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第七封信
5.溝通合作者
托馬斯"弗里德曼提出:“19世紀的國家不學會溝通無法生存,20世紀的企業不學會溝通無法生存,21世紀的青年不學會溝通無法生存。”國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業協議,人與人的合作則可能是跨國界、跨領域、跨公司的。所以,要成為21世紀的人才,就必須學會與人溝通合作。
印度著名企業Wipro的首席執行官保羅曾說過:“我可能早上和一個美國人合作以便更好地與某印度公司競爭,中午向一個中國人下訂單,下午和一個法國人簽約,晚上把產品賣給英國人。我們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國家。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適應這種國際產業鏈中的合作與競爭,而且更需要具備自覺、上進和溝通的能力。”
溝通與合作能力是新世紀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上一節所討論的“情商”其實就包括了溝通與合作能力。在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溝通合作者”,因為幾乎沒有項目是一個人可以做出的。因為跨領域的項目會越來越多,所以每個人必須和別的領域的人合作。因為公司會越來越放權,所以每個人必須主動地與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來分配工作。如果一個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與人溝通,融洽地和人合作,那么他的價值將大幅度下降。
我以前就遇到過一個極端的例子。當時,公司里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工程師,對公司有不少技術貢獻,一個人可以完成好幾個甚至幾十個人的工作,所以公司過去一次次地提拔他,最后他成為公司惟一“高級副總裁”級別的工程師。但他不愿意與人合作,對其他人不如自己的地方也極為不滿。有一次,他將一封回給另一位工程師的電子郵件同時抄送給各級主管經理和總裁,在那封郵件中,他歷數了對方在工作中的失誤并嚴加指責,甚至使用了“愚蠢透頂”這樣的字眼。這樣的郵件在公司內部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同事們對他不滿,不再信任他,不愿意與他合作。公司管理者也逐漸意識到,這種絕頂聰明,但缺乏合作意識,動輒指責他人的“天才”在公司里造成的反面效應其實比他為公司做出的正面貢獻大得多,這種人才絕對不適合在一個21世紀的現代企業中工作。
高效能的溝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聽眾,能夠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與聽眾交流,能夠把復雜的信息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在信息隨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適地用易理解的方式表達這些信息,用說故事的方法來取得共鳴。例如,在計算機領域,我認識不少從事“企業架構設計師(Enterprise Architect)”的工作的朋友。這個高薪的職位其實就是“能說會道的工程師”。有一位架構設計師說:“會做工程師的人很多,但是很難找到這樣的工程師——他能到一個不懂技術的客戶面前解釋一種新的技術,說明這技術對客戶有哪些好處。所以,我們在職場上才那么搶手。”
高效能的合作者善于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的恰當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團隊成員間的職責與合作關系,并在工作中積極地幫助他人或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
在團隊合作方面,國內一些高校對學生的要求并不很高。例如,我的一個朋友曾在國內某大學開設一門課程。開始時聽課的學生很多,但后來他發現,有30%左右的學生自動退出了。他大惑不解,便在課程結束后對退出課程的同學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同學退出課程的原因竟然是:該課程的許多作業要求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完成,但學生們卻對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感到不習慣和不適應。顯然,這些學生并不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當他們參加工作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如果能在課堂上積累更多的團隊合作經驗,那對今后的工作該有多大的幫助呀!
6.熱愛工作者
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每一個人都要發揮出自己的特長,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團隊才能表現出足以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獨特價值。而發揮特長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愛。做自己熱愛的工作,不但會更投入,更快樂,也會因為投入和快樂而得到最好的結果。
可惜在選擇就業崗位時,今天的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最熱門或收入最豐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歡這項工作。人人都需要錢,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錢。希望有錢不是壞事,但是一個僅僅為錢工作的人所能發揮的潛力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他凡是都會想“怎樣才能賺更多的錢”。這樣的人還可能因為缺乏動力或動機不純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我更認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覺、自信的學生,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工作——因為只有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滿激情和歡笑。我想,后一種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樂的人,他們最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最大的成功。有一位美國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為:“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這句話道出了“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的真諦。
前一陣有一位非常優秀的華人經理來應聘一個資深職位。雖然他在技術和管理方面都很強,但我們還是拒絕了他。下面是我根據所有面試官的評語對他所做的總結:“他很希望離開目前的公司,但他沒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項目,只是一直追問待遇、職位、權力等問題。他如果只想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個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絕對不適合在我們公司工作。”
Google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還在斯坦福讀博士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對話,目的是探討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現在給人的感覺上有相當大的差別。
拉里:“我們的博士后也都是畢業于各名校,但是為什么總是表現得不如博士呢?”
謝爾蓋:“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幾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發表論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來的。”
拉里:“難道是讀了博士以后,人就變笨了嗎?那我們還是別讀了吧。”
謝爾蓋:“我知道了。我們的博士在進入斯坦福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有激情的題目,跟隨自己喜愛的老師。”
拉里:“對,而那些有經費但是沒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項目,教授只好聘請博士后來做。”
所以,這又是一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例子。
也許你認為,必須要做總裁、做科學家才會有激情,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在西雅圖時,曾經認識一個魚販。他在一個公開市場經營一個有名的魚店。他和他的每一個員工都相當有激情。如果你到他店鋪附近,你會看到他們唱著歌,把魚從車上一個個地扔到攤上。如果你進他的店鋪,一個個伙計會親切地把免費的熏魚或螃蟹腿送到你面前,讓你品嘗。有時,他們會把一條大魚放到你面前,問你“要不要照張像,以便騙你老婆說這是你釣到的魚?”有一天下班的時候,我看到這個店鋪正在數的鈔票都是別的店鋪的好幾倍。最近,我回到西雅圖,發現老板不在了,他的伙計告訴我:“老板的激情被一個書商相中,現在老板出了一本暢銷書《Fish:Catch the Energy, Release the Potential》。出了書后,許多財富五百強的企業請他做顧問,教他們如何調動員工的熱情。”(也許你覺得“魚販”不適合作為21世紀的企業的樣板——其實,服務業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而且在巨大的競爭下,有激情的從事服務業的人更容易從中脫穎而出。)
如果一個學生只想著自己將來能拿多少薪水,那么他的成功必將是有限的。如果他能找到一個符合理想、興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學習和積累,那他的前途就無可估量了。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我建議你首先找到你的理想,樹立人生的目標以及各階段的目標,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認真的規劃,有可實現、可度量和可評測的愿。然后,尋找自己的興趣,激發自己的激情。熱愛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愛的工作。如果你對興趣不確定,那就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多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