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烏合之眾》讀后感(通用5篇)
關于《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源于過去的陰影,包括童年時期的陰影和長大后的陰影。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辦法,從接觸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變成我所希望的樣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導致我很自卑,很壓抑。我越是自卑越是無法改變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網上看到一些關于接納自己問題回答,里面說到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里面推薦了這邊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個曾經吸毒、喝酒等有各種陋習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覺醒了,寫下了這本書。里面提到一點讓我頓時眼前一亮。每一個人都擁有所有人所能擁有的潛能。透過一個人的內心,你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
本書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系、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畏的“陰影”。那些盡管屬于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認、不愿承認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只有承認了某種特質的存在,我們才能接納它,擁抱它。一切消極的特質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關鍵在于我們看待它的態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偽裝,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
發掘出隱藏在陰影中的特質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包容這些特質。承認自己具有某些特質,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歡這些特質。對于任何一種特質,都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過去是否曾經表現出這種特質?我現在是否正在表現出這種特質?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現出這種特質?只要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對這種特質予以重視。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壓抑自己。不要抗拒內心的沖動。不要偽裝。不要否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讓原本禁錮你的牢籠變成你內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為讓我們把自己禁錮在牢籠里的,正是對完美的過度向往和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產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調和,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關于《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2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于“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于“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們就能夠輕易的明白為什么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取”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取”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于馬克思關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堅信的。也許我這種堅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種身處于“無知的群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堅信。正因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著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么?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能夠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正因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并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持續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必須持續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們可能耽于自己完美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么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理解。
根據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群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群體智慧添光增彩。群體智商必須且永遠是低于組成群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著組成群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僅出此刻歷史中,即便是在現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象也十分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后,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理解采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取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果。
雖然龐勒對于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群體的影響十分之低,群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用心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于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主義戶外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正因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厭惡的人”的出現,然后最后導致一群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后導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能夠認為龐勒的著個觀點有必須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群眾并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群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境等許多“個人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關聯。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潛質。如果是在一個動蕩的戰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步發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么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取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說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亂動蕩的年代正因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因此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于制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此刻的一個社會現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于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務必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量剛好等于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量。那么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生什么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構相符的高等職業。而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務必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后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的高等受教育者正因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后會造成超多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
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著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閑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干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后,你會發現其實龐勒這個幫忙“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持最后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而且,我們此刻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前行著……
關于《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3
透過閱讀《烏合之眾》,使我對群體的特征、群體意見和信念的構成、群體的分類及具體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下方將從具體章節的資料出發,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群體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1。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一樣的方向。2。環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變化。3。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并易受暗示。4。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躁。5。群體能夠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毫無價值。6。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7。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以中國的大背景為例:
毫無疑問,中國人組成了一個群體。當這個群體中的個人走到世界其他國家,人們往往不會去關注每個個人的具體個性,而是先把這個人貼上中國人的標簽,用他們以前對中國人的整體看法來看到這個人。這樣便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群體內個人個性的消失。
中華民族有著漫長的歷史,從秦皇漢武到如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國內與國際環境當然處在千變萬化之中。而由此構成的國人性格也由雄踞天下的驕傲到受人侵略、奚落而腐敗無能,再到新中國成立并進一步發展,中國人民的性格在困難與挫折中不斷變得堅韌。由此可見,環境對群體性格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從遭受列強侵略,到新時期遇到的地震、雪災等自然災害以及國際眾多勢力的不斷侵擾,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殺戮、被天災人禍所侵襲、在國際上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我堅信,這都會激起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愛國心,并以其自身的行動感染周圍的其他人。像是在20xx年北京奧運時期的國外種種勢力的不斷挑釁下,我們不止一次的看到身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群眾組織游行、抗議。他們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并給與其他人一種身為中國人,就應或不就應做某些行為的暗示。
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它會隨著刺激因素的改變、強弱,而充滿的去改變自己。爆炸性的消息更能引發群體的想象力。還記得一段時期內,中國似乎發起了一場抵制家樂福,抵制法國貨的討論,正是受到了會見問題的刺激,從而稍顯沖動的做出一系列動作。當然,這并不否認,也許隨著時刻的流逝,中法雙方的關聯就應是向著互利合作的方向發展的。到那時,群體中個人的做法也必將隨之改變。正因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完全能夠體現出群體的沖動、易變且急躁。
群體能夠產生幻覺,我覺得這也能夠認為是易受傳染與暗示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群眾觀察極可能出錯,大多數時候它所表達的是在傳染過程中影響著同伴的個人幻覺。也能夠說是一種從眾。當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持猶豫態度的時候,周圍人的行動將對其進行傳染,從而使整個群體都具有了同樣的行動。但其實這只但是是少數幾個人的意愿而已。
群體情緒夸張,我認為這是證明,應對外來的刺激,群體更容易做出比個人更為強烈的反應。或者說是群體做出的行為對外的影響力更大。以國家的名義和以個人的名義相比,當然前者的威懾力更強。因此,國家的整體強盛要比個人的財產增加更為重要。至于說群體偏執、保守。我并不認為這必須是件壞事。如果群體還是以國家為例,那么它制定政策或者執行其他國家事務,甚至于這個國家本身的存在,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政策不能朝令夕改,當國家遭受他國政治、經濟侵略的時候,不能輕易地服從于強權。
這就是對于異質性群體的態度。當然我認為書中提出的群體絕對不會理解矛盾,進行討論。這個觀點不是很贊同。當代社會很流行民主,允許人們有言論自由權。當人們的不一樣意見向群體的原有觀點發出挑戰時,誰會取得優勢,并不能十分絕對的肯定。正因有很多政令、政策就是人民從自身的角度提出推薦的。當這些推薦并不危害社會公眾利益時,當權者是能夠理解的。正因他們需要人民的廣泛支持。
群體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是的。正如所說的槍桿子里出政權,因此,從中國鴉片戰爭以來,要想改變整個國家,就務必把自己武裝的強勢,而不能期盼著政權自動的給與一個沒有任何力量的群眾。 群體理解的觀念務必簡單明了,正因群體沒有理性、沒有推理潛質,它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構成正確的決定。這一點對于前者是很容易明白的。正因群體當中的個人并不具有同等的明白力,整個國民的素質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能讓整個群體共同理解的觀念不能超出個人的明白范疇。至于后者,只能明白為群體易受強加的決定。
書中提到了當觀念透過不一樣的方式,最后深入到群體的頭腦之中并產生了一系列效果時,和它對抗是徒勞的。對此,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舊中國一向存在的封建帝制在很長一段時刻都影響作用著整個中國。但是,從,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廢除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個很明顯的事實,能夠看出對抗傳統根深蒂固的觀念的行動已成功而告終。也正如群體的信念中作者所提到的,只有用暴力的革命才能對牢固扎根的信念予以革新。
其次,群體一切信念和意見的基礎有種族、傳統、時代、各種典章制度和教育。我主要對傳統、制度和教育談些看法。
書中提到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理想的狀態是保留過去的制度,只用不易覺察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加以改善。對于這一點,我認為這就會忽視革命對歷史發展的促進性。對于已經明顯不貼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傳統,我認為就應用革命的方式予以廢除,革命是激烈的。正因如果明知行為違背真理,難道還要眼睜睜的看著它自生自滅而無動于衷嗎?
各種制度沒有固定的優點,它們本身無所謂好壞。在特定的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于另一個民族也許是極為有害的。因此說,無論打著什么旗號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侵略行為都是令人不齒的。正因內群體對外群體有種天生的排斥感。
教育方面,作者認為中國的教育是純粹的應試教育。只是背書和服從,而缺乏實踐。導致精神活力衰退。中國學生讀書只懂得按部就班,為的是獲得一份平庸的工作,繼而一代又一代的循環往復。這方面,正是中國教育的現狀,也就是群體的領袖國家領導者就應予以重視并加以改善的。
群體的領袖要想對群體施以影響,務必具有堅定的信仰,對反對者的無視,以建立權威,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獲得個人的名望。能夠代替名望的只有財富。才干甚至天才。都不是十分重要的成功要素。因此領袖務必要靠不斷地額重復、傳染和大膽的斷言,來對群體持續領導。現實來說,他們務必很重視輿論的煽動力。正因電視、報刊等傳播媒介能夠超多反復的向公眾傳播領導者的意圖。這對政權的鞏固或者說人民的服從是起很大作用的。
另一方面,作者也提出,媒體屈從于社會思想主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導致輿論的導向性減少。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一旦某些群體或集團的的思想成為整個社會思想的主流,它必然要求一切有與其矛盾的思想意識不能供大眾所認知。當然對于公民個人的看法,就應沒有很好的辦法予以強制。另外不可否認領導者的個人魅力也具有不可預知的能量。比如拿破侖,這個矮個子將軍有著強大的個人魅力,使得他的追隨者心甘情愿得為他神魂顛倒。正因名望帶來地位與權力。
最后,我想簡單的談談信念。信念作為組成群體的必備要件,它具有明顯的牢固性。一旦信念在群體的頭腦中生根,就會成為鼓舞人心的源泉。民族信念的消失,就會成為其衰敗的信號。值得欣慰的是,中華民族這個群體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雖然經歷了種種困難,但是仍然持續著頑強的民族信念,生生不息
關于《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4
終于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獲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群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里或那里,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 群眾的反叛、 大眾文化、 受別人支配的自我、 群眾運動、 人的自我異化、 官僚化過程、 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于群體規范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于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群體后,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 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因此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群體具有沖動、 急躁 、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里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里的店員伙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可以解釋期間紅衛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社會中大多數處于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了解,不辨真偽,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說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干家而非思想家,他們并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 “每個時代的群體杰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借助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扎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么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么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斗》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但我覺得這點又不知如何解釋毛主席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適用性)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關于《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5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作者是一位法國人,他的血液里帶有法國人特有的激進與狂熱。我并不是十分認同勒龐的觀點,勒龐在書中闡述個人一旦形成群體,群體就會擁有個人永遠都不會擁有的一些心理與思想,一個溫和的人在融入了群體之后,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革命爆發,他就可能會成為一個暴徒。他還認為群體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是人類處于原始狀態才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他的筆下。群體毫無理智可言,他們極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動。群體對既有真理的維護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無論是誰只要動搖了真理的權威性,群眾就會十分殘忍的對待他。希帕蒂婭是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數學家。她既聰慧又美麗。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婭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脫了衣服,對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施以暴行——他們用蚌殼割下了她的肉,又將她的尸體焚毀。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殘忍的舉動,可是群眾們卻可以做出來。我相信在他們只是個體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的,也許連想都想不到。
尚且不說勒龐的觀點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例如十字軍的遠征(勒龐在書中舉了大量與十字遠征軍相關的例子)以及拿破侖。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之外還有關于馬薩羅尼的故事,布瑞維利爾夫人等等。這使你即便不認同他的觀點,卻還是不得不說他的觀點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眾心理的書,舉例子的話是不是不光要舉西方國家的例子,更應該有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龐的用詞也大多帶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須”“一定”之類的詞語在他的書中經常出現,相反“可能”“也許”之類的詞卻很少出現,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這樣大膽的用詞也是我對這本書十分癡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歡心理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學習新聞。我認為新聞學可以幫助我認清大眾的心理,他們是怎樣思考的,他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又為什么會像勒龐說的那樣出現“群眾是盲目的”類似這樣的觀點,又是否因為群眾是盲目的,是狂熱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才會出現法西斯時期那樣瘋狂的狀態。我對人們的思想著迷,但是我更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著迷。
《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我認為也許你無法認同勒龐的觀點,但你一定會被他字里行間中所體現出的魅力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