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讀后感(精選8篇)
森林讀后感 篇1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群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于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借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里,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著愛情的幌子獲取肉欲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茍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么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事情到最后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后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后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后,當初美發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占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說:“并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里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饑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么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游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著。而對于渡邊君、直子來說,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為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饑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里想像直子回來之后生活會有多么多么的美好,而支撐著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為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群里,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為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著,簡單地活著。可事與愿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后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著死亡……是的,對她來說,死亡才是最輕易的割舍。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后,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后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里?“我現在在哪里?”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他猜不著,到底這里是哪里?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里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森林讀后感 篇2
拿到這部書后,我便一口氣讀完了。故事里說的是在一個茂密的大森林中,一刻會魔法的橡樹被木匠砍下來做成了木偶,他擁有一顆寒冷的心。木偶人羅里要報復人類肆意砍伐的行為,希望最終將人類趕出城市……朋友們用熱情和愛溫暖了羅里,使他那顆復仇的心得以平靜,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的故鄉——大森林。
在故事的最后,羅里終于被朋友感動時,“羅里想起了水蒸氣籠罩著的大森林,露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那時候他是一棵橡膠樹,他快樂的舒展著每一片樹葉,他的樹墩快樂地向地下伸展著根須。”我感受到植物的朝氣逢勃,每一棵植物都熱愛著自己的生活,雖然你聽不懂他在說什么,可他卻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想想現在,人們在物質的需求下亂伐樹木,當一棵參天大樹被砍下時,美麗的小鳥沒有了可愛的家園,成群的野獸失去了躲藏的地方。伴隨而來的是一場接著一場的地質災害,這不正是他們的報復嗎?我們應該反省了,覺悟的人們開始呼號“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也許當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有了保護地球的意識。或許,正如王一梅阿姨書中所講羅里原諒了人類一樣,我們美麗的家園會在我們真誠的悔過、積極的行動中原諒我們,一點一點的復蘇。
生活中,人們積極地為保護大自然而行動,我也不另外地加入了其中。以前,我經常浪費紙張,當我在電視中看到許多勸導我們要保護地球的廣告,我低頭看著正準備扔掉的紙張,便有些心虛,這些要扔掉的紙張還可以用,我卻要將它扔掉,這不是在扔掉祖國母親的血肉嗎?于是我痛改前非,紙張先用鉛筆寫,寫完了,再用鋼筆來寫。用過的紙回收起來,等到攢多了以后,就賣給回收站。
朋友,我正在努力地為保護大自然盡一份力,你呢?美麗的家園正在呼喚我們,讓我們積極參加保護地球的行動吧。
森林讀后感 篇3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么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后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松,就無可挽回了。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盡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為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著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著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于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濕漉漉的枯井里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著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里化為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松,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于內。于是只能自己壓抑著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著它,我愛是因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么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著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著,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范。”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為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這樣的后悔著,也無事無補。于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森林讀后感 篇4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于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于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說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沖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著憂郁、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脫,畸形的性接觸和近于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于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里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于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于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脫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脫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于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于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森林讀后感 篇5
最近看了《木偶的森林》這篇令我十分感動的童話故事。 故事的情節令我十分感動!茂密的大森林中,一棵會魔法的橡樹被木匠砍下來做成了木偶,他擁有一顆寒冷的心。木偶人羅里用魔法歌譜讓小熊白黑黑失去了關于森林、家人的記憶,過著沒有生機的日子,羅里要報復人類肆意砍伐的行為,希望最終將人類趕出城市。
在善良的工程師阿湯先生和朋友們的幫助下,羅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最終找到了魔法歌譜的下半部并幫白黑黑恢復了記憶。可憐的小熊終于回到了森林、爸爸媽媽的懷抱。而羅里那顆復仇的心得以平靜,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故鄉--大森林。 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每個人都有愛,如果大家都能有顆溫暖的心,都能無私的奉獻出自己的愛。那么這個世界將會變的多么美好!
森林讀后感 篇6
一種從頭至尾的安靜與祥和,我喜歡這樣的平淡,這個不應當叫做乏味,是一種生活的真正體現,其實平常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太多波瀾,很平靜的。對于寫作的手法,我一直強調,我很喜歡村上的文字,或者說是林少華先生的翻譯,有一種阡陌的詩意,感覺似曾相識,又感覺似乎有些陌生,骨子里還有一點吊兒郎當,一副玩世不恭的氣息。讀過所有村上的文字,就是只有《挪威的森林》才最具有生活的味道,其中彌漫著我們日常的縮影,感覺在文字中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
對于渡邊君來說,直子就是回憶,綠子就是現實,而玲子就是一閃而過但是不容易忘記的短暫停留。如同現實的生活,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遇見一些人一些事情,然后開始在腦海里慢慢劃分他們的類別,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知道他們的重要性,并且深刻的認識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其實,很多時候這三者是矛盾的,因為如果說不能將三者融為一體,那么只能選擇其一,在已經過去的歲月里,似乎已經不能把握過往,短暫停留是因為不能留的住,那么現實呢,是否還有可能不再成為回憶?今日聽到如此一句,對于遙遠的事情我們應該樂觀,對于眼前的現實我們應該悲觀。如此一個對于我來說的大人物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突然覺得一直還真的有人站在我一遍,因為我是一直這樣做,也是這樣想的。生活中的問題如同牛毛,而很多卻是需要超越自己現時的極限才能完成的,有時候悲觀一點有什么不對呢?
渡邊對于直子的回憶是痛苦的,記得以前曾經提及過,對于過往的回憶,無非有三種:第一,對于美好事物的回憶,因為美好,希望經常回味,從中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第二,因為過往中有著經驗可以琢磨,需要時常回顧,需求更多的真知;第三,過往中有莫名的苦痛經歷,棄之不舍,但是回憶起來又有點隱隱作痛。然而很多人還是不斷的回憶,無論得到的是什么,只是不斷地回憶。
記得第一次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時候,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刺痛和不安,不曾想到有一個人,一個我對于他來說如此陌生的人能如此精確的描繪出我當時的生活和心理,隨即放下書,不愿意去可以用別人的故事來詮釋自己似曾相識的生活。時間畢竟會洗滌一切,讓很多的過往變得已經沒有印記,當我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的領會村上文字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是發掘文字中更深層次的意境和寫作的風格。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有了新的目標,我們心中依然有著年少時純潔的夢想,不會因為一些什么別的而做過多的停留。
現在的我,更多的喜歡文字的風格和意境,另一個就是富有哲理的對白。村上文字里的對白,簡短、有力,并且還有一絲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時候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是需要一點技巧的,或者說對于某些人不要那么的一本正經,運用一點小聰明,用一點吊兒郎當自然和達到更好的效果。對于哲理性的對白,我一直很喜歡,有一種迂腐但不失高雅的味道。村上的哲理在于不是應用別人的話語,而是喜歡用歌曲的名稱開始對白,然后越來越多的文字描述,使得整個篇幅開始活靈活現,富有哲理,其中的文字都是他親手制造,無需引用他人的。
最喜歡的是《森林》的開始和結尾,很有詩意,很有一種讓人神傷的感覺。對于最后渡邊仰天長嘆,我自己到底在哪里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捫心自問,曾經的有一段時間,我們自己似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對于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存在于成年和孩子之間,似乎很多時候永遠的長不大一樣,所以對待生活對待人和事物有一種依賴感,還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難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前進的路。
《森林》對于我來說是一部徹底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社會的文字作品,從中可以了解生活的細節,人生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活著,真實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活著,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森林讀后感 篇7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于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于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說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沖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著憂郁、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脫,畸形的性接觸和近于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于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里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于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于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脫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脫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于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于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森林讀后感 篇8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讓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生與死的問題。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討生與死的問題,很多人認為不是生就是死,人最基本的兩種形態。但是,村上春樹卻告訴我們,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多次出現在書里,讓我記憶深刻。村上春樹對生與死的思考,獨到的見解,在他筆下的人物中展現。
一個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邊的關系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用玲子的話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引出新生。還有就是初美的死。生還在延續。
渡邊對虛假骯臟的學校很厭惡,但他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后,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相對于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書一開始講了一口很深的、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直子明知道是危險的,但又很吸引她,因為墜入井中便與現世隔絕,也許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一直在渡邊的和木月之間徘徊,在生與死之間掙扎。在療養院的直子曾經好轉,熱切地期待美好的新生活的開始,但是她的另一面的痛苦壓抑在黑暗深處。
綠子像森林里一棵樹,她似乎可以沖破黑暗享受到陽光。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父母在經歷了痛苦后慢慢死去。她也想逃避,也很想有個依靠。她向渡邊表白,也尊重渡邊的選擇。當渡邊因為陷入對直子的思念而忽視了她時,她告訴渡邊自己的真實感受并選擇暫時離開讓他們可以冷靜的思考。
除了講生與死的問題,還講了關于精神病這個話題。書里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是患有精神病的她說的:"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當渡邊來到療養院時,他發現里面患有精神病的人好像很正常,反而里面正常的人像是不太正常。當他離開療養院,回到正常的人群中時,他甚至一時間難以適應所謂的“正常”。
書里除了玲子,還有兩個角色讓我思考了很久,一個是永澤。永澤是一個家境、學識都很優秀的人,是一個“精英”型的人物,他諳熟社會的"精英"規則,他可以輕易利用這些規則,但正因為他知道這些,所以他的內心是很空虛。
另一個是玲子的一個學生,她原本相貌身材學習都很好,但她喜歡撒謊,用精湛的演技騙取他人的信任和歡心,好像天生就能洞察人的習性,以此玩弄人心。她擁有彈鋼琴的天賦,但是她并不是真的想彈鋼琴。玲子哪怕被她傷害也為她的天賦而感到惋惜。有些就是這樣,明明擁有絕頂的天賦卻不好好珍惜。有個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們不接受任何訓練都能比普通人做得好,卻不能和優秀的人相比,他們如果能接受系統的訓練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們又不能接受這種訓練,因為這偏偏會破壞他們本身良好的天賦。
這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能理解。我從小就不愿意接受系統的訓練,我討厭條條框框的規矩束縛我繪畫,我天生就熱愛自由,我知道我和那些優秀的大師相比遠遠不夠,但我自己平日也會練習,比較隨性,按喜好心情來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