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布 羅 意
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9)法國物理學家。1892年8月15日生于下塞納的迪耶普。出身貴族,父母早逝,從就酷愛讀書。中學時代顯示出文學才華,在大學里受的是文科教育,1910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11年,他聽到作為第一屆索爾維物理討論會秘書的莫里斯談到關于光、輻射、量子性質等問題的討論后,激起了強烈興趣,特別是他讀了龐加萊的《科學的價值》等書,他轉向研究理論物理學。1913年,他獲理學碩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埃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電報站服役。他的哥哥是X射線方面的專家,戰后他一方面參與他哥哥的物理實驗工作,一方面拜朗之萬為師,研究與量子有關的理論物理問題,攻讀博士學位。
光的波動和粒子兩重性被發現后,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感到困擾。年輕的德布羅意卻由此得到啟發,大膽地把這兩重性推廣到物質客體上去。他在1923年9~10月間,連續在《法國科學院通報》上發表三篇短文:《輻射——波和量子》、《光學——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物理學——量子、氣體動理論及費馬原理》,在1924年通過的博士論文《量子論研究》中他作了系統闡述,提出了德布羅意波(相波)理論。這一理論以后為薛定諤接受而導致了波動力學的建立,并且把愛因斯坦關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加以擴展。他認為實物粒子如電子也具有物質周期過程的頻率,伴隨物體的運動也有由相位來定義的相波即德布羅意波,后來薛定諤解釋波函數的物理意義時稱為“物質波”。 德布羅意的新理論在物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種在并無實驗證據的條件下提出的新理論使得人們很難接受。就連德布羅意的導師朗之萬也根本不相信這種觀念,只不過覺得這篇論文寫得很有才華,才讓他得到博士學位。192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戴維孫(C.J. Davisson, 1881~1958)、革未(L.H.Germer,1896、1971)及英國的湯姆孫(G. P.Thomson,1892~1975)通過電子衍射實驗,都證實了電子確實具有波動性。至此,德布羅意的理論作為大膽假設而成功的例子獲得了普遍的贊賞,他榮獲了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后來,德布羅意主要從事的仍是波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他還始終對現代物理學的哲學問題感興趣,喜歡將理論物理學、科學史和自然哲學結合起來考慮,寫過一些有關的論文。1989年4月去世。主要著作有:《波動力學導論》(1929),《物質和光:新物理學》(1939),《物理學中的革命》(1953),《海森伯不確定關系和波動力學的概率詮釋》(198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