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施效顰》讀后感(精選3篇)
《東施效顰》讀后感 篇1
《東施效顰》是這樣的一個寓言故事。傳說春秋時期,越國有一美女,名喚西施,不僅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時所做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非常美的。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著,裝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無意地模仿她的行為舉止。
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時,皺著眉頭,用一只手捂著胸口,走在路上雖然非常難受,但旁人看來今天的西施卻又別有一番風姿。西施有一鄰居容貌長的很丑,見西施人長的美,別人時常效仿西施的衣著,舉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觀察,看看西施到底與別人有什么不同之處。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著學起這個樣子來了。本來容貌就丑,又皺起了眉頭,本來形體就含胸弓背,卻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這個典故說成是《東施效顰》。
這個典故深刻地反映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諷刺了那些不研究實質內容。只單純地效仿表現形式的人。《東施效顰》故事中的美,主要是講的外在美。就其內容來說主要有:皮膚、身段、五官長相及氣質類型。這些要素是通過儀態風度、服飾、表情、言談舉止等表現出來的,外在美是一種自然美,是先天形成的,個人無法選擇。一個人的皮膚、體形、五官等要素,在決定一個人容貌美與不美的時候是主要的方面,盡管一個人的服飾、化妝、表情、行動、舉止在表現其形態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有限的。
在《東施效顰》的寓言故事中的那個婦女,就是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容貌上與西施美女的差距,僅僅是一味地在西施的各種動作上去尋找美的因素,并加以效仿,必然找不到真正答案而留做千古笑柄。在生活中這樣的“東施”至今還沒有絕跡。一些通俗歌曲的歌唱演員,在演出中不是去學習港、臺以至國外歌手的演唱技巧、發聲方法,而是一味去嗲聲嗲氣地去學說、學唱他們的音調;學做他們在舞臺上即興出現的某一個動作。希望生活中的“東施”千萬不要再“效顰”了。
《東施效顰》讀后感 篇2
最近,我讀了《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故事,心里深有感觸。
這個成語故事寫的是春秋時期的越國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因此 常皺著眉頭捂著胸口,而同村的丑女東施看了覺得很美,也學著西 施的樣子,殊不知卻弄巧成拙,遭人嘲笑。
然而我認為,東施雖然丑,但因羨慕西施那沉魚落雁的美貌, 而敢于去追求美,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東施希望自己能通過努力 也獲得閉月羞花的容貌,更敢于在眾人面前進行努力,雖然她的努 力失敗了,但誰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呢?她的“效肇”總比遁入空 門逃避現實好得多。東施這種不自暴自棄、敢于愛美、敢于追求美 的精神實在可嘉 由此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也應發揚這種“東施精神”。
我們不 僅要敢于欣賞美,更要敢于學習生活中別人的一切優點;我們不僅 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要敞開國門,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 技術,從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中國的騰飛,讓我們發揚“東施精神”。
《東施效顰》讀后感 篇3
寓言,是用簡短的小故事來為我們指引一個大道理。今天,我就明白了“東施效顰”的意思。
它講述的是:在越國,有一位叫西施的美女。一天,她的老毛病心口痛又犯了,她就捂胸皺眉,美極了。同村的丑女東施看見了,就學西施的模樣捂胸皺眉,結果卻使她本來就難看的樣子更加難看了,大家都躲著她,不敢去看她。
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不能盲目地卻模仿他人,要根據自身條件的可能去決定要不要去模仿他人。也可以找一找別人為什么會養成這個好習慣或優點,想一下怎么去補掉缺點,或自己找一找自身的優點或長處,你總有一項是其他人無法擁有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