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精選7篇)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 篇1
“兩個人不能都活著,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命運注定他們是水火不容的死敵,在《死亡圣器》中,大難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在一次次尋找魂器中,一點一點成長。
在最后,哈利與伏地魔的決斗點,哈利可以丟下其它人,獨自逃走。可是他留了下來,與那個令眾人聞風喪膽的魔鬼決一死戰。這是一種擔當,他身上有著伏地魔的靈魂,注定的使命。哈利沒有如赫敏那樣的聰慧頭腦,其實他在這之前,也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卻要拯救所有人。
那一年,哈利懷著好奇進入霍格沃茨,六年后,他肩負了整個巫師界的命運,因為母親,更因為預言,他被卷入一次次危險旅程,他畏懼過,膽怯過,卻沒有退縮。魔杖射出魔咒,此起彼伏的慘叫聲。在眾人的熱切目光下,哈利終于真實意義上直面伏地魔。沒有了魂器。伏地魔只是一個殘魂,他一直都是錯的,老魔杖的主人是——哈利·波特。在那一剎間,勝負已決,邪惡終敵不過正義,那個世人中的邪惡真的死了。
可伏地魔就一定是邪惡嗎?不,沒有人天性如此,湯姆·里德爾是一個孤兒,他很聰明,可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對他三觀的迫害,不才是邪惡嗎?正如斯內普教授一樣,對哈利母親的愛讓他成為一個食死徒,又因為愛,他一直保護著哈利,表面上卻是一個惡人。
所謂邪惡與正義的觀念,事實上是可以轉換的,哈利·波特的正義,食死徒的邪惡,不過是一個拯救,一個毀滅罷了。不同的觀念產生正負。在麻瓜的眼里,那些穿著稀奇古怪的人是惡,麻瓜本身是正;在巫師眼里,食死徒是惡;在食死徒眼中,而麻爪又是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念。正負之別的際線是思想。
書中一幕幕,為所有人展現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也讓我受益匪淺……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 篇2
“人總是會死的。但哈利并沒有真正的死,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納威·隆巴頓
——題記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大結局。它主要講述了十七勻的只得本應在霍格沃茨學校完成最后一年的學業,可為了完成已故校長鄧布利多給的殺死伏地魔的任務,四處尋找伏地魔的魂器,并一一把它們銷毀。但到最后關頭,只得才知道最后一件魂器竟是他自己!也就是說,欲殺死伏地魔,要先殺死自己!在去給伏地魔送送死的路上,他用復活石為他而死去的人:“死……快嗎?”
“噢,那比睡著還快。”
哈利來到伏地魔跟前。“阿瓦達索命!”一陣綠光閃爍,哈利“死”了,但死去的只是伏地魔的魂器,當海格抱著哈利來到大家面前時,納威說出了題記中的那段極其富有哲理的話。
哈利又活了。他殺死了力量更加微弱的伏地魔。
輕輕合上書頁,我在思考。
為什么哈利要選擇自己去送死來削弱伏地魔的力量,而不是怎么的活著,逃亡天涯,在伏地魔的統治下與一片唾罵聲中度過余生呢?為什么要選擇“好死”而不選擇“賴活”著呢?我認為哈利的行為與那些愛國就義者們如出一轍,而不像汪精衛或袁世凱那樣做叛徒。雖然哈利的行為談不上愛國,但也是為了那些無辜的無魔法的麻瓜們著想,愛民如子。這樣大義凜然的行為為“好死不如賴活著”做了一個全新的改變,“賴活著不如好死。”
讀了這本書,我對生與死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賴活著,可怕的是無恥地活著。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我認為,哈利的那“死”,重于泰山;伏地魔的死,輕于鴻毛。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 篇3
我讀了史詩般的《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受益匪淺,我感到“友誼”這個詞受到了升華。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封面描述了哈利·波特在右靈閣與好朋友赫敏·格蘭杰,羅恩·韋斯萊一起騎在龍上逃跑的情況。再翻列書的背面,描述的就是哈利與伏地魔的最終對決的情節,這還有一句話“兩個人不能都活著,只有一個生存,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這句話是一句預言,也正是這句話,伏地魔才要和哈利·波特作對,因為只有殺死哈利·波特,伏地魔才會活下來,可是邪不勝正,伏地魔最后還是死了。
在《哈利·波特》的全書中,有個“黃金三人組”他們分別是:哈利,赫敏與羅恩。他們在一起,并肩作戰了好多年,他們也有鬧過不和,如在《死亡圣器》中,羅恩與赫敏也有鬧過不和,但最后仍然是在一起,這就是友誼,即使有分手過,但過還能和好如初,仿佛沒有過不和,這才是真正的友誼。
當然,有這點也不夠,還需要在關鍵時刻,在生死關頭,在千鈞一發之際,也不會背叛好友,會冒著生命危險與你一起戰斗,與你一起堅持到最后,還愿意與朋友一起死,小天狼星也有說過——死了總比背叛朋友強,我們也會為你這樣做的,正是做到了這些條件,“黃金三人組”才會恒久成立,變得堅不可摧地,最終才能打敗伏地魔。
友誼讓一些人變得團結,變得強大,當有人有真正意義上的友誼,那他的團隊將會無堅不摧地,永不分裂。阿不思·鄧不利多說過——我們只有團結才會強大,如果分裂,更不堪一擊。生活中,明明處處有友誼,但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友誼,卻十分難得。
友誼珍可貴,要抓準機時,保住友誼,讓友誼之花永駐人間。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 篇4
懷著期待的心情,我一口氣看完了《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大快人心的故事結局是意料之中的——我自始至終認為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伏地魔死了,而哈利還活著。
哈利在羅恩和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躲避伏地魔的追擊。他們意外得知如果能擁有傳說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將必死無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開始了尋找死亡圣器的行動,并布下天羅地網追捕哈利。
逃亡途中,哈利經歷了友誼的考驗,了解了鄧不利多的生平和謊言,遭受了戰友的背叛……哈利學會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在最后的一次較量中,伏地魔提出,用哈利的死,來換取巫師界的和平,哈利從冥想盆里得知只有自己死去,伏地魔才能被消滅,便義無反顧的走向死亡。
盡管哈利的魔法遠不及伏地魔高強,可才剛剛成年的哈利卻勝利了,這是為什么呢?鄧布利多對哈利說過:“如果你肯為世界上無辜的人民而死,你就一定能夠活下來。”而伏地魔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他只知道讓別人為他而死。可哈利做到了,于是他成了最后的贏家。
掩卷長思,哈利這個機智、勇敢、善良的男孩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里。從哈利身上,我明白了,一個人如果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就必須有愛,而真正的愛,不僅是索取,還有奉獻。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 篇5
我最喜歡的書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書,在這里面我最喜歡《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這本。
這本書的作者是J·K·羅琳寫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系列書共有7本,是英國作家J·K·羅琳寫的,這七本書分別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哈利波特與死亡神器》,主要講了哈利與他的伙伴羅恩、赫敏對抗邪惡的伏地魔和與伏地魔手下切磋的種種故事,最后終于把一次次起死回生的伏地魔殺死了,演繹著光明與黑暗的次次較量;哈利大難不死的傳奇故事。
《哈利波特之死亡神器》的主要內容:還有四天,哈利就要迎來自己十七歲的生日,成為一名真正的魔法師。然而,他不得不提前離開女貞路4號,永遠離開這個他曾經生活過16年的地方。
鳳凰社的成員精心謀劃了秘密轉移哈利的計劃,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的襲擊。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
與此同時,卷土重來的伏地魔已經染指霍格沃茨,占領了魔法部,控制了半個魔法界,形勢急轉直下。
哈利在羅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隱形遁跡。為了完成校長鄧布利多的遺命,一直在暗中尋機摧毀伏地魔的哈利,意外地獲悉如果他們能夠擁有傳說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將必死無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開始了尋找死亡圣器的行動,并派出眾多食死徒,布下天羅地網追捕哈利。
哈利與伏地魔在魔法學校的禁林中遭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搶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死亡圣器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償,死亡圣器不可能戰勝純正的靈魂。哈利贏得了這場殊死較量的最終勝利。
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小孩,一個不平凡的小孩,一出生便擁有了一個要與壞蛋伏地魔作斗爭的標志,一道形如閃電的疤痕。那是一道死咒的余痕,因為媽媽的犧牲把他的死亡減成了那道疤。他被姨夫收養過了一個很委屈的童年,表哥達力總是仗著個頭大欺負他,就這樣過了11年。在他11歲生日時,發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一個表面恐怖實際很溫柔的看守海格給他送去了一封魔法學校錄取信,證明他從一出生就是一個巫師的命運。他很高興的入了學,也知道了對角巷等一系列的巫師世界的事物。到了學校還認識了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傻里傻腦的羅恩,有一個同樣把哈利當孩子的媽媽。一個是品學兼優的赫敏,有兩個平凡的麻瓜父母。他們一起努力救了魔法石,與伏地魔頑強抗爭,最后搗毀了伏地魔的美夢,獲得了大家的尊敬。
福樓拜曾說過:對不幸的命運越是抱怨,越是覺得痛苦;越是想逃避,越是覺得恐懼,不如去面對它、迎戰它、克服它,使一切痛苦低頭稱臣,使燦爛的花朵盛開在艱苦耕耘過的土地上。哈利·波特正是這樣,他面對困難不低頭,反而抬起頭、挺起胸勇敢的去面對,征服它。同學們,山中沒有筆直的路啊,然而,有彎曲,才有雄壯,有秀美、有起伏,才有波瀾,正如溪流有阻礙,有不平,才有歌聲!我們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是有起伏、坑坑洼洼的,但我們不能向困難低頭,要向哈利—波特學習,做一個正直、正義、勇敢面對困難、藐視困難的人!勝利永遠是屬于堅韌不跋的人。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魔法、巫師是已經被眾多作家寫過的老題材了。但是羅林無疑是寫的最好的。把魔法界寫的如此真實,無數的細節交織成一片魔力的網。書中最吸引人的無疑是那充滿懸念的故事情節,每一次的結局都讓你如此意猶未盡,拍案叫絕。書中到處是伏筆,誰能想到出乎意料的結局就隱藏在眾多的細節中。正是這樣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人愛不釋手。哈利這個小男孩的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腦子里,他的忠誠、勇敢、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以及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無一不清楚的回蕩在我的思想中。可曾想過,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要承擔拯救世界的責任,要面對死亡,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委屈,我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兒童一直被認為是幼稚的代名詞,但是哈利告訴他們,你也可以象哈利一樣承擔責任。這大概是《哈利波特》對我最大的激勵。我可能會扔掉許多書,但是書架中總會有一套《哈利波特》;我也會買許多書,但是書架中也永遠有一個空隙。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 篇6
我是一個哈迷,這幾天我重讀了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有了和以前不一樣的感覺。
第一次讀完的時候,沒有什么感覺,只是有種成就感,第二次只是一個淺顯的認識,而今天,我要好好地品味一下了。
本冊書從第一章就說明了伏地魔開始了他黑暗的生活,之后,七個守護人帶著七個Hanry乘坐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打響了天空之戰,雖然哈利順順利利地到達了陋居,但Moddy的死和Gorge耳朵的傷讓哈利感到了心痛,終于,哈利和Ron、赫敏一起開始了尋找魂器之路,從烏姆里奇哪里透出真的魂器——掛墜盒、羅恩幫助哈利刺掉掛墜盒,回到霍格沃茨刺死了拉文克勞德冠冕,刺死了赫奇帕奇的金杯,這一件件事情都顯得驚險刺激,但哈利不知道死亡就要來臨,特里勞妮預言錯了,哈利是伏地魔無意制造出來的魂器,如果想殺死伏地魔就必須自己得死。
哈利似乎走向了死亡,但哈利沒有真死,伏地魔復活時用的是哈利的血,莉莉的符咒存在于他們倆體內,只要伏地魔不死,你的生命也不會終止。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讀后感 篇7
今天,我把《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給讀完了。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哈利·波特。
這本書講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因受追逐而逃亡在外,他的同伴赫敏與羅恩也跟隨哈利·波特逃亡在外,哈利·波特與他的同伴四處逃亡并尋找如何打敗伏地魔的方法,最后從燈塔上才知道只有死亡圣器才能干掉伏地魔、幫哈利·波特的父母報仇。死亡圣器只有三件:一個是老魔杖,另一個是復活石,還有一個就是哈利·波特所擁有的——隱身衣。于是他們就去他們原來的學校——霍格頭茨魔法學校。但誰知伏地魔已經奪得了老魔杖與復活石,并把哈利·波特擊倒獲取了隱身衣。
當哈利·波特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在一個火車站里,而且看到了鄧布利多校長,通過與校長的談話,哈利·波特才知道原來自己才是圣器的主人,是第7個魂器。等他真正睜開眼睛時已經在學校了,哈利·波特與伏地魔最后一次對峙中,他最經典的語句是:“兩個人不能都活著,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最終伏地魔因用被自己所奪的老魔杖所施展的法術反彈回自己身上而死。
我喜歡哈利·波特,是因為哈利·波特很敏感,在被食死徒追逐逃亡時,他看不到伏地魔,竟然能感知到伏地魔。他還有一件隱身衣,在逃亡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這件事隱身衣幫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逃過了許多劫難與困境。他還很懂人情世故,在看到赫敏打羅恩時竟然把他們倆隔開,要不羅恩的情況可能不堪設想,他很聰明的提前把老魔杖的下一任主人給干掉了,雖然伏地魔得到了老魔杖,但是伏地魔還是死掉了。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因為利益而不顧一切,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有可能自己的生命也會賠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