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庸》讀后感(精選3篇)
讀《中庸》讀后感 篇1
《禮記。中庸》中關于做學問是這樣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告訴我們: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的確,《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讀《中庸》讀后感 篇2
本學期我的寒假作業之一是讀《中庸》,因為它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所以讀完之后感覺:書中的精髓將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一般的人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聯系生活實際感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我們用心的觀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別人往往不能只看現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靈,著眼于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教育。
讀《中庸》讀后感 篇3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時候被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推崇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毛澤東同志盛贊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處世,能調和各方面的關系。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于接受。孔子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