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第三章讀后感(精選3篇)
圍城第三章讀后感 篇1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應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于他,我更深的感觸就應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述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取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掉了。抱著無奈的情緒,他一頭鉆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圍城里,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注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里,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后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后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凈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最后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斗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我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里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我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我的不足,虛心求教,并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應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我的心態處于圍城中呢?
圍城第三章讀后感 篇2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出自錢鐘書先生所著的《圍城》。小說的主干是圍繞著主人公的婚姻與職業而展開的,各個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場令人尷尬的“圍城”游戲:進去的想出來,出來的想進去,實際上卻是出不來又進不去。作者藉此揭示人類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在這樣一種進進出出而又無可奈何的生存狀態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無頭蒼蠅,最終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結束生命。
所謂“時勢造就英雄”,小說描述的是抗戰時期從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上層知識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場中互相傾軋的灰色生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西方教育的丑陋。主要人物方鴻漸是一個留學生,他善良而軟弱,聰明而虛浮,胸無大志,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此外還有發國難財的教授韓學愈,靈魂猥瑣的大學校長高松年等一批灰色知識分子。作品以心理描述見長,語言機智,幽默,犀利,具有強烈的諷刺性。
讀了《圍城》,給我們留下的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方鴻漸的感情、婚姻狀態,充分體現了舊中國知識分子在東西方禮貌夾擊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狀態。從更高的層面上說,也是寫了人生追求和事實困頓的深刻矛盾。
方鴻漸是一個江南小縣的鄉紳之家的長子,由“名義丈人”資助留洋讀書,但他并沒好好珍惜這個機會,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還在四年中換了三間大學。為對自我的父母以及“名義丈人”有所交代更做出荒唐之舉,用金錢去換取一紙文憑,戴上“博士”的方帽,以求蒙混過關。在歸國的郵輪上,他經不起已有未婚夫的鮑小姐的引誘,與她鬼混在一齊,結果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間。一個所謂的留洋學生,竟落得如此下場,多么的可笑、可悲。
方鴻漸去三閭大學前與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但一系列的誤解造成了一個無可挽回的局面,兩人最后還是以分手告終。唐曉芙是令人難忘的,因為她差不多是書中唯一一個使人敢于去愛的女性。她并沒有加入“圍城”游戲,惟有愛她才能使方鴻漸不太可能落入“陷阱”。這樣想時,就不能不個性為方鴻漸抱憾了。他分明錯過了這可能構成另一番生命境界的僅次一次的機會。
最終方鴻漸與孫柔嘉結婚。是他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雙方都沒有完全了解對方的結合,也許是為了流言蜚語,也許只是一時沖動。然而,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在沒有牢固感情的前提下談婚論嫁,而且還沒有征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如此草率而成的婚姻,導致的后果是他們的家庭矛盾重重。方鴻漸為了妻子,不惜與家人疏遠,而妻子卻不能體諒他的難處。兩人整天都在猜忌、煩悶中艱難度日,雙方肚子里都有自我的秘密,不能坦誠相對。這樣的家庭,沒有半點歡樂,沒有半點溫馨可言,有的只是吵架聲、啼哭聲。
《圍城》的比喻,辛辣犀利,幽默深邃,是本書獨特的風格。作者常常借助寓怒罵嬉笑于諷刺的比喻方法,勾劃群丑的畫像,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惡俗橫流的社會,腐敗不堪的政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看法。
凡真正出色的文學作品,都具有一種抗理論分析力,任何自認為深透、精彩的理論都會在它們面前顯得干癟又捉襟見肘。盡管《圍城》本身并不朦朧,但我們讀后的感覺仍然是大于思想、大于語言的。
讀了《圍城》,你會覺得自我周圍的一切,包括自我原先頗為熱衷的一些東西,都增添了不少喜劇色彩。
圍城第三章讀后感 篇3
《圍城》里較令人較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錢鐘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如:“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于較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我讀完全文后,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于主人公的故事,對于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較后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