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后感十篇
散文讀后感 篇1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卻又有著與眾不同的味道。這是我讀后的感覺。
仿佛在每一篇散文里,她都有傾注自己的感情,激動、喜悅、惆悵、悲傷……她在整本書中的角色,讓我覺得,不是作者,而是編劇,導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劇。
“當你吐納朝霞夕露之際,我在你曾仰視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樹干內緩緩引升……”
沒有人可以阻擋生活的涓涓細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攔住它流動的軌道,但你依舊可以發現,幾秒鐘后,它就恢復了它原來的方向,原因是,它越過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愛《許士林的獨白》。
還記得那開頭第一句:獻給那些暌違母顏比十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諷刺的話,批判了那些讓母親傷心,等待的不孝之子,卻含有淚似的,顫顫地為下文感動。
“在秋后零落斷雁的哀鳴里”,一襲紅袍的赤子,南屏晚鐘、三潭映月、曲院風荷,當他納頭而拜,來將十八年的愧疚無奈化作驚天動地的一叩首!人間永遠有秦火燒不盡的詩書,法缽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過后,踏著千百年來的思念,仍然告訴世人,茫茫的天際,夕陽的紅暈,奔涌的淚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著傘下那一剎那的溫情。
一把紫竹為柄的油紙傘下,“你”毅然放下,千年修持是一張沒有記憶的空白紙頁,萬里的風雨雷雹何嘗在“你”意中,變成神仙只是“你”厭倦了人間修煉后的夢寐,而傘下人與人的聚首,卻成了“你”永恒的回憶,輕吟在斷橋上,讓“你”駐足回首的不是西湖美景,是一個人,讓“你”愛上這個纏綿人世的人……
在雷峰塔夕照的一線酡紅間,是你的眷戀?還是思念?反正不會是悔恨。冷泉一徑冷著,人間的辛酸已飽嘗……
即使是想象,十分卻有八分的真摯,何來的不感人?讓人不由感嘆,辛酸后的痛楚。
散文讀后感 篇2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散文讀后感 篇3
在我的潛意識中,丁立梅是一個細致娟秀的女人,當我翻開她的散文集《且聽風吟》之后,禁不住啞然失笑,我的猜測竟然出奇地準。文如其人,不信,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字里行間,傾聽她娓娓述說珍藏在心里的故事。
《且聽風吟》是一本散文集,亦是作者的生活記錄。
在質樸的文字里,我們可以同作者一起在鄉村的茅草屋里聽奶奶講故事,在冬天的清晨試穿母親的嫁衣,在春天里品味刺槐的香味這一切被記錄得那樣清晰,那樣細膩。一些蒙塵的舊碟片被我不經意間翻找出來,一些舊歲月走遠了,痕跡卻是留下了。是啊,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生活過的一切不會黯然消失,不管你走到哪里,舊日生活的刻痕都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你,走啊走,讓你在淡淡的懷舊中感受歲月的滄桑和生命的底蘊。
愛情是人生的鹽,借助于它,人們才體味得出人世間的情趣。德萊塞有一句話說得好:愛情是女人所能給的一切,但這是上帝允許我們帶進墳墓里去的唯一的塵世間的東西。丁立梅作為一位優秀的女人,她把塵世間的愛情看得很重,對愛情的表現方式更為得體,為此,她傾注了足夠多的筆墨。她獨具匠心地把文字里的愛情與現實生活中的愛情融為一體,既有溫婉典雅的媚惑,又有清淡樸實的磁力,毫不夸張地袒露著自己的內心世界。用她做的一頓飯保養他的胃,好保養她與他的愛;憧憬著永遠相守平淡愛情的漫長而又充實的日子,把歲月的風吹雨打全部凝結在恬靜里;一個人的世界,再小,也是曠野。很難想象還會有比這說得更到位的。我清晰地感受到一顆對愛情渴望到極致忠誠到永遠的心在有節奏地跳動。我的玫瑰夢謝了,但溫暖的日子卻很厚實地包裹了我。是啊,花期是短暫的,但太陽卻每天都在升起,有了這樣的心境,青春時的一簾幽夢就會朝朝暮暮擁你入眠。
作者的眼光是多情的,她看水水揚波,看山山舞蹈,動感的心情牽引著動感的文字在生活的路上恣意地徜徉。于是,梔子花開了,菊花開了,水仙花開了,豆莢長成了;于是女人開始逛街,戀人開始相約,親人開始相聚,生活漲潮了,平平常常的日子日升月沉的日子就這樣被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耐心描繪得跌宕起伏,充滿著溫馨,演繹著浪漫,閃爍著光芒。更令我們動情的是,作者銘記著山鄉和城市養育著我們長大,我們今天的富足有著咸菜泡飯的印記。這是何等深厚的對父老鄉親刻骨銘心地感恩!
讀著讀著,我不得不佩服丁立梅胸懷的坦蕩和的立意的高遠。在她的心里,春天的陽光無時無刻不在,不論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陽光在他手腕上劃過的那道很耀眼的光芒都會長久地在我們的心里駐留,成為鼓舞我們直面困難微笑著走向明天的動力源。在她的意識里,窗外,有我們自己的天空呢,一彎新月,一方暖陽,總是把我們的心照得透亮。為此,她堅信:我們還有足夠的資本讓自己活得燦爛。用優美的文字和瑰麗的想象提升著一篇篇短文的境界,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豁達與智慧。
讀著《且聽風吟》,我的心暖暖的。把平常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把普通的生活打扮得花團錦簇,我們的人生真的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且聽風吟》讀完了,我也把作者珍藏在心里的故事珍藏在自己的心里。
散文讀后感 篇4
梁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梁的散文:瑣碎。沒有故事情節,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云里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因為雜,讀者永遠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梁的行文看似輕松灑脫,沒有梁的學貫中西的淵博學識,這一手是學不到家的,這是一絕。也有人效顰,結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里,又聳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怒、臟、鼾、胖、并洗澡、理發,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里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經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敏。梁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現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筆鋒一轉,洋洋灑灑,談笑風生,不時閃爍出機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歷,一經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梁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一壇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散文讀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徐志摩散文經典》,對他的印象才從最初的浪漫詩人轉變為一個有思想、有個性,而又熱情高漲的、率真誠實的文學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點便是濃郁,人們總以為將紛繁的世界寫簡單是本事,殊不知將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個平平常常的場景寫得繁采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種能把別人無話可說之事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灑灑,花雨繽紛,但更難得的是這些奇艷瑰麗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個"真'字。正如梁實秋所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什么,永遠都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沒有教訓和演講的氣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談話,毫不矜持地掏出內心的真話。
這本書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飛》,讀后讓我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著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閑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在這里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嘗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里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凈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閑暇的鑒賞。……”
讀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艷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說: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峰并峙“的局面。其實,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艷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了……
徐志摩散文選本眾多,這本散文經典是最新的一種,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讀后確實讓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會、照亮了中國文學。
散文讀后感 篇6
讀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間安定下來,因為他的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雖然每篇文章都比較短小,但是卻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含有深長的意味,使我一拿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去體會這個心思細密的人寫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讓樹轉變的方法》。這篇文章以一個小有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寫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實驗——讓一棵樹轉彎曲。這是靠樹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樹倒吊著,它便會轉個彎長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勸大家、我們人類不能不如一棵樹,不能被外在環境擊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樣子,要學習那棵樹一樣不會墮落。
這棵樹被作者的孩子倒吊著,就好比是我們人類生活在逆境當中,而這棵樹因為向上、向光性又頑強地長了上去,可我們人類呢?有些經得住風雨的人可能會和樹一樣也不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逆境中激發出自己的潛能,不會墮落,成為勝利者。然而有些人卻不會適應環境,自暴自棄,隨著環境一起墮落,最終,成為了失敗者,這方面,他們甚至不如一棵樹。
顯而易見,我們要當那些在逆境中也不會墮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實,人們有時都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也不免因此而灰心喪氣,對生活、對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們就要有超凡脫俗的精神,經歷了失敗過后,也培養了我們自己的人格、風骨,再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所擊垮了,就像樹一樣,無論繞幾個彎,也要堅強地長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長,這才時我們所要做的,不與墮落妥協,以堅毅、剛強、樂觀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林清玄的文章就好像一條條鞭子,無時無刻不拍打著我,使我走向正確的道路,并把他所表達的一個個實在且有效的人生哲理銘記在心,讓我受益匪淺。
散文讀后感 篇7
我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讀了幾篇文章,感覺寫得都十分好,其中一篇《快樂的思想》足以讓我反復回味。
這篇文章,先開頭是講了個故事,我們快樂的思想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的關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快樂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個人沒有快樂的思想,那么盡管用盡一切努力,可能還是會落空。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閑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的來到。我有時也擁有快樂的思想,的確很好。一生想要快樂,就要先有快樂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在砌磚,有了快樂的思想會比別人多一份喜悅。
一本散文書一向放在我的書桌上,每當我寫完作業都會把這本愛不釋手的書讀一讀。以前買第一本散文集時,我都不是很喜歡讀,可此刻我已經真的喜歡讀散文了。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里,讓人很容易看懂很清麗悠遠,我喜歡這種風格。
讀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覺到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軟枝楊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樣輕柔,語言親切,大多數寫得都是散文。他的散文很有哲理,當將它們運用在生活中時,更易懂。
書的封面上寫了: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混濁的世界,持續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的確,我挺喜歡這句話。
每年的散文介紹沒有輪到我,很遺憾,但是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會認真讀的。我愛散文,我會一向繼續看下去的。
散文讀后感 篇8
散文總是那么暖人心房,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像一束束陽光,慢慢滲入人的心靈。
《暖愛》這本散文集,像正在緩慢綻放的花兒。閱讀它,就像是在聞花香,溫暖親切的文字,就那么詩意地映入眼簾。每一句話,都蘊含深意,卻通俗易懂,直抵心聲。丁立梅的文字,處處都溢著芬芳。
人生不易,有悲傷有陰霾,可因為有愛在,便有春暖花開。你的愛,我的暖。
愛是世間生靈所特有的情感,若是用心感受,就會發現它是可見,可聽,可嗅,可觸的。暖暖的愛,是種無形的力量,慢慢融化人內心的冰雪。這種感受,是獨一無二的。人世間,因愛生暖,又因暖生愛。一顆愛的心上,住著的是善良是溫暖。你被暖著了,他被暖著了,整個世界便被暖著了。世界因此美好得讓人留戀,讓人不舍。
《暖愛》共分為六輯,第一輯為有一種愛,叫血緣。親人間哪里會不相干呢,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也扯不斷。這種愛,叫血緣。
第一輯中的二十余篇散文,是寫親情。篇篇暖人心。字里行間里血濃于水的親情,勝過千言萬語,只看見愛在心頭蕩漾。此時無聲勝有聲。像是雨后,愛的陽光把大地包圍著,折射成七種顏色的彩虹。世界也隨著它而色彩斑斕。親情,是最真切的感情,最無私的愛,最動人的力量。
散文之一《天堂有棵枇杷樹》,名字聽起來就很動人。一位年輕母親患上癌癥,在快要走前為了讓兒子不會難過,她用善意的謊言,告訴兒子會在天堂種枇杷樹,使兒子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母親走后,孩子一點也不悲傷,他堅信媽媽是去了天堂,是去種枇杷樹了。媽媽真誠的母愛,在此刻顯得無限耀眼。
一些年后,孩子終于長大,長大到明白死亡,原是塵世永隔。他沒有悲痛,有的只是感恩,因為媽媽的愛,從未曾離開過他。他也因此學會怎樣在人生的無奈與傷痛里,種出一棵希望的枇杷樹來,而后靜靜等待幸福的降臨。
這些浸潤著書香的文字,似乎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文中的母親以自己的愛讓兒子保持快樂,勇敢面對生活。
散文讀后感 篇9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里滌蕩心塵、開啟心智。應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完美情緒。會心便是契會于心,是將執著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情緒》,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樣還會有情緒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為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后,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里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能夠在倉庫里一向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離開了,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干,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明白為什么。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我的見解,認為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為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為:“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于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為人生的重要經驗。對于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后才會有求得“發芽的情緒”,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持續春天的情緒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后還能繁葉滿樹,然后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應對人生、應對未來,我們務必慎重,務必認真對待,充分思考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致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于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應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后,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向盯著坎坷、盯著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陰影,那么,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簡單地應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我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后,昂首走過去,這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散文讀后感 篇10
林清玄散文自選集我喜歡讀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每當開始品讀他的散文,內心就會充滿寧靜和溫暖。翻到書的目錄,品讀那些題目都會被吸引到。
最近,我又新買了一本書《林清玄散文自選集》,本書是林清玄這位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精心挑選的精華,是沙子中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后,許多散文就如金子在我腦海里,不時閃閃發光,我特別喜愛這本書,和這本書形影不離,整天在一起。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他有一雙擅長發現的慧眼,可以從一個細微的現象甚至一個動作,用奇妙的聯想,從而得到許多受益匪淺的人生啟發。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寧靜的夜晚品讀,倒上一杯水,獨自坐在臺燈下,安靜的欣賞。不知多少次,在自己心亂的時候,便去讀林先生的散文,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既然是作家,就有超速常人的情懷。《鱔魚骨的滋味》是林清玄先生對童年溫暖回憶與對母親的還你。小時候家里窮,沒有錢吃鱔魚,但是能干的母親總是變著花樣做鱔魚給林先生吃,這鱔魚不僅好吃,還有濃濃的母愛,他總在林先生心中流淌。他吃著飯店里的鱔魚,便想起了自己母親做的鱔魚。
林清玄一個用一生看人生的俗世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