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綠湖風景區位于廣東省東源縣境內,距河源市區6公里,與肇慶的鼎湖山、云南的西雙版納齊名,被稱為北回歸線上“沙漠腰帶的東三奇”。這是因為地球的整條北回歸線帶,幾乎全是沙漠或干旱草原,僅有這三處得天獨厚的地方,才擁有一片綠色。如果說,鼎湖山、西雙版納是大自然的恩賜,那么萬綠湖則是廣東人利用自然創造的碩果。萬綠湖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是一九五八年籌建新豐江電廠時,在新豐江流徑的最窄山口——亞婆山峽谷修筑一道攔河大壩后蓄水形成的,正所謂“高峽出平湖”。該工程為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于公元1958年7月正式破土動工,次年10月20日下閘蓄水,公元196O年6月15日第—臺機組開始試運行發電,同年10月26日并入省電網。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發電與防洪,是省內電網調頻調峰主力廠,為廣東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為保障東江中下游幾百萬畝良田和幾百萬人民免受洪水威脅,作出了巨大貢獻。建設這一人工湖,新豐江流域的人民群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新豐江是東江水系的最大交流,發源于新豐縣玉田點兵,自西向南在河源市區流入東江,全河長163公里,其中河源境內長84.1公里。湖區蓄水時淹沒面積390平方公里,多數在原河源縣(即今東源縣)的范圍。庫區內有6個鎮,共7萬多移民,加上在湖外的東源縣有移民總數12萬之眾,占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清庫時共淹沒山林28333公頃,稻田12000公頃,號稱河源“魚米之鄉”的地方——新豐江流域上的南湖,變成了萬頃平湖。
萬綠湖與浙江的千島湖同是以浩瀚的湖水、青翠的群島構成風景資源的主體,稱得上是一對“姐妹湖”。兩湖均是人工湖,同于公元1958年開工建設,有“華南新豐江、華東新安江”之說,同樣具有發電、防洪、供水功能。新安江水庫湖面面積580平方公里,總容量178億立方米,因有1078個島嶼而得名千島湖;新豐江水庫湖面面積370平方公里,總容量139億立方米,因四季皆綠、處處是綠而取名萬綠湖。干島湖地處黃山與杭州的黃金旅游線上,而萬綠湖距廣州、深圳均在200公里以內,堪稱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園”。千島湖的山多為石山,萬綠湖的山多為土山;千島湖 冬季寒冷、湖面有霧,萬綠湖四季如春,水上娛樂時間長;千島湖區內工業產值達6O個億,萬綠湖區內工業產值幾乎為零,生態環境良好。早在公元1983年,千島湖便開始旅游業,現在年入湖游客己達上百萬,萬綠湖的正式開發在公元1995年.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當地政府在景區樹起了綠色文化的大旗,以綠色邀請人們、陶醉人們和饋贈人們,目標是在下世紀初把萬綠湖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生態旅游觀光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