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城記》讀后感600字(通用3篇)
《貓城記》讀后感600字 篇1
我感到名詞的匱乏,所謂真理和道義正迷亂我的心智。形容詞離我而去,不敢堂而皇之的使用所謂的抒情。這與我一向追求的理智頗有沖突之處。
堅守的被動搖,吸收的不能補足,便感到無邊的空虛。我不敢安慰自己說小桶的水倒入大桶,達了一個新的境界,這種空虛自然會有,而且是暫時的。這些關于透支未來的計劃,我愈發感覺他的可怕和難以承受。
讀過《貓城記》,總算明白了老舍何許人也,所謂的幽默之風格到底是什么。但是要讓我正兒八經的寫讀后感,我現在斷不能也不肯寫出,因為疑惑太多,若我不能找出思考的切入點,是沒有言語的資格的,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數”了。但是這一切的事情又都過于繁雜,無用的道理只能培養無用的人,這是我所不愿的,而所謂的直面生活,卻只能得到更多的迷惑。我已不敢把生活做簡單的歸類,說這是生機所迫,那是遭遇可憐。總覺得一切的不人道,歷史總該負那么點責任。
《貓城記》讀后感600字 篇2
讀完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后,又查找翻閱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作品背景是在中國發生九一八事件之后,當時國內政治正值黑暗不堪、時局混亂的時期 。
這部作品可謂是從自序開始就充滿著濃濃的諷刺氣息。他這么說道:“《貓城記》是個噩夢,為什么寫它?最大的原因:吃多了。”老舍先生對自己進行了一個大大的諷刺,因為吃飽撐的寫了它。當然我們都知道并非如此,通過反諷,來表達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悲痛。借描寫火星貓人民族的衰亡,影射舊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盲目自大,人民族麻木愚昧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
對于貓城真正的的寫作動機,老舍先生自己這樣說過:“我之所以揭露他們(貓人)的壞處,原是由于愛他們,也是無可否認的。我愛他們,慚愧!我到底只能諷刺他們了。”可見老舍先生的一片憂國憂民之心。
《貓城記》讀后感600字 篇3
本書十萬字,卻看得內心百感交集。一本如此簡短的小說卻能使人讀完后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思現狀,讓我難受、傷心、激動、震撼。這是現在那些幾百萬字的網文小說難以實現的。
讀完本書,我感覺書中所舉,許多例子都有現在正在發生的影子,貓人尚“迷葉”和“國魂”而現在的人也有“”和“金錢至上”、不提什么妓女、妻妾、新舊派的激蕩和變革……回過頭來想想,人類的歷史似乎就是不斷重蹈覆轍,循環往復的在前進,“換湯不換藥”,只是問題顯著和問題隱晦一些。
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最清醒的貓”大鷹如何為國慷慨赴死,一位“最敷衍的青年”小蝎如何盡力救國,最后無奈求死。時代的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最可怕的是:孤獨!
讀書時我也迷茫,設若我也進入這個貓人的國,我該怎么做,仿效小蝎和大鷹,或許我還沒他們做的好。估計最好的結局不是舉槍自盡就是“近墨者黑”。黑暗的時代尤其同化他人。所有人都或被迫的、或順從的被同化成“那個”樣子。老的一代腐爛,帶著新的一代一起沉淪……
要活在清醒中是多么困難!更何況還要想方設法救國。一個國的人來打,只有兩個人想著救國剩下的都在搶著投降……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然而從1840年起甚至更早的時間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百多年里,中國人都在這么活著。為錢、為女人、為鴉片、為了自己。曾今看過一段報道,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外國人給中國人一點錢,我們就背著他們過河來打自己國家的軍隊。他們是獲得了點錢,殊不知他們在城里的親人都被那群牲口糟蹋干凈了……
生活在當今的我們無法想象那個年代人民的愚昧,卻深刻地意識到哪怕是“最古的國”、有“最多的寶貝”和“最富饒的土地”只要我們不努力、自由人代替我們成為國的、寶貝的、土地的主人。
最后我想說本書最令我感觸頗多的:“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再見,地球先生。”
讀到此句淚水涌出……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就這句話,能使多少青年受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