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精選7篇)
《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 篇1
我暑假的時候讀了張煒所寫的《尋找魚王》這一本書。《尋找魚王》還原了許許多多的秒趣橫生的民俗場景。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獨特的哲學意味,“旱手魚王”老頭兒隱姓埋名,寡居深山,“水手魚王”老婆婆隱居水邊,守護水銀。這部書寫了童年,特別是大山里老漁人的故事,我想是盡可能還原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苦樂實情。
傳說中的魚王就藏在山的深處,在一片藍色的霧氣里忽隱忽現,連同那些生命不可說的秘密,在瑰麗的月色下,等待這男孩的到來。這是版面說的一句話。《尋找魚王》里說的是: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處,魚成為了一種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捕魚和吃魚則同時象征著不同尋常的本事和身份。正是懷有著這一與魚有關的的身體的精神的雙重向往,《尋找魚王》里的少年主人公要立志要當一個捉大魚的人。
讀了《尋找魚王》我的感受是:兒童時期一切都是足夠鮮明的。世界還是新的,這本書的有些感受和最初的記憶是很難忘懷的,永遠都難以褪色的。
我永遠都忘不了書中的每一個人物,他們有的善良,有的兇狠,但想魚一樣,都是大自然的孕育之物,想拒絕其中的某一個人也不行。不得不與之相處。書中那些可愛的人,可愛的動物,我們可以引為朋友,但有一些人而要遠遠躲開。
《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 篇2
這個寒假里我讀了《尋找魚王》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住在大山深處的男孩特別想捉魚,因為魚在他們那里是十分珍貴的東西。有一次他在爸爸的口中聽到了魚王的事,于是他決定去找魚王學習捉魚的本事,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成為魚王的傳人的故事。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這個小男孩,他為了找到魚王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它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夢想,而是選擇了勇敢的去面對,我覺著他這種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
這本書告訴我:學到的東西并不一定完整,還得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完善。正所謂:長輩人牽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輩子走十里。
有一次我在學習上遇到了一道難題,我正想向爸爸請教,可我又想到爸爸又不能教我一輩子,我必須要自己來解題,于是我又認真的讀了幾遍題,終于想出了答案。
從中我也明白了:我們不能總依靠別人,還要學會自己面對遇到的困難。
《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 篇3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處,“魚”成為了一種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魚與吃魚則同時象征著不同尋常的本事與身份。正是懷著與魚有關的夢想,書的主人公“我”立志當一個捉大魚的人,并由此踏上了尋找魚王的路途。
在《尋找魚王》這本書中,有許多主人公,比如:從前的“旱手”和“水手”、兩個魚王的后代。這兩位師傅,一男一女,這時都已經80歲了,他們本是天作之合,卻成了終身的仇人,他們相互之間有難消的恨,也有刻骨至死的愛。他們的關系,與父輩太想做魚王有關,也與老族長的存在有關。他們的故事,引發人們思考。
比較而言,那位旱手師傅,可以說是一個哲人,他話不多,但一出口,皆非尋常,他身世悲苦,一生都在反省,都在思考。“長輩牽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輩子十里。”“人的一輩子都在學,最后也不能說學成了。”他說的每句話都是人生的啟迪。這位旱手師傅死后,文中的“我”又找到了女“魚王”,她為那位始終視她為仇人,幾次忍辱找上門來求和,終身未嫁。
小說最后,“我”跟著那位女“魚王”,在水底深處看到了無比巨大的魚。她告訴他自己最終的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魚王”。有它在,這山里才有水、有魚,一旦沒有它了,今后也不會有水了,也不會有魚了,這里的人們也吃不上魚了。
我想:真正的魚王象征著那些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正像我讀過的一篇文章:有一個人,不喜歡說話,總是一個人的,結果有一天,他老了,但總愛幫助別人,于是,他干起了全村人都不愿干的活——天天撐船接送人們來往,不求任何回報,有時別人的東西掉到水里了,還幫助別人將東西撿回來,送給主人。最后一個小女孩掉到了水里,他想要救上來這個小女孩,不料女孩救上來了,他卻離開了人世。
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這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擁有的魚王精神。
《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 篇4
《尋找魚王》這本書特別有趣,我非常喜歡看,媽媽笑著說我看這本書,竟然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
故事主要講了一個住在大山深處的小男孩的奇幻之旅。主人公是一個調皮、可愛、勤于求學的男孩子。由于爸爸的一個未能實現的愿望,卻在他兒子身上實現了的故事。在大山里,由于常年干旱,人們對魚這道菜來說,只是作為一道“看菜”,相對來說是比較珍貴的,要想成為山里的“魚王”,非要經過千辛萬苦。主人公在爸爸媽媽的鼓勵和支持下,經歷了很多磨難,最后和老婆婆一起,成為看守“魚王”的人。
在這本書里,我知道了“長輩牽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輩子十里”的道理,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學習,才有收獲,甚至有些事情一定要自己親身去體驗,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論什么事情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好,書中的主人公就是有了這種信念才能成功。同時,我也很欣賞山里人的樸實、憨厚。他們雖然住在大山深處,東一戶西一家的,十分“孤獨”,不像我們城市里幾十戶、幾百戶、幾棟樓層層疊疊,交織在一起。大山里的人住得較遠,但是他們之間的感情卻比城里人要好,團結得多。
讀完這本書,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向往,小主人公是和我差不多大的時候立下大志,一直堅持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取得了成功。我也要向著我的未來奮發圖強、不屈不撓,為夢想而戰。
《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 篇5
“我”從小生活在大山里,大山缺水,自然少魚。魚,在山里就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富貴人家和山里的最高權力代表“老族長”才吃得起。聽“我”的媽媽講,“普通人家到了過年,有一條大魚,也舍不得吃,要把魚做成一條油炸大魚。要把大魚做成看菜。一直從初一擺到十五。”聽了媽媽這一番話,“我”立了大志要成為一個捉大魚的人,爸爸帶我去找大山的“魚王”拜師。
“我”和爸爸為了拜師,跋山涉水,終于在一座大山里找到了“魚王”—一個八十多歲的老爺爺。爸爸求“魚王”收我為徒,魚王同意了,我便離開爸爸媽媽,和師傅住在了一起,師傅漸漸地和我熟起來了,就會給我講他的故事:“漁戶是大山里最了不起的人,本領出神入化的,叫魚王,魚王有旱手魚王和水手魚王兩家,旱手魚王在陸地上捉魚,水手魚王是下水抓魚,但大山里常年干旱,旱手魚王比水手魚王更受老族長的器重”原來老人是旱手魚王的后人。
“看老族長喜歡我爸爸,那個水手魚王十分妒忌,假意要把女兒嫁給我,我爸信了,一有大魚便送給他,他又送給老族長,說是他自己捉的,最后,他害死了我爸,我只好從家里跑出來,四處躲他”后來,老人去世了,我遵循老人的遺言,找到了當時水手魚王的女兒繼續拜師。
在這位女魚王的帶領下,“我”看到了守護著這片山水的、真正的魚王,一條巨大的大魚。這條大魚,是大山里的守護神,我明白了,世上萬物都以平衡為王。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旱手魚王老爺爺,他說過的一些話讓我深受啟發“本事不光是在別人那取來,還要自己去找,一點一點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來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長輩人牽手走三里,自己走七里,人生十里”“人的一輩子都在學,最后也不能說學成了”……他說的這些話我會一直銘記在心。
《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 篇6
這個暑假,我讀了《尋找魚王》,這本書主要講了住在山里的一個小男孩,為了學習捕大魚的本領,先后拜了旱手魚王和水手魚王為師,學習捕魚的故事。
在這本書里,“長輩領三里,自己走七里,一輩子十里”這名話使我的感悟最深。這句話是旱手魚王對那個小男孩說的,這是他從跟自己父親學習捕魚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意思是說,長輩教了教了后輩某些知識后,后輩還要自己親自嘗試、研究、探索、總結,直到能隨心所欲地運用這些知識。也就是說,學生跟老師學東西,老師講了,學生要自己融會貫通。
比如我在學羽毛球的時候,教練先給我們做示范,然后我自己練習,固定動作,然后再加球,自己找感覺,再改進,直到球能受自己控制為止。其實,不止是學習羽毛球,所有的學習都需要這樣。
通過這本書中的故事,我明白了:要想成功,不能只靠老師教,更關鍵的是自己的不斷嘗試、總結、感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尋找魚王》優秀讀后感 篇7
寒假時,我騰出一周的時間,認真拜讀了《尋找魚王》這本書。正如同海飛先生所說的一樣,作者張煒把一個原生的大地故事、把一個因魚而來、充滿魚味的人生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給了我們一個既意料之外、又充滿新奇充滿刺激的魚世界。這本書既有新奇的內容,也有那耐人尋味的哲理。
主人公是一位少年,他住在一座大山里,山里缺水,魚被人們視為珍寶,掌握捕魚絕技的人自然成了寶中之寶。捕魚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旱手”,專門在泥潭捕魚,一年四季都可以捕到魚;另一種是“水手”,專門在湖里捕魚,只有在夏季才能捕到魚。為了學會捕魚這門技術,這位少年隨著父親去拜師學藝。終于,在大山深處找到了一位“旱手魚王”。一開始,老人并不同意,但在父親的苦苦央求下老人答應了少年的父親教少年捕魚。此后,老人和少年一同住了下來。少年知道了許多關于這位“旱手魚王”的故事。
小時候,他的父親也是一位“旱手魚王”,有一個女孩和他青梅竹馬,互相喜歡上了對方,女孩的父親是一位“水手魚王。他的父親和女孩的父親也是要好的朋友。“水手魚王”為了贏得老族長的重用和山民的尊敬,偷學“旱手”捉魚技術,在學藝不成后不惜設下圈套將“旱手魚王”置于死地,并妄圖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老族長有殘缺的家人,獨享“魚王殊榮”。
他因為父親被害,又擔心自己也遭暗算便隱居在山中。女孩曾經來找過他,但他擔心自己被害就不見女孩。因為“水手魚王”沒能學成“旱手”的技術,并且,只有夏季有水才能一展身手的他,在一年大部分時間難有用武之地,最后他為捉到魂牽夢繞的大魚喪生在水中。女孩的父親死后,她又一次來到了他的家,告訴了她的父親已經去世,但因為記著母親臨終前的話,他又一次拒之門外。女孩無奈,只好把家搬到了他的小屋不遠的南邊。
少年學會了“旱手”這門捕魚技術,老人在彌留之際告訴少年去南邊的屋子里找“水手魚王”的女兒。少年去了,“水手魚王”知道原因后,把少年留了下來,還教給了他“水手”這門捕魚技術。在老太太的講述中,男孩知道了真正的魚王并不是人,而是保護著水根的一條大魚,如果魚王死掉了,那地球上的水就會枯萎。最終他在湖里見到了真正的魚王。他成為了“魚王”的接班人,經歷了愛與人生的洗禮。
在這篇小說中,有一個情節使我非常的感動。“旱手魚王”和“水手魚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他們不用各種捕魚設備,只逮大魚,一擊不中便不再出擊,不會趕盡殺絕,給水里的魚兒生存空間。這也許是我們人類該學習的,人們無肆意的去開發石油、砍伐樹木,瘋狂的去向大自然索取,技術可以開發,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在向大自然無限索取的同時,大自然也給了我們教訓和警示。沒有了飄著白云的藍天,沒有了俯下身可以飲用的潔凈河水,沒有了可以大口呼吸的清新空氣。
自己想想,我曾經又犯過多少的錯誤。一個練習本還沒有用完就扔掉了,在刷牙的時候從不關水龍頭……這本小說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己是多么的浪費,多么的浪費大自然的資源。
這個地球不能在受到任何傷害了!讓我們一起去保護這個地球原有的東西,不讓它們再一次在我們的面前消失!
讀一讀這本書吧,它會讓你受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