天:古時傳說天有九層,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層,也就是天的極高處。
這瀑布真像是銀河從極高的天上落下來了。在這句詩里,“落”和“掛”一樣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無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人間。
、谥笇Ю首x。
③反復朗讀全詩,體會感情進而背誦全詩。
。ㄈ├斫庠娙说膶懽魇址
1.詩人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瀑布的?
明確:先寫背景再寫實景,先寫靜態,再寫動態,最后寫聯想
2.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
3.你讀了這首詩有何感受?
祖國山水壯美,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業
1.辨字組詞
2.解釋詞義
遺:
直下:
3.填空:
。1)《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的作品,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ㄎ澹┌鍟O計
望廬山瀑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古詩《山行》。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ǘ⿲W習第二首古詩《山行》
1.解題,介紹作者。
。1)《山行》這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溶前賢闊大仆茂的精神,創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試讀全詩,理解詞語的意思。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學生根據詞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艷。
4.深究古詩意思。
(1)《山行》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詩中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的是楓葉紅的季節,楓葉紅的季節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
(2)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明確;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云,這四樣構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
6.指導朗讀。
(三)小結
《山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本詩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ㄋ模┍痴b這兩首詩
(五)板書設計
山行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晚,霜葉紅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三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步驟 :
。ㄒ唬⿲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完了兩首古詩,誰來給大家背一背。
。ǘ⿲W習古詩
1.解題、介紹作者
。1)“憶”,回憶,想念。
。2)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九歲就以文才出名,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才十七歲。他多才多藝,還是著名畫家,且擅長書法,又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
2.朗讀詩歌,思考:詩人筆下寫了哪些內容?
3.學生輕聲讀古詩,借助字典自學此詩,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4.學生相互討論字詞的意思,教師點撥。
5.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ㄈ├斫庠娙说母星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
。ㄋ模┎贾米鳂I
默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ㄎ澹┌鍟O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教案點評:
這篇教學設計示例在教學上的側重點是想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最后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再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最后,老師再結合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針對這種教學思路,同時設計了配合教案的多媒體演示課件,用來輔助老師教學。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9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之二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長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學習課文中的“葵”“羹”“煎”三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
一、背誦古詩,激情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古文學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而中國詩歌就像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一直盛開在世界文苑之中。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使我們領略詩中描繪的雄壯、優美的意境。
大家曾學過不少古詩,那就把你最喜歡的一首背誦下來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三首古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介紹詩人
1、三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誰?哪個朝代的?(板書作者和朝代)
2、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說說你對其中兩位詩人的了解。
三、學習《長歌行》。
1、教師導入 :我們曾經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個同學能為我們背一背呢?(指名背)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這種形式的詩——《長歌行》。
2、(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全詩)學生自由朗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3、學習向導:(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學習向導”)
。1)讀一讀《長歌行》,想一想這首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學習小組間展開交流。
。3)記下不懂的問題,畫在書中,尋求同伴的幫助。實在解決了的,在全班討論交流。
。4)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匯報。
4、給足自學時間,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向導”進行學習。
5、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1)(出示多媒體可見——全屏顯示動畫版的課文插圖)出示《長歌行》動畫插圖,教師配樂朗誦,學生看、聽、思考,這首詩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按照“學習向導”中問題的順序,依次進行匯報,交流自學情況。(再次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習向導”)
(3)學生充分談,教師隨時進行朗讀指導。
甲組:匯報詩句的意思。
園中的葵花綠油油的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陽光。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么時候呀它會在向西流淌?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乙組:主持開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環節。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丙組:以朗讀作為主要的回報形式。教師提供相應的音樂錄音。
匯報的形式力求多樣……
(4)教師參與環節:同學們設計的匯報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機會出幾道題,考考大家。(出示多媒體課件——練一練)
練一練:
先解釋加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6、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長歌行》勸導人們珍惜青春年華,是一首傳誦經久的勸誡詩)
7、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8、教師請一名同學配樂朗誦,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9、詩中的哪句話,對世人有規勸的含義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0、教師小結:《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還打比方,說明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回,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這首古詩背誦下來,也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
四、布置作業 :
1、背誦古詩。
2、搜集有關勸誡后人勤奮好學的詩句。
附:板書設計
長歌行 漢樂府民歌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七步詩》,了解這首詩的創作經過。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指名背誦《長歌行》。
二、學習《七步詩》
1、導言:同學們從《長歌行》中不僅領略了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比喻,更使我們受到了有益的啟發,那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不時地激勵我們珍惜時間,不斷努力。今天我們將要賞析的這首詩的創作經過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和詩名嗎?(板書題目及作者)
2、解詩人及創作經過。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沛國譙縣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當皇帝后,他受排擠、迫害,終生遭受軟禁。
。2)請學生介紹這首詩創作的經過。
3、(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全詩)學生自由朗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4、放聲朗讀這首詩。(自讀、互讀。)
5、學習向導:(跟隨“學習向導”自學本詩。)
。1)讀一讀《七步詩》,想一想這首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學習小組間展開交流。
。3)記下不懂的問題,畫在書中,尋求同伴的幫助。實在解決了的,在全班討論交流。
。4)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匯報。
6、自學,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向導”進行學習。
三、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1、(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動畫版的課文插圖)出示《七步詩》動畫插圖,教師配樂朗誦,學生看、聽、思考,這首詩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按照“學習向導”中問題的順序,依次進行匯報,交流自學情況。(再次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習向導”)
3、(學生充分談,教師隨時進行朗讀指導。)
甲組:匯報詩句的意思。
拿來豆子煮豆羹,濾掉豆渣成為了豆汁。豆秸鍋下燃得旺,豆子鍋里哭啼:咱們本來是同一個跟上生,你為什么迫害我這么急!
乙組:主持開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環節。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丙組:以朗讀作為主要的回報形式。教師提供相應的音樂錄音。
匯報的形式力求多樣……
4、教師參與環節:同學們設計的匯報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機會出幾道題,考考大家。(出示多媒體課件——練一練)
練一練:
先解釋加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七步詩》全詩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長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鍋下燃燒的豆秸,比喻詩人的哥哥魏文帝;鍋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詩人自己。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相互排擠斗爭的殘酷現實。)
6、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四、拓展創新訓練。
1、教師導語 ;這首詩中蘊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是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為曹氏兄弟為了爭奪王位而不顧及兄弟情誼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們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處境。今天讓我們運用我們的智慧與才能重新演繹這個故事吧!
2、學生分頭準備。
3、進行匯報表演,考查學生對這首詩思想內涵的理解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 :
1、背誦古詩。
2、預習《出塞》一首詩。
附:板書設計
七步詩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
一、出示課題,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豪邁奔放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請同學們一起讀題目《出塞》。揭題《出塞》。
二、檢查預習情況,介紹作者。
1、師生共同介紹作者: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人(今陜西西安人。)他擅長寫邊塞詩。選擇邊塞軍旅生活作為寫詩的素材。
2、小組討論預習生字詞的情況并匯報。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
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度陰山——度,指越過。銀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
三、學習古詩(看視頻,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讀:結合課后注釋,試著小聲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學習:在小組里每位同學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請同學、老師幫助。
。3)各小組推舉一位同學匯報學習情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的意思是: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長征不見歸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戰的李將軍依然健在,決不會讓匈奴的兵馬度過陰山的。
四、再讀古詩,體會意境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同學之間互相讀。
2、互相交流,談談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樂府中的一首軍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他的詩作多以當時的邊塞軍旅生活為素材。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詩中充滿了對國家安危無限關心的愛國激情。
五、指導朗讀
六、背誦古詩
1、自己讀一讀,試著背一背。
2、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
七、推薦欣賞:(投影)
教師導入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F在老師在為同學們推薦一首歌頌李廣的詩作,請大家一起來欣賞。
塞 下 曲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