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故事讀后感(精選5篇)
心理學的故事讀后感 篇1
《心理學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們都是思想領域中的探索者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皮亞杰、斯金納……
他們在的孤獨的修行者、耽于聲色犬馬者、狂熱的神秘主義以及理智的唯實論者,他們認為人類可以檢視、理解,這一點最終指導或控制了他們的思想進程、情緒和行為結果,使他們成了另一類人——心理分析者。
本書不是注重人物的個人經歷,而是通過描述使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確的理論以及作為心理學主要的構成部分的心理治療的方法和功效。
作為我們教師而言,學習懂得心理學的知識關鍵在于運用,學會用心理學既有的成果去幫組教學工作的開展,這也是我們學習閱讀亨利這本《心理學的故事》的目的所在,而閱讀這本書,僅僅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應用心理學是一個較高的境界,而在達到這個較高的境界之前,學會用心理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擁有主動運用心理學的意識,則比學到具體的知識更加的重要。
意識比知識重要,或許是我們閱讀《心理學的故事》后所必須明白的道理,知識的獲得是一個過程,而意識的培養則更需要堅持不懈,主動的運用心理學,比讀十本心理學的書籍更加的有用,閱讀《心理學的故事》的初衷或許也在如此,培養老師教學時運用心理學知識的意識,是我們運用心理學提高教學水平的第一步,但也是最難的一步,因為難,所以要閱讀《心理學的故事》,因為閱讀《心理學的故事》,所以才會有進步的第一步。
心理學的故事讀后感 篇2
在消費主義、實用主義橫行其道的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在緊張于豐衣足食,并不需要什么心理學知識,即便他們很多時候并不快樂,或在內心思考一些生存問題,然而沒人追尋答案,他們更熱衷于去找一找“樂子”。大眾意識不到心理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而在學者這邊,心理學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門學科。我們的意識,我們對客觀現實的反應都屬于心理學范疇,那還能說它與我們個體無關嗎?
“心理學有一個長久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正如艾賓浩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學概論》里所做的開頭那樣,長久的經驗積累,學科才開始嶄露頭角,以后的各個時期產生了或分歧或融合的論述和主張,又推動了心理學各派別的發展。于是,心理學家們研究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規律,形成了心理學史。
李漢松的《心理學的故事》即是遵循西方心理學發展史的客觀規律,結合歷史資料,系統圍繞心理學發展史,透視整個發展脈絡,解析各個時期心理學家的思想體系。該書結構好似講義一般,將其分為二十五章,每一章前面以清晰的歷史角度做了整體概括,后面又做了理論性的整體總結,將歷代心理學家包括為此做出貢獻的人物悉數網羅,如此全面細致,可見其認真的態度,這將是一本全面認識心理學不可多得的大眾教科書。
人類對心理學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最初唯心論的“靈魂”解釋,到深入科學的延伸,從古希臘哲學派的融合到心理學單獨分離出來,這其中既有與哲學史重合的部分,也有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分解爭執。歷經理論的分歧和重建,后一代心理學家總會在前一代的理論上改進創新,促成心理學系統性地發展下去。
《心理學的故事》按照發展史闡述了各個時期重要的心理學家的生平事跡,及其各自的理論和主張。若干心理學家在整個發展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貢獻斐然。這其中,馮特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因為真正的心理科學誕生,就是以他創立的心理實驗室和出版的著作《生理心理學原理》繼而獨立出來的。雖然他的理論仍屬于保守體系,然而他為心理學從哲學、生理學中分離出來,且區別于認識論這些問題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至此,脫離哲學傾向的心理學,正式進入了實驗心理學的階段。
心理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其中一些針對性的課題較為突出。教育心理學在現實生活中比較有實際意義,比如桑代克認為原始能力經過練習就會凝固成實際的能力,并舉例具有音樂原始能力的兒童可以培養成音樂家。弗洛伊德,以及其后的學生榮格和阿德勒這三位注重現實意義的學者,延伸了分析心理學體系,引起對人格教育的重視,提倡家長應該接觸一些心理學觀念,有利于教育孩子。
下一代心理學家在對上一代心理學家的分歧和融合中產生了新的心理學體系,后來者對前者進行解構或重建,這是學科發展必經的新陳代謝程序。致力于研究和教授心理學的李漢松肯定了心理學發展的必然規律,承認心理學家的失敗也是發展的基礎,這種看似謬論的說法,其實隱含著心理學發展史探索未知的包容性和持續發展的堅定心。梯形或平行拓展式的發展,將心理學發揚起來,廣泛運用于社會體系中。直至今日,我們有理由相信心理學的發展將會越來越新穎,每登新臺階。
相對于諸多學科,心理學更細致探討人的本真狀態。說白了,研究心理學就是為了看清我自己,加深對自我的深入認識,離自己更進一步,將“我是誰”從哲學層面延伸到心理意識層面,回到“人”的心靈本身這個課題。
針對現代人的精神困境,心理學傾向于心理治療,榮格及其以后越來越完善的分析心理學顯得更加實用,具有了現實生活的實際意義,所以與大眾走得更近。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自己的感知,個人的處事哲學,是不是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學。那么,了解一門學科完全可以從那些全面系統的書籍開始,比如《心理學故事》,它的職責就是告訴我們更多關于心理學的“故事”。
心理學的故事讀后感 篇3
和語言學一樣,心理學被徹底劃分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時,人類的歷史已經過去了大半,它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覺醒之后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被人們捕獲。發展到如今,心理學已經變成一個龐大的體系,無數的分支在其中應運而生,無數的故事也在其中流淌開來。
不過,在這本《心理學的故事》里你想要找到像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一樣妙趣橫生的小故事,恐怕有些困難。“心理學的源流與故事講述的極致融合”這樣的標語介紹并不十分妥當,作為一名中國資深的心理學研究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李漢松教授寫的科普專著,嚴謹有余,趣味性卻并不豐滿,因此若你本身就是心理學的“門外漢”,對心理學完全一竅不通,那么這本書可能并不太適合你。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心理學流派以及他們所倡導的相應理念、所做過得到相應實驗,雖然也配上了圖片,使之圖文并茂,但如果只是單純地懷著一顆獵奇心態,那么堅持看完幾乎不可能。整本書的內容更像是長年累月積淀下來的“心理學歷史講義”,以一種學術的眼光,精確到心理學這個大的話題中,每一個時期的細枝末節,讓人不由地想到了一本正經的大學課堂。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耐著性子,來閱讀這本厚厚的心理學歷史講義呢?
首先應該注意的是這本書的目錄,從古代歐洲的靈魂官能心理學到當代西方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新思潮的誕生,其間的起起落落、不斷創新啟示的過程幾乎讓人望洋興嘆,但好在整本書的邏輯系統很嚴密,按照時間順序排下來,基本上可以在短短的十幾分鐘以內就把握住大方向,心理學的整個歷史脈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理清楚了。
接下來就是從主干向脈絡的分支進發的過程。雖然零碎,但好在全書的排版印刷很有秩序,在需要加關注的地方,都有特別的符號來區分,代表人物和相應的理念也用小標題的形式羅列出來,并加以詳細說明,更讓人感到貼心的是,在每個部分的結束,李漢松教授都進行了系統的小結,如同在課末的最后幾分鐘里,老師在PPT上留下的歸納總結,當然這在不遠的未來,也會成為考試的重點。
而正是其專業性,也就使這本書更傾向于真正想要弄明白心理學發展歷史的這類人。在不斷要求簡化書本內容、過于注重內容趣味性的現在,換一換口味,不帶有任何感情因素,也沒有所謂博人一笑的“八卦”,完全用一種正規科學的眼光,客觀審視一門學科的過去,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回歸呢?
心理學的故事讀后感 篇4
在教育孩子中,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困惑,時常聽家長抱怨,李老師,某某學生現在孩子的情緒很不穩定,經常和我們家長發脾氣,怎么辦呢?在學校有的學生很不聽話,經常和老師頂著干。作為老師也非常的苦惱。
最近我讀了桑標的《兒童心理學》,在讀到第七章情緒發展這一章,我很有收獲。這一章節,主要講了情緒是個體對外部和內部事物的主觀體驗,是兒童早期適應生存、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的組織作用。本章先介紹了兒童情緒評定的三種方法,即生理測量、表情測量和主觀體驗測量;再分別從情緒能力的三個主要方面,即情緒表達、情緒調節,對兒童情緒發展作了介紹。
在兒童情緒評定中,生理測量,也就是人處在某種情緒狀態下,可以表現出許多生理反應,這些生理變化可以作為情緒的客觀指標,如心率的變化,呼吸的變化,皮膚電阻的變化等等。行為測量主要集中在對兒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語表情的分析上。兒童處于高興、悲傷、憤怒和其它情緒狀態時,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會產生細微的運動變化,兒童的聲音也是情緒指標,有的老師習慣為學生貼標簽,對學生產生刻板印象,好學生一好百好,壞學生本性難移;有的老師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對孩子提出了不恰當的過高或過低的要求;有的老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會尊重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如此等等,都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對孩子帶來危害。在今后的學生的管理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學生的情緒,從而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孩子臉上不滿與抵觸情緒時,我們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發表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孩子認識自己缺點的能力。
情緒的評定方法還有主觀體驗測量法,即評定兒童對自己或他人情緒的解釋。主觀體驗測量運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被似的情緒體驗,要求被試報告其直接感受的經驗(如:“告訴我,上個星期你是怎樣感到高興的?”)或是要求兒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現情緒(如:“告訴我圖片上這個人感覺怎么樣?”“請你指出誰感到傷心。”)
通過對些內容的學習,讓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們的情緒問題,并懂得了如何處理這類的問題。如當孩子情緒暴躁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學會共情,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教孩子學會了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不能從此之后噤氣噤聲,因此,教給孩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學的故事讀后感 篇5
《教育心理學》看似理論很強的書籍,其實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都是通過實驗的形式讓我們了解實驗所蘊涵的科學道理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結合的教學實際談談教育中的期望、表揚與批評。
美術教師往往任教的班級較多,個別教師也許就忽略了評價反饋這塊內容。從書中學習反饋效應實驗中可以看出,反饋的重要性。反饋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及時、準確、具體地了解自己學業的進展情況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做出評價,美術作業如果一直不評價,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動力。美術課的評價比起其他課程來說,顯得更加重要。美術是一門審美藝術的課程,沒有什么對和錯,只有美與不美,不能一味的給學生打上等級。
佩奇的評價實驗說明了具體的評語更有效。美術作業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級,也許就失去了評價的作用。美術的作業要有具體的評語,這個評語不一定是教師最終的書面語言,可以是來自的學生的,也可以是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口頭語言的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要展示出來,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進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評價。有了具體的評價語言,學生的學習會更加進步。
書中的一些實驗向我們驗證了一些教學行為,讓我們的教學行為,變得有理可依。總之,細細品讀本書,會讓我們的教育變得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