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菜含神經毒素可致癡呆
人人愛“發財”,新春期間不少家庭首選發菜,圖“發財”兆頭。但是有研究指出,無論發菜真假,都損害健康。香港某大學抽驗市面41個發菜樣本,發現當中14個(34%)含有假發菜成分,使用染色淀粉質食品配以添加劑制成,但買了真發菜也不要以為“撿到寶”,外國有研究指發菜含有一種神經毒素,相信與柏金森氏癥和老人疾呆有關。學者呼吁市民選擇其他食品代替發菜作賀年菜式。
疑與柏金森氏癥、老人癡呆有關
發菜的“發財”諧音好兆頭,是過年必備食品,但是香港某大學副教授指出,發菜屬藍藻菌,含有一種氨基酸代謝物BMAA,已被歐美科學家視為神經毒素。BMAA可經血管壁進入細胞,破壞中樞神經,令神經細胞或神經萎縮,神經細胞一旦受損便很難復原。
加拿大有醫生從柏金森氏癥及老人癡呆的病人身上發現BMAA,懷疑BMAA與有關病癥有關。但副教授強調,由于02至03年才開始有相關文獻研究,進一步分析結果仍然未知。
真發菜有問題,假發菜也可能有問題。2001年,某大學教授檢測了從市面抽查的30個發菜樣本,含假發菜成分的共有27個,占整體七成。事隔6年,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近期再抽驗41個發菜樣本,發現14個含假發菜。
以碘測試,假貨驗出淀粉
教授指出,假發菜在顯微鏡下不像真發菜般呈現珠鏈狀的念珠藻,由于含有淀粉質,做碘測試時會變成藍色,顯示假發菜是用淀粉加上色素及其他添加濟制成。14個億發菜樣本中,分別摻雜了30%至100%假發菜成分,售價由20元至32元一兩,價錢與真貨相差無幾。
由于中大只做了碘測試,除淀粉質外,未有檢測假發菜所含的其他成分及色素。有人指假發菜所用的色素是從高梁殼提煉,也有人指是秘方,也有人認為“仿真發菜”申請專利,指稱成分包括海藻酸和雜質,“色素如果是由人工合成或以其他方法提取,我們是擔心吃多了有危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