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材料
可是同學們,你們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呢?不少同學總是不斷地報怨自己的父母這樣不好,那樣不對,對父母的行為和做法挑三揀四,橫加指責,甚至于直接與父母頂撞!有些同學不知道自己父母身體的健康狀況,不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連自己父母的工作單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為你們付出那么多精力和心血,捫心自問,你關心過他們嗎?你為你們的父母做過什么呢?如果什么出沒做過的話,那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責你們的父母呢?對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你們會善待你們的老師和朋友呢?國家有難,又怎么敢指望你為祖國拋頭臚灑熱血呢?如果人人都是這么自私自利的話,社會哪里還會有溫情呢?如果我們生活在這個失去溫情的世界,那么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光靠喊口號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實際的行動來關愛我們的父母!同學們,我想說,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報答養我育我的父母!為他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還有一篇報到,一位不識字的母親勞作了大半輩子,買了一副銀手鐲,很是珍愛,成天戴在手上舍不得摘下。有一次她去城里看望他正在讀高三的兒子,兒子驚奇地發現母親手上的手鐲不見了,便問他母親手鐲去哪了,母親笑盈盈地掏出一個藍書包,說:“娘用這副手鐲給你換來兩本”天書“,這回俺娃考大學可是有希望啦!”看著母親充滿笑意的臉,兒子感到很驚奇,這個世界上哪有保證能考上大學的“天書”啊?社會上的騙子這么多,該不會是上當受騙了吧?接過布包,層層打開,果然,那兩本所謂的“天書”,不過是兩本小學課本罷了。兒子一急,準備說出真相,希望找到騙子挽回損失。可是當他看到母親滿胸的皺紋和充滿希望的雙眼的時候,兒子放棄了。他實在不忍心告訴他母親這個殘酷的事實,柔弱的母親將受不了這樣的致命的打擊!于是便笑著告訴母親:“娘,你回去吧,我記下啦!一定考好!”望著母親漸漸離去的瘦小的背影,兒子哭了,哭得很傷心,回去后,兒子便把這個充滿愛意的“天書”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讓它激勵自己。半年后的高考,兒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北京的一所重點大學錄取了他,他從此踏上了人生的輝煌。
愛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并缺少愛,缺少的只是發現它的雙眼。每天早晨睜雙眼,我都會慶幸,今天我還活著,活著是多么的美好,世界上每天發生那么多的災難和不幸,卻沒有一件落在我的頭上,我活得很快樂。什么是幸福?想起非洲那么多的難民,突然懂得了吃得飽其實也是一種幸福。比起那些先天性殘疾或是智障的人,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健全的肢體和聰明的大腦,這也是一種幸福。
感恩節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這個節目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遠涉重洋來到美洲的英國移民,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舉行了3天的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就沿續下來,并逐漸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宣布感恩節為國定假日。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于中國人過春節。
想到那么多的西方節日都被中國人所接受,唯獨缺少感恩節,不免覺得有些遺憾。中國是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佛道二教根深蒂固,崇尚孔孟之道,忠孝仁義傳統首先觀念至高無上。“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乃中國人自詡的美德之一。封建時代把傳統道德作為社會結構保持穩定的一個重要手段,即使在現代,也是“德才兼備”、“德智體全面發展”把德置于才之上。這是標準的東方文明。
那么何以中國不崇尚過感恩節呢?難道西方人需要依靠節日來提醒他們的良心、孝心,而中國人卻不必要?是不是本文教徒們感恩天主、圣母、耶穌,中國破除了“迷信”,菩薩、神靈早已不作為“救世主”供奉,因而也無須感恩了?可是各地的寺廟倒是香火漸旺,善男信女燒香拜佛十分虔誠,那情形又怎么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