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竊讀記》讀后感感悟(通用3篇)
關于《竊讀記》讀后感感悟 篇1
書,就像一縷金色的陽光,照亮了我前方那坎坷不平的道路;書,就想一股叮咚的清泉,滋潤了我那幼小的心靈;書,就像一陣涼爽的清風,伴隨著我快樂成長。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在這個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新學期里,我學了一篇課文——《竊讀記》,時時都令我難以忘懷。
《竊讀記》是中國臺灣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在這篇散文中作者回憶了自己在童年時期隨父母來北京,住在城南一條胡同里讀書的經歷:由于貧困買不起自己喜歡的書,只能偷偷地到書店里“竊讀”。她藏身在大人之間,想盡一切辦法讀書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讀書的百般滋味。文中,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她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每讀到這里,我腦海里便浮現出一個小女孩手捧著書,站在書店的角落,壓著心中的不安,如饑似渴讀書的樣子。在讀書的過程中,她并不能像我們一樣安心地讀書,而要不時地觀察書店里的一舉一動。兒時的作者讀書時即快樂又懼怕,她快樂是因為自己收獲了知識和增長了智慧,懼怕是因為害怕受到訓斥,驅趕,因此,她喜歡去人多的書店,每次她去書店“竊讀”時,總是一看就是幾個鐘頭——盡管她餓的饑腸轆轆。
其中,課文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國文老師所說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仔細思考,我發現這句話有著很深的含義,老師告訴我們,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對我們來說,書籍和糧食同樣重要,因為書籍就是我們的糧食,它可以使我們增長知識,豐富我們的精神食糧。一個知識和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成長的人!
因此,我要向冰心奶奶所說的:“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俗話說:“書讀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獲。”我要學習作者愛看書的美好品質,讓我們永遠記住:“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關于《竊讀記》讀后感感悟 篇2
《竊讀記》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林海音小時候,因為家庭貧困,買不起書,因此到書店去“竊讀”。“竊讀”時,林還音因為收獲到了新的知識而快樂,也因只讀書不買書害怕被書店老板發現而擔憂、懼怕。她想盡辦法讀書,人越多,雨越大她就越開心,因為他可以盡情地閱讀她心愛的書了。林海音每天都是匆匆地來,依依不舍地去。盡管腿酸腳麻,饑腸轆轆,卻在飽讀之后,有一種滿足感。可見兒時的她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感到臉上發熱。它使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天上午,媽媽帶我去書店買書,我挑了很多,如《智慧背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昆蟲記》、《愛的教育》……媽媽都一一給我買下了,可是買回家后,我就不愿意看了。下午,作業做完后,我閑極無聊的擺弄起一支筆來,媽媽看見了當時有點生氣,但還是耐著性子對我說:“乖,休息一會兒后看點書。”“不想看”我頭也不抬的說,“這些書可都是你自己挑的!”媽媽有些生氣,我沖她瞥瞥嘴,不情不愿的拿起書看了起來。可我看書時一點也不專心,一會兒喊肚子餓了,一會兒又說渴了,一會兒又要上廁所。表面上看我在讀書,其實我的心早就飛到九霄云外去了。
想起這件事我就慚愧,和林海音比起來,我是多么的幸福,但我卻從不珍惜。不過,我已暗下決心,向林海音學習,學習她那種愛讀書的精神,對書的熱情和渴望得到知識的那種決心。
關于《竊讀記》讀后感感悟 篇3
今天,我學了一篇課文名叫《竊讀記》原本以為這個意思是“偷書”原來,這里面的作者,林海音她十分喜歡讀書。可是那時候的她,常常光顧而不購買書本。店主發現后,大怒。經常訓責和驅趕林海音。可林海音她不放棄。她常想出一些“小計劃”而潛入書店,她常為了書而饑腸轆轆、腰酸腿疼。可見她是多么的愛讀書。聯想到這兒,我的臉不知不覺紅了起來,活像個半紅半白的蘋果。
以前,我不懂得書的重要性,整天顧著玩,什么事情也不擔憂。有時的我,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強迫,我才極不情愿,又百般無奈地去書店看書。我到了書店,左顧右盼。覺得沒意思。就隨便走了幾圈,便拿著零花錢,跑到小吃店,吃了那些三無食品。兒時的我和現在的我都不愛品嘗智慧大餐,只會愚鈍的浪費。
讀了《竊讀記》這一篇課文,我感受到書籍是什么感覺和書籍的芳香,從此我要改掉這個不愛讀書的壞習慣,做一個和林海音一樣有知識的人。這篇文章使我終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