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讀后感(精選4篇)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其中“曹劌論戰”最讓我喜歡,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當時,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82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莊公繼位。由于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寄身。魯莊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莊公九年,齊國大夫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莊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腹驗轸攪{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題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劌是政治上遠見卓識,敢于進諫,善于進諫,以民為本來決策戰爭,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國熱情;在軍事上,指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面對不利局面,冷靜與睿智,善于把握戰機,詳查敵情,計謀出眾,做事謹慎,對戰場形勢的判斷洞若觀火,是一個極為不凡的指揮家形象。
讀完這個故事,了解完曹劌的才華,我想:曹劌真是太厲害了,用少量的兵馬就打敗了齊國十萬大軍,看來做事不僅僅需要力量,更多的是還需要智慧,不然還會失敗的,我以后一定要像曹劌那樣,做一個懂得一鼓作氣的人!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2
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諸侯國個個虎視眈眈,曹劌是長勺之戰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薦精神,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把握戰機的卓越才能,確實令人敬佩。但是,人們卻忽略了關鍵人物——魯莊公。
曹劌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當他自我推薦時,魯莊公拒絕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這個山野村夫。那么曹劌還會在歷史的舞臺上絢爛耀眼嗎?
曹劌這個人,我們不得不說他膽子大到極點了,面對一代君王,依然措辭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評,“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銳意見,這些都可以取他項上人頭。如果不是魯莊公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曹劌早就長眠于地下了!
曹劌善于運用戰術,控制軍心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魯莊公也善于總結經驗。不懂裝懂是不少君王的壞毛病,他們才不想讓別人認為他們笨,面對勝利只會享受和慶祝。然而魯莊公在“既克”之后能“問其故”,向內行請教,學習戰爭的規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們說明了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虛心。
在人才層出不窮的今天,魯莊公的所作所為不是使人倍覺敬佩嗎?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3
30多年前,我在初中課本上學習過《曹劌論戰》,留存的印象也僅限于曹劌的“深謀遠慮”。如今,在新高考的背誦復習過程中,再次重溫了《曹劌論戰》,我對曹劌的軍事理論沒有什么興趣,但對他面對外族來犯的態度有了更深的感受。
長勺之戰前,魯莊公準備迎戰齊國,曹劌主動要求晉見莊公,鄉人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來阻止他,他卻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數次引用過曹劌鄉人的“名言”,心安理得地靜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一點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有時即使對某些事“評頭論足”一番,然后總不忘自我安慰地感嘆一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今天,我卻有些猶豫了。
曹劌雖為皇室后代——周文王兒子曹叔振鐸的后人,但在魯莊公因多次在齊魯之戰中取得勝利的齊國再次大軍壓境時不知所措時,一直隱居梁甫山的曹劌不顧鄉人阻止主動求見魯莊公,主動提出為抵抗齊軍出謀劃策。他的理由很簡單,“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這看似簡單的語言,卻值得我們深思!
那并非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國家是統治階級的私有財產,按說那時的臣民比今天更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是,就是這個一直隱居的曹劌,竟然會如此勇于擔當,如此富有國家責任感,如此有主人翁情懷!
而如今,二千七百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曹劌的這種社會責任意識我們繼承了嗎?關乎國家的大事,離我們確實有點遠,和平年代,也確實少有機會去表現我們或強或弱的愛國情懷。但是,社會的事呢,單位的事呢,身邊的事呢?我們仿佛越來越習慣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即使那事于集體、于社會、甚至于地球很切迫,只要不關乎自己眼前的切身利益,我們就會保持沉默,甚至會屏蔽掉,心想,除自己之外,還有那么多人呢,我又何必那么認真呢?遠的不說,就說這環境保護吧,如果大家都能自覺踐行低碳生活理念,天亮之后關掉工作了一夜的路燈,陽光燦爛的時候關掉教室明亮的日光燈,因水龍頭關不緊而嘩嘩流水時打個電話告知相關責任人……如果大家都有這種責任感,集體的日常開支不會因此而減少嗎?地球的空氣質量不會有效提升嗎?能源危機不會得到有效緩解嗎?
我們如果都有曹劌那樣的責任意識,都有曹劌那種勇于擔當的精神,我們的管理就會更加到位,學生成長的環境就會更加健康,教育管理的輻射作用也會呈幾何層級增強。
曹劌已經遠逝,但他的精神不能淹沒于歷史長河。愿大家都能重讀這篇幾十年前學過的經典課文,從中感悟出曹劌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愛國情懷,并落實于自己的社會生活之中。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4
《曹劌論戰》一文,從它的結構安排和人物刻畫上來看,作者左丘明指在通過齊魯之咱 ,歌頌魯莊公“任人唯賢”“勇于納諫”的君主胸懷。
同時,正面描寫了曹劌的“政治才能”和“軍士才能”。但在老師教學中,以及有關教學參考書中只表揚了曹劌的“陰謀”,只字不提莊公的胸懷,反若鄙視他,使他相形見絀。我認為這違背了作者的創造意圖,對莊公的評價有是片面的。我認為真正值得贊揚的是魯莊公這個人物。 因為無勸無是的曹劌,其“遠謀”能從分發揮并取得成功,這都是莊公的功勞。就文章交代來看,決不能排除莊公大力支持這一因素,也就是說莊公的“任人惟賢”是長勺之勝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我們不妨來分析以下全文,看一看莊公作為: “公將戰,曹劌請見。”在強齊壓境,緊張備戰的形勢下作為一國之君還能顧及到“草民”來訪并親自接見,這是多么令人難以想象啊!更可貴 的是,在曹劌一一否定了他的戰略方案時,莊公并不生氣,而是更謙遜地說下去,當曹劌要求“戰則請從”,莊公就“與之乘”。倘無莊公的“納賢”,曹劌的一腔報國熱忱何能如此順利地如愿以償?梢,莊工的“納賢”為曹劌施展“遠謀”創造了條件。
莊工軍事才能不如曹劌,也許治國方面強于曹劌。你看:“衣事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雖然,此舉就參戰條件來講,顯然不夠,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工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說他不貪婪,不腐朽,能以誠待人,能順應潮流,雖然有迷信色彩,但他畢竟處在那個愚昧時代,我們又怎能過分苛求呢?當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說了。再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常被議論者所忽略。其實,我們從此可以看到這個弱國之君有一種威武不能屈的氣質。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就是通過這些含意深刻的語句來贊揚莊公的。我認為作者寫曹劌的“遠謀”,其目的就是來贊揚莊公的君主胸懷的。 不管怎樣說,我們分析一篇文章要從全局著眼,而不能斷章取義,否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錯誤評價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實質,違反了作者本意。
如果有人說:“我們以前的分析是絕對正確的。”那么我深表遺憾,奉勸老師去細品一下魯莊公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