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七封信
1.融會貫通者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學生就懂得勤奮學習、刻苦攻讀的道理。勤奮學習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學生卻錯誤地認為,勤奮學習的目的不外乎就是獲取特定的文憑或優越的成績。一些學校和老師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養“考試機器”上面。甚至有輔導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考前盡量背知識點,考完就盡快忘掉,不然,你們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課程。”
這種把考試和文憑當作學習的唯一目標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今天,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一旦進入了工作崗位,會不會考試和能否記住答案早已不重要了,21世紀的許多工作都需要在更為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解決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絕非死記硬背得到的書本知識可以應付。如果只為了文憑和考試而學習,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么,即便獲取了文憑和好的成績,也一定無法跟上21世紀的節拍,并會在今后的工作中成為“陳舊”的落伍者.
那么,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我提出了學習的四種境界:
1. 熟能生巧: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2. 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 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4. 融會貫通: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融會貫通是學習的最高境界,21世紀最需要的也是能夠在學習上融會貫通,在實踐中應對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應用的人才。
舉例說來,對于一個學習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學會課堂上的每一門功課,系統地掌握數學、算法、系統以及編程方面的知識,這僅僅是打下了一個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所必備的知識基礎。要想真正成為計算機方面的研發好手,他還必須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和自主創新的能力,能夠把不同來源的知識、經驗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它們靈活、有效地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
融會貫通的一個要點是必須具有清晰而靈活的思維。一些軟件公司招聘研發人員的時候,除了要考察應聘者的基本編程能力、算法知識和項目經驗以外,還經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維挑戰題”(例如:“為什么下水道的蓋子是圓的?”“請評價一下你剛剛使用過的電梯的人機界面。”)。這些題并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智力測驗”或“腦筋急轉彎”類的試題,它們的真正目的是要測試應聘者在獨立思考時的邏輯性和靈活性。如果一個應聘者回答出了好幾種答案,那更加證明了他是一個思維活躍的人。如果一個人的回答不合邏輯,或干脆答不上來,抑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那么就算他在學校考試時取得過優異的成績,我們也會懷疑他是不是一個只會背書和考試,而不善于靈活應變、融會貫通的人。
融會貫通意味著你必須善于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去。想要融會貫通,首先要多實踐。在IT領域,許多成功的公司都希望加入公司的畢業生擁有十萬行以上的編程經驗(例如在Google,大多數沒能通過面試的應聘者都是因為實際動手能力不足),但不少中國學生告訴我說,他們在學校的四年時間里,真正自己動手編寫過的程序還不超過一千行。這一方面說明一些學校在教學時不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也說明許多學生只知道學習“死”的知識,而不知道去尋找或創造機會,以便將學到的知識用在具體的實踐當中。
融會貫通也意味著你必須學會解決那些從未見過的、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在Google的招聘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很好的學生非常善于解答某些有著明確描述和明確答案的問題(例如,“怎樣遍歷無向圖或有向圖”等等),但他們一碰到那些需要進一步抽象和明確的,略顯模糊的問題(例如,“如何將常用的圖算法應用于人際關系建模與分析”等等),就很難將自己的思維集中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也很難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模糊和不確定的,你的老板和同事不可能預先幫你將問題簡化成書本里那樣的抽象形式,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動手,需要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和簡單地學好課本知識相比,融會貫通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更高。但只要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你就具備了21世紀人才的必備特質之一,并同時擁有了實現理想和追隨興趣的堅實基礎。
2.創新實踐者
現代社會離不開創新,因為無論是對一個社會還是對一個企業,創新都是唯一能夠長期持續的競爭優勢。從根本上說,價值源于創新。創新以及由創新引發的產業和技術革命所能夠創造的價值要遠遠大于重復性勞動所能創造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現代企業都把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把自主創新視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但是,科研領域和產業界往往會有一種“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傾向。許多研發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領先”或是“概念獨特”,許多研究員只是追求發表論文而不考慮創新的結果是否能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是否能被大多數用戶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領導一個研發團隊開發了一個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維瀏覽器,也贏了很多大獎。但當時我們只顧埋頭創造,卻沒有做好市場分析和調查,看一看這么酷這么棒的瀏覽器在市場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戶接受。結果,因為該產品沒有市場,這個創新無法為公司創造任何價值,我們的產品等于白做了。我們不得不把部門賣掉,解散了部門里的100多位員工。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經歷過的最大的一次失敗。
從這個慘痛經驗的教訓就是:創新必須為實踐服務,“為了創新而創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在MIT被采訪時,有人問我如何用一句話來激勵MIT的學生。那時我剛經歷了SGI的失敗,我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我們不能因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沒有實用價值,究竟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并被用戶所接受。
反之,在實踐過程里,我們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復性的工作,而應當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以創新引導實踐。只有不忘創新,我們的實踐工作才能充滿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Google公司的兩位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實踐中創新。當年,當這兩個斯坦福大學的神奇人物將創新的網頁排序算法與方興未艾的網絡搜索實踐結合為實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時候,創新和實踐這兩個相輔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扎下了根。即便是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兩位創始人也不會忘記發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兒來為工作增添些樂趣。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動手,將裝有自己開發的測試程序的筆記本電腦安裝在可以遙控的玩具車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揮著自己的測試車跑遍公司的各個角落——其目的竟然是為了測試公司內部的無線網性能。
創新引導實踐,實踐支持創新。實踐和創新缺一不可,這就好比只懂得力學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鋪磚疊瓦的人都無法獨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廈一樣。同樣的,在新的世紀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將創新和實踐結合起來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