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后感十篇
少年讀后感 篇1
這兩個星期里,我看完了《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這部書。
這本書講了畢宇飛小時候的許多事。其中最有趣的,還是他在荒地上玩耍時的情景了。他以前經常給生產隊放牛,雖然只是貪玩,但卻常常得到別人的贊美。他先讓牛在草地上吃草,等牛一吃飽,便把牛趕去了鹽堿地上,一次次爬在牛背上,像騎士“堂吉訶德”一樣,瘋狂地模仿著騎兵,想做一個英勇無畏的騎兵,就是不像堂吉訶德一樣走火入魔。
作者小時候的幻想的基礎完全出于清貧的生活。而我們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王子、小公主的辛福生活。我有時吃飯的時候,媽媽給我夾菜,看到這個菜不好吃,就十分任性地說:“我才不要吃,這最討厭吃這個了!快拿開!”一看到好吃的菜就馬上叫媽媽夾到我飯碗里。我和他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差地別啊!我以后要向畢宇飛叔叔學習,成為一個自理能力強,獨立的人。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這部書讓我受益匪淺,我以后也要像他學習。
少年讀后感 篇2
輕輕翻過一頁頁,腦海中一個個少年的頓時身形鮮活起來,他們或開朗,或寬容,或勤奮,或樂于助人,又或孝敬長輩……他們是美德的孩子,書中的文字清晰而又生動的記錄了他們的種種事跡,當最后一頁悄然翻過,才發覺心靈受到的震撼如此之深,少年們用他們純潔美好的心靈,給了這個已然缺乏“真情”的社會重又增添了一股生動的活力,讓我們明白,原來美德就在我們身邊!
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拾荒佬”—王思源的故事,與別的小學生不同,他有一個特殊的愛好——撿廢瓶子,為此他沒少遭到其他同學的戲弄,但是他依舊“我行我素”繼續撿瓶子,王思源的家境不差,為何還要撿瓶子呢?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他的老師由其他一位同學嘴里得知,王思源撿瓶子是為了攢錢幫助希望小學同學和家境不好的同學。其實這一習慣在王思源上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養成了,在平時,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他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塑料袋,把人們丟棄的飲料罐,塑料瓶一個一個收集起來,帶回家中。于是,人們常常看到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彎腰撿著瓶子。王思源還是一個特別有毅力的孩子,哪怕夏天皮膚曬得炭黑,冬天手制動的通紅,他的咬牙堅持了下來,如此年復一年如復一日,到了小學畢業,已經足足有八百多元,王思源也沒有忘記他的承諾,在學校組織“愛心捐助”他從事毫不猶豫的30、50地捐,四川地震時,他也他又拿出所有剩下的錢匯給了中國紅十字會……
王思源的故事讓我懂得了很多,倘若換做是我,會用自己辛辛苦苦撿瓶子換的錢無私的捐給平生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嗎?可是讀到這篇故事后,才讓我知道人間有真情,不論貧窮,不論富貴,我們都要充滿愛心,為別人盡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
像王思源這樣的故事或許還不止一個,只要你愿意,用你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善良的心靈,你就會發現美德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少年讀后感 篇3
如果我就是威廉.坎寬巴,那現在一定已經眾人皆知了。
如果我也有他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學習的渴望,也會“造出風車”的。我能體會到,他工作的那么辛苦,手臂上的肌肉如火燒般疼痛。我認為,他看著眼前的風車,一定會產生一種美夢成真的感覺。
他的工作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就拿我來說吧,我學滑板,一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放棄了,而他的工作中,有著許多困難,如果讓我來做,只會是一種結果:做上十年二十年也做不完!
他的工作中還遇到了饑荒。我不可能撐上呢么久只吃一小口“希馬”,可是,威廉.坎寬巴卻撐了下去,正因為如此,他才能造出風車!正因為它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他才能為自己家通上電!才有機會看到真正的風車!
在饑荒時,他甚至去吃硬邦邦的羊皮!那羊皮多么難吃啊,他們竟然能吃下肚。不過,想想也對,饑餓的時候什么都是十分美味的,平時厭惡的食物在此時卻異常珍貴。
饑荒總有頭,想象著面前玉米飽滿而美味,我不禁口水直流,在饑荒之后,誰能不產生吃下它的欲望?我不能。玉米的美味是難以抵抗的,燒好后,一口咬下去,香透入味。
看著他那高大的風車,我不禁想問:材料是從哪兒來的呢?這難不倒聰明的坎寬巴。他從垃圾場中找到了許多材料,缺少的物品他的朋友幫他買了。通電之后,他一定認為努力沒有白費,心里一定有欣喜地感覺。
被輟學的他能有這等信心是十分可貴的。我被輟學后,哪里會有心思去造風車呢?,只會整天唉聲嘆氣。
生活很艱難,我沒有變壞。有夢想,就會有未來。
少年讀后感 篇4
馬拉維是一個非洲小國,飽受干旱、饑荒、瘟疫和艾滋病困擾。主人公坎寬巴就出生在這樣一塊貧窮的土地上。1997年,十四歲的坎寬巴因為家里出不起學費而輟學在家。無意中他得了一本書——《探究物理》,他愛不釋手,并自學了書中的電學知識。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克服了許多困難,坎寬巴終于造出了自己夢想的風車,并用風車來發電。
坎寬巴是不幸的。巫術和饑荒差點要了他的命。饑荒最嚴重的時候,全家人一天只吃一頓飯,吃的是一種用玉米皮磨成的面做的食物,曾經是喂豬吃的;那時候,連一個香蕉皮都能成為難得的美餐;餓急了,坎寬巴還搶過狗食;他到菜市場揀來賣肉的丟掉的羊皮,拿回家煮煮吃都覺得美味無比……為了一家人明年的口糧,坎寬巴在上學之余還必須到地里幫父母干活,但是干兩下就得歇一會兒,因為他太餓了,只有這樣節省體力才不至于被餓昏。讀到這兒,我感到有種說不出的慚愧。我們是吃零食長大的一代,我實在想像不出坎寬巴都餓成那樣了,是怎么又學習又幫父母干活的,我也第一次從文字中這么近距離地感受到世界上還有這么貧瘠的地方,還有這么饑餓的人群。
坎寬巴也是幸運的。那本《探究物理》陪伴他度過了許多美好時光。坎寬巴從廢品場里收集廢銅爛鐵,借來爸爸的收音機和自行車、村長家的膠管,運用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把收音機的馬達作為風車的發電機,葉片是破金屬桶上裁下來的,電線也是從廢品中淘來的,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在一個有風的日子里,風車終于轉動起來了。
我緊握著連接電線的小燈泡,等待奇跡發生。起初,我的掌心出現了一點微光,接著光亮突然綻放。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
“這東西真能發電!”有人說。
“是啊,”另一個人說,“他真的做到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少年坎寬巴把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這不是偶然的,是他對心中夢想的不懈堅守,對科學知識的執著探索。坎寬巴值得我學習!
新學期就要開始了,除了學好課內知識,我不會停止對夢想地追逐。我想成為一名建筑師,我要建造出既堅固抗震又美觀實用,還不用花很多錢的房子,為我的祖國,為我的家鄉做貢獻!
少年讀后感 篇5
今天我看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感動得熱淚盈眶,黃鳳、趙文龍、高雨欣、吳林香、邵帥、路玉婷、林章羽、何秀巡等,他們雖然沒比我大多少,卻懂得敬老、尊老、愛老的社會風尚,知道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幫家人打掃衛生,并照顧長輩,他們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十位孝心少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吳林香和趙文龍。吳桂香的媽媽得了很嚴重的病,在這之前,林香不喜歡笑,后來,桂香在書中讀到笑容,能給人力量,從此,她變得很愛笑。特別是媽媽病重時,她依然保持著那堅強的笑容。趙文龍的媽媽得了尿毒癥,可她不想拖累丈夫,便離婚了。文龍判給了爸爸,文龍放心不下媽媽,毅然離開了爸爸,回到媽媽身邊,照顧媽媽。他們倆個比我大一點,但他們卻很懂事,像他們這么大的年齡,本來應該在爸媽懷里撒嬌的時候,可他們卻撐起了整個家。
十位孝心少年,他們的爸媽不是受傷,就是去世了,可他們還是那么陽光向上,自強不息,他們沒有埋怨命運不公,而我們擁有完好的家庭,卻不懂珍惜,常常埋怨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常言道: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好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少年讀后感 篇6
懷著對領袖的無比敬佩,懷著對時代風雨的好奇,我滿腔熱血地讀完了《恰同學少年》。
這本書是一本紅色經典青春勵志小說,它講述在二十世紀舊社會時,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優秀青年為國家、為民族,為了理想,為了志向而所做的一切。這本書字句間有抑制不住的膽識、豪氣、智慧越看越覺得全身上下仿佛都洋溢著青春活力。
我覺得毛澤東的智慧、膽識可與諸葛亮相比。因為在長沙城馬上面臨一場軍亂時,他能臨危不亂并去偵察敵情。并組織同學,大擺“空城計”。他與蔡、蕭三人假裝是桂軍與敵人進行談,再用鞭炮丟進洋鐵皮桶里,炸出的聲音像是槍打的以此虛張聲勢,嚇唬對方。當馬疤三從城里逃回敵窩匯報真實情況時,毛澤東以他穩坐泰山之勢,使對方對馬疤三的話半信半疑。最后警察郭亮放的一槍救了他三人的命。
在現在的生活,沒有打仗,可是我想問一句,毛澤東的膽識、軍事才能又有誰能比呢?他為國擔憂的思想又是多么難得可貴呀!現在有的人不是為金錢就為名利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反正都是為了自己。
當然,毛澤東的才能如果不是被良師楊昌濟與昭綬等眾多老師的呵護他也不能成萬夫雄。老師再怎么好,如學生不愿學習,也等零。當一個好學生要學毛澤東,他既肯動腦,又肯動筆墨,所以他看過的書總是批注很多,寫滿了心得。寫批注可以提高寫作水平,又可以幫助消化書上的知識。毛澤東不懂就問,每一個問題他會先去查資料,再去問他人。所以他又成了“時事通”。如果學生都像他一樣,每個都成材。我想我今后也如此的學習。
看完《恰同學少年》,我立志要做一有膽識、智慧的活力女生!
少年讀后感 篇7
很難想象,在非洲,一片掙扎于饑荒死亡邊緣的干旱土地,紅色塵土漫天狂舞中,矗立著一架用廢品建造的風車。風車能發電,連接它的小燈泡閃閃發光。建造它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威廉坎寬巴。
《馭風少年》講述的便是這么一個故事。這是一本出于真人真事的自傳體小說。威廉被迫輟學,完全靠自己探求實驗,利用廢品廠撿回的破銅爛鐵,研制出了能發電的風車。書中記述了他的成長、磨難以及最后的成功。這書屬于勵志小說,然而卻和其他的勵志讀物全然不同——它沒有強說愁的辭藻,沒有自吹自擂的吆喝。威廉坎寬巴一直為笑著給我們講他的故事,微笑著告訴我們他有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合上書仰起頭,似乎就能看到這位黑人男孩憨厚淳樸充滿夢想的笑臉,然而我的淚水卻早已在眼眶中打轉。
饑荒的肆虐在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擁擠的乞討人群,有失道德的搶奪,掉落在地上的玉米粒都被拾得干干凈凈,香蕉皮成了難得的美味……。饑荒是活在當下的你我都無法體會到的,但它無疑是一頭猙獰的巨獸。人們在饑荒中的手足無措與面對世界末日時無異。威廉被“有趣”的總統與政府欺騙,眼看著一個個同胞被活活餓死,活著的親朋紛紛掙扎在疾病與死亡邊緣,揮別夢寐以求的校園與書本……。他以一個少年的視野觀看世界,用他的質樸去領悟世界。“當下我們只能靠自己,沒有人會伸手拉你一把”——是威廉悟出來的道理,深沉、準確,充滿力量。在敘述中,他從未落過一滴淚;面對災難,他有的是堅強和年齡不對等的沉著。
災難中,這位少年逐漸學會如何面對世界。威廉問父親該怎樣懲罰偷“多維”(當地一種食物)的小偷,是否要像其他村民那樣處死他們。父親告訴他:“我們任何人都不能殺,他們都是餓得沒辦法才出來偷東西的,我們必須學會寬容。”在這樣的影響下,威廉善良得讓人心顫,內心有著與他的膚色迥異的純白。面對小狗坎巴的死亡,他說:“坎巴看見我離開時已經放棄了生存的意愿,這意味著殺死它的人是我”、“沒有人知道坎巴的遭遇,直到今天我才把它公之于眾”。哪怕是對于一只即將老死的狗,他也感覺它的離開是一種殘忍;即使明白一切,也終究無法原諒自己。他的心猶如水晶一般剔透。
面對孱弱的國家,不負責任的政府,威廉對祖國的愛卻從未淡薄。“看著地圖上的馬拉維——棕色的道路在綠色的國土上縱橫交錯,馬拉維湖像顆璀璨的寶石點綴其中,你也許想不到那里住著一千一百萬馬拉維人。就在那一刻,其中的大多數人正處餓死的邊緣”、“如果我們發明的東西真正有用的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馬拉維的現狀。”在逆境中,不該埋怨別人沒有做什么,而是該去尋找自己能做的事。即使是去廢品堆里尋找一個較為完整的軸承,也比自以為是的針砭有意義得多。十四歲的威廉,早已懂得這些許多人一輩子都體會不到的東西。
談到威廉成功的關鍵,我認為這也恰恰是這本傳記,與其他勵志讀物的區別所在。正如之前所說的,威廉總是笑著告訴我們他擁有什么,而不是哭喪著臉講他有多么悲慘。例如,書中對于輟學輕描淡寫,全然沒有一些電影情節中呼天搶地、砸鍋賣鐵的催淚場面。威廉清楚父母的艱難,他把失望彷徨留給自己。“爸爸干活需要幫手”——他喃喃地念道。無論記敘自己的挨餓,還是實驗中的種種挫敗,都不加修飾。那些不如意,好像不過是一陣清風,卷起了熟悉的紅色塵土。他告訴讀者,自己很快樂,心中充滿希望;告訴世界,他的研究成果將會讓全國人民都用上電和水。
把光明留給別人,自己承受陰郁——我突然想起這句話,用來形容威廉再適合不過。過去一向不愛看勵志自傳讀物,只因受不了那些悲慘情節的渲染與生離死別的糾葛。然而威廉的故事像一縷陽光,雖然照射著更多的傷疤、血液以及痛苦,但它永遠是陽光,帶給人的永遠會是溫暖與感動。人們常說高手敘事,便是能寫含淚的微笑,嘴角微微上揚的狂喜。威廉的敘述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帶給人對災難的體悟,對社會的思索,對黑暗的抗議,而這些又都是不著淚痕的。看著皮膚黝黑的大男孩燦爛憨厚的笑容,最讓我想起的一個詞便是:“赤子之心”。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用微笑點亮黑暗的時光,用善良與寬容對待一切丑陋,用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即使有一天落下淚來,淚水也會在陽光的照耀下幻化成風,讓夢想的風車轉起來。
干燥的沙地上,棕紅色的風塵中,矗立一座歪斜的木塔,塔頂高擎一架由破銅爛鐵制成的風車。少年緊握著連接電線的小燈泡,看著掌心出現了一點微光,接著光亮突然綻放出來。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
“這東西真的能發電!”
“是啊,”另一個人說,“他真的做到了。”
少年讀后感 篇8
讀完《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我很受啟發。
頂碗少年是位雜技演員,演出當天,他頭上頂著高高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整整十只。在優雅的樂曲聲里,柔和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著各種各樣令人驚嘆的動作,碗在他頭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后來他騎在另一位演員的身上,倆個人表演著各種各樣的動作。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一剎,那一大摞碗從頭上掉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讓所有人都驚呆了,但頂碗少年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不是分度地向觀眾鞠一躬。
頂碗少年又捧起碗,高高的放在頭上,仍然是十只,在原先的音樂聲中,重復剛才的動作。最后關頭,碗在少年的頭上搖搖晃晃,像群頑皮的孩子,它們好像不想讓頂碗少年成功,最后一起跳了下來。頂碗少年呆呆的站在那里,臉上全是汗水,他好像有些不知所措。一位白發老者走上臺來,手里捧著碗,依然是十個,白發老人并沒有生氣,他把手中的交給少年,又說了幾句什么,少年鎮靜下來,手里捧著新碗,依然向觀眾鞠了一躬。
音樂第三次奏響……那個緊要關頭又到了,在大幅度轉身時,那碗又劇烈的晃動起來,不過這次少年頭輕輕地抖了一下腦袋,終于碗被穩住了……
頂碗少年兩次失敗,還要做第三次,如果第三次還是失敗,我相信他還會做第四次,碗第一次被打破的時候,他根本不慌,而是不是分度地向觀眾鞠躬,他并沒有因為碗被打破而被嚇倒,不再演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成功為止。頂碗少年的堅持不懈,不半途而廢,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最值得我們學習。其實,我們也是一樣的,有些事情要經過多次失敗才能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嘛!我們要勇于面對失敗、挫折、困難,要勇于去克服他們,戰勝他們,只要我們也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們也沒有辦不好的事情。
少年讀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她和爺爺搶書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觸了我的心,這篇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名叫李琳玉的女孩子,她不僅德才兼備而且還
是大家公認的好班長,可是,命運卻和她開了兩次的玩笑,第一次是父母離異,缺少母愛的小琳玉卻依然很開朗頑強,依然是家長面前的好女兒,依然是老師和同學們面前的好班長、“開心果”。第二次是爸爸病情惡化,去世了(之前她爸爸重病在身)。爺爺受不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便倒下了,李琳玉為了讓爺爺不在難過,便與爺爺一起在書的海洋里遨游。
這篇文章不僅寫了李琳玉和爺爺搶書看,還具體寫了李琳玉的家庭雖然困難但她卻沒有退縮,反而越挫越勇,這種精神即使我佩服,又使我心頭不免涌起一絲絲傷感之處。她的這種精神是我想起了海倫凱勒、霍金、“夏洛蒂三姐妹”……
在這篇文章中,有這樣兩句話:
“與其讓人看到雷雨,還不如讓人看到雷雨之后的彩虹”。
“人生沒有彩排,每場戲都是現場直播.”
這兩句話讓我更加體會到李琳玉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樂觀向上的品質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面對困難不是退縮,而是前進,
我們要學習李琳玉的精神品質,要學習如何對待長輩,孝敬長輩。李琳玉正是憑著她身上具有的特別的品質,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美德少年”
少年讀后感 篇10
我看了《最美孝心少年》。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人物高雨欣。她八歲時父母離異,只有媽媽每天賣燒烤賺來一些錢來養活小雨欣和姥姥。
在小雨欣剛上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就跑到學校附近,將書包放下,圍上圍裙,幫起媽媽賣燒烤。那快來買烤腸,一元一串的叫賣聲,真叫人心酸。
雨欣每天幫媽媽賣完燒烤,回家吃晚飯已是晚上九點半多了。待吃完晚飯大家都睡了,小雨欣就關了點燈,點上一支蠟燭,開始做功課。當記者問她為什么不開電燈時,她用天真無邪的童聲,望著記者說:這樣可以節省一點電費,還不會影響媽媽和姥姥。
雖然小雨欣天天幫媽媽干活,但各科成績名列前茅,從不讓媽媽擔心。
雨欣媽媽想給她吃香腸,她死活不肯吃。她說:一根香腸成本7毛,賣出去一塊,只賺3毛,我吃了一根,不就少賺了嗎?
這聲音,多無邪!
是啊,現在的孩子的生活比起他們是多幸福!卻又有多少能孝順父母!有多少能為父母著想!又有多少能為了父母打拼!為了父母而不惜自己的利益!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