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跳面
南通跳面,又叫“曹頂面”、“切面”或“小刀面”。由于加工工藝講究,外觀粗細均勻,條長爽滑,柔韌有筋,因而久煮不糊。食時,韌而不硬,耐嚼有味。倘若配以各種不同的澆頭。佐以醬油、豬油、味精等拌炒,味道特別可口,南通跳面,作為面點上品,載譽已久。“切面”何時成為“跳面”?相傳與抗倭英雄曹頂有關(guān)。在明朝嘉靖年間,曹頂于城山路旁開設(shè)個面食店,主營面條。當(dāng)時,狼山香火鼎盛,四方香客去集。去狼山必經(jīng)城山路過,因此,此店生意極為興隆。曹頂起早帶晚,全憑雙手搟面,盡管忙得精疲力盡,仍然供不應(yīng)求。曹頂邊搟面,邊思考,如可多出面條,而又不花多大力,以滿足香客的要求。有一次他回家,看到一村民在鍘草喂牛。這事啟發(fā)了他,終于想出一個妙法:在特制的矮桌上,系上一根牢固的麻繩扣,搟面杖在繩扣里,這樣,舉手輕輕揉面,隨著麻繩晃動的慣力,身體隨之邊揉邊跳,搟面速度大大加快。由于面團經(jīng)壓制,面筋產(chǎn)生,使面條極為有韌性,條條不斷,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一天,一位顧客吃得特別高興,問:“此面叫什么名稱?”曹頂靈機一動,含笑答道:“跳面”。
嗣后,曹頂帶領(lǐng)南通人民抗倭,取得勝利,自己光榮捐驅(qū)。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南通人將“跳面”稱為“曹頂面”。此面隨曹頂名載入史冊,一直傳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