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蔡康永
蔡康永(英語:Kevin Tsai,1962年3月1日-),臺北人,中國臺灣節(jié)目主持人、作家、設(shè)計師、演員、編劇、導演。以下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成功人士蔡康永,歡迎閱讀!
成功人士蔡康永簡介:
1990年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電影及電視學院編導制作碩士畢業(yè);同年開始參加電影制片及編劇、影評的工作。1996年主持第一個節(jié)目《翻書觸電王》,1998年主持的名人訪談節(jié)目《真情指數(shù)》獲得第35屆中國臺灣電視金鐘獎。20xx年憑借主持的節(jié)目《兩代電力公司》獲得第38屆中國臺灣電視金鐘獎娛樂綜藝節(jié)目獎。20xx年與徐熙娣搭檔主持綜藝訪談節(jié)目《康熙來了》,深受觀眾喜愛,20xx年奪得第40屆金鐘獎最佳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獎。蔡康永曾7度主持金馬獎頒獎典禮。20xx年,蔡康永登“20xx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0位,引發(fā)廣泛關(guān)注。20xx年擔任內(nèi)地綜藝節(jié)目《奇葩說》固定嘉賓。20xx年10月16日,蔡康永在個人微博中宣布退出綜藝節(jié)目康熙來了。20xx年12月2日,《康熙來了》最后一集錄制完畢,蔡康永與徐熙娣含淚和觀眾揮別。
成功人士蔡康永的成長故事:
1962年蔡康永出生于臺北一個富裕家庭,父親五十高齡老來得子,捧若明珠般疼愛。
1971年九歲開始唱評劇,在臺北市私立再興高級中學度過從幼兒園到高中的20xx年學生生涯,其間負責代表學校參加作文、辯論、演講的所有校際比賽。
1973年4月在小學期間出演學校的國劇《四郎探母》,飾演楊四郎,獲得無數(shù)掌聲。劇照登上中國臺灣《聯(lián)合報》和《中國時報》頭版,并由中國電視公司錄影播出。
1978年10月24日獲得臺北市國語文比賽演講第一名,11月23日全國推行國語注音符號60周年紀念暨表彰大會獲教育部長頒發(fā)獎狀,而被二度載入再興校史。高中時期是學生會主席、?骶,因發(fā)表文章披露“二 二八事件”真相和刊登共產(chǎn)主義宣言,但又因是績優(yōu)生而被記不為人知的“暗過”兩次,差點畢不了業(yè)。
原本錄取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后轉(zhuǎn)至外文系。大學住宿時接觸到各階層同學,方開始了解民間疾苦。大學期間母親因癌癥過世。
1986年憑著父親的朋友胡金銓導演的推薦信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念電影電視研究所。
1989年在暑假期間擔任滾石唱片陳淑樺專輯《跟你說聽你說》及飛碟唱片黃鶯鶯專輯《紅伶心事》的唱片文案。并受白先勇邀請將其小說《謫仙記》改編為電影劇本《最后的貴族》由謝晉導演。
1990年獲得UCLA電影電視研究所編導制作碩士學位后,返回中國臺灣,在世新大學電影系擔任電影語言、風格評論講師和傳播學院制作中心副主任。還參加電影制片以及編劇、影評的工作,并擔任影評人在《聯(lián)合報》、《影響》等雜志上發(fā)表影視評論,煽情的文字頗受注意,張小燕的節(jié)目只要聊電影,就邀他上節(jié)目。后跨足廣播影視圈,最初擔任電視紀錄片導演,受父親的朋友周乃忠推薦擔任許鞍華導演的《客途秋恨》的策劃和制片經(jīng)理,并代表許鞍華出席當年的戛納影展。同時被邵逸夫的夫人方逸華選中,簽入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為多部香港電影編劇。
1992、1993年擔任《中時晚報》電影獎、第五屆商業(yè)映演類和第六屆非商業(yè)映演類的評審(“中時晚報電影獎”后改名為“臺北電影節(jié)”)。
1995年為CTN大地頻道制作節(jié)目,成為其制作的《流行都市》的節(jié)目主持人之一,也曾擔任TVBS 節(jié)目部顧問。
蔡康永:至關(guān)重要的無須選擇
蔡康永的爸爸對他的要求很有意思。
他先對兒子說:“你一定要念一個碩士學位。”
這對蔡康永來說不太難,他認為可以在九個月內(nèi)拿到碩士學位。如果是其他父親,一定會在上的上面再取上,沒想到蔡康永的爸爸接下來卻說:“不用念博士,可是碩士是一定要的。”難道念博士不比念碩士重要嗎?博士不是比碩士更有用嗎?
原來,在他們看來,念博士比念碩士麻煩,有可能會遇到貪圖廉價人工的指導教授,想把研究生一直留在身邊出力,一個博士學位耗費你十多年,也并不鮮見。
蔡康永很聽爸爸的話,同時爸爸也喜歡聽他的話。蔡康永對爸爸說,他只念自己想念的東西。爸爸點頭同意,還善解人意地叮囑他,別念太多就好。
這個爸爸到底怎么了?是不是有些怪?蔡康永從小到大,他的爸爸一直在幫助他做選擇,但是對于更重要的東西,他的習慣是從不過問。在他們看來,經(jīng)過一番糾結(jié)才能選擇的東西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
蔡康永想學舞臺劇,他的爸爸始終不會問“這有什么用”。兒子正在讀《追憶似水年華》,他知道這部小說非常長,長到連一些專業(yè)作家也無法讀下去,卻沒有隨口問一句“這有什么用”。他告訴爸爸他會彈巴哈了,他會辨認楝樹了,他又會什么什么,爸爸永遠不會問“這有什么用”。
直到蔡康永想念一個碩士,爸爸仍舊沒有問這個問題。念博士也許比念碩士更有用,可是“人生,并不是拿來用的”,人生里一直有比念博士更重要的事情。他們更在乎的是那些看似沒有用的東西,他們一定要為它們騰出足夠的空間。現(xiàn)在的蔡康永在常人看來,早已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功成名就的人,他的人生感悟卻讓許多人意外。
他說,當他反復確認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什么用”時,才終于覺得自己運氣真好,爸爸的指示也是他運氣好的重要部分。
他還說,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東西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卻在灰暗時刻一再安慰他、拯救他,“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復追求”。
至關(guān)重要的道路,向來無須選擇,你直接去反復追求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