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定 諤
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奧大利理論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始人。1887年8月12日生于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一位生產漆布的手工業主。他的才華在家庭教師開始教他小學課程時就顯露出來了。11歲人中學,總名列前茅。他特別喜愛數學、物理,也喜愛古老語法的嚴謹邏輯,還十分擅長寫作詩歌。1906年進維也納大學物理系。在學習之余,他是一位出色的登山運動員,又是劇院里的熱心觀眾。1910年,薛定諤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在維也納大學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曾與人合作測大氣中鐳即(即218Po)含量而得到科學院獎。
第一次世界期間,薛定諤服役于一個偏僻的炮兵要塞,在那里利用閑暇,研究理論物理學。戰后,他恢復了科學活動,起初是在維也納研究所,以后轉到了德國斯圖加特工學院和布雷斯勞大學教書。從1921年起。他在瑞士蘇黎土大學任數學物理學教授,在那里,創立了波動力學,提出了薛定諤方程,確定一波函數的變化規律。這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基本定律,在粒子速度遠小于光速的條件下適用。這一定律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可與牛頓運動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相比擬。1926年,薛定諤證明自己的波動力學與 W.海森伯、 M.玻恩和P.約當所建立的矩陣力學在數學上是等價的,這一證明成了整個物理學進一步發展的里程碑。
1927年,薛定諤接替 M.普朗克到柏林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并成為普魯土科學院院士,與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同年在萊比錫出版了他的《波動力學論文集》。1933年,薛定愕對于納粹政權迫害杰出科學家的倒行逆施深為憤慨,棄職移居英國牛津,在馬格達倫學院任訪問教授。就在這一年他與P.A.M.狄拉克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6年冬,薛定諤回到奧地利的格拉茨。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后,他陷入了十分不利的處境。1938年9月,在友人的幫助下,又流亡到英國牛津。1939年10月轉到愛爾蘭。愛爾蘭為薛定諤建立了一個高級研究所,他專心致志地在那里從事了17年研究工作,不僅進一步研究了波動力學,還長期探索了統一場論、宇宙論等問題。薛定諤每年在都柏林主持“夏季講座”,與各國同行討論交流,在這里他發表的《生命是什么》(1948年出版),用熱力學、量子力學、化學理論解釋生命現象的本質,引進了負熵、遺傳密碼、量子躍遷式突變等概念,成為今天蓬勃發展的分子生物學的先驅。
1956年70歲時返回維也納大學物理研究所,獲得奧地利政府頒發的第一屆薛定諤獎。 1961年1月4日病逝于阿爾卑巴赫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