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皮水
敦煌城市不大,白天人也不多,一如中國無數(shù)的小城市,在最主要的干道交叉口有個小小的街心花園,里面矗立著敦煌的城標——反彈琵琶的飛天雕塑,體態(tài)頗為豐腴,琵琶置于背后,材質(zhì)大概是漢白玉的。路上有很多的冷飲攤點,冷飲的品種也很多,花花綠綠的包裝紙在冰柜的一個側面裝飾成了丐幫的百衲衣。還有特別的就是我要提到的“杏皮水”了,所有的冷飲攤點都會有一張手寫體的或大或小的招牌,上書“杏皮水”三個大字,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小字做解釋說明。出門在外謹小慎微也是應該的,尤其要注意食品衛(wèi)生,防止病從口入,所以在詢問后得知所謂杏皮水是由杏子的皮熬制成的一種當?shù)叵娜涨鍥鲲嬃现螅覀兓宋迕X買了第一杯,眼看著老板娘從冰柜里取出一個若干年前我們家里儲放食用油的那種方型大塑料桶往小的一次性杯子里注入了滿滿一杯褐色的液體,由身體比較強健的勇士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那種精神啜了一小口。
眉頭一皺。“怎么樣?”“有點象酸梅湯,不過是冰的,味道蠻好的。再來兩杯,一人一杯吧。”“恩,好吧。”
我終于自己喝到了在以后的兩天里幾乎取代光明原味酸奶的位置的這種敦煌招牌飲料。就我的味蕾和胃的感覺而言,是酸大于甜的,不過我沒有辦法將其和酸梅湯做比較,因為我從來不喝酸梅湯的,可能我的胃在大熱天比較喜歡冰涼的感覺,所以喜歡。
后來通過現(xiàn)場詢問和實地勘察了解到:在冷飲攤點零售的杏皮水是小老板們統(tǒng)一從工廠或批發(fā)市場進貨的,幾乎沒有是自己家里加工的,價格也是統(tǒng)一的:五毛錢一小杯,兩元錢一扎,小杯的可以拿在手里邊走邊喝,整扎的就是坐在路邊的排擋一樣的椅子上,喝完了再走。從鳴沙山月牙泉回來的那天晚上,我們就選了路邊的一家排擋,各自叫了一扎杏皮水,看看敦煌的夜景,看看和我們同車到達的一群上海的退休老師又在敦煌的同一條街上有說有笑地走過。我們說“看呀,他們也在這里。”“他們是明天去鳴沙山的。”我們給各自在上海的家人朋友打電話、發(fā)消息。
曾經(jīng)有過頗為極端的一個想法,成型于我們看見杏皮水批發(fā)的牌子之后,最后一次爆發(fā)在乘火車回家路過敦煌車站的時候——我們就花20元批發(fā)一大桶吧,反正大家都喜歡喝。最終沒有實施,因為真的比較荒謬,回來的時候放在火車上當飲料道是還挺合理的,但是名為“敦煌”的火車站實為“柳園”,離開敦煌大約還有3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