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的讀后感十篇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1
大家或許都看過曹雪芹的代表作《紅樓夢》,其中就有那么一回讓人回味無窮,那就是《香菱學詩》,香菱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個鄉官人家,卻在三歲時被拐,長大狐被薛霸買去做了妾,后隨其進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賈寶玉把她帶到了大觀園里給自己作伴,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激起了香菱學習寫詩的欲望,卻被寶釵笑“得隴望蜀,勸其緩一緩”。
可香菱卻急切的想學習,于是去找到了林黛玉。
在林黛玉的指導下。香菱的知識范圍不斷擴大,漸漸地,香菱越來越癡迷于作詩,形象變成了:“連房也不進,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出身,或蹲地下摳土”。香菱的勤奮苦至,在當今,又有多少人能有呢?
與其讓人敬佩的是,香菱身后的悲涼身世,這些歷歷在目的記憶并沒有打倒她堅定的意志,她依舊是那么的好學好問,依舊對知識充滿激情和渴望,最終,她取得了成功,獲得了美好的結果》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她的“苦至學詩,精血誠聚”,她不斷的努力和追尋著目標,僅僅這這點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香菱學詩》使我不禁想起一副對聯:廢寢忘食香菱哭學詩,誨人不倦黛玉巧施教“。全文完美的刻畫出了一個好學,樂學,而且善悟的香菱,同時也刻畫出了一個樂為人師,率直自信的老師—林黛玉。
這篇文章教會;了我們要懂得勤奮刻苦,不以不知為恥的人生態度。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2
對于知識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獲得知識不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通過實際行動去獲取知識。香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一個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終日生活在無盡的痛苦中,這樣一個女子學詩為了什么?功名?利祿?或是榮華富貴?顯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為此的決心在驅使著她,她想為自己創造一個無紛無擾的精神凈土,她為了這個小小的愿望不斷努力著,她最終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因為她幾乎不可能獲得這么好的機會,讓靈魂在凈水中遨游;必然是因為她極強的渴望激發了他的潛能。
像香菱這樣只為滿足個人精神需求而學習的人非常少見。捫心自問,誰能保證自己學習的目的沒有一點功利色彩?不是說我們的求知欲早已泯滅,而是庸懶的頭腦和過多的誘惑將那對知識的渴望埋藏,我們開始機械的學習,成了一臺臺學習的機器,重復著“輸入程序→執行程序→輸出程序”這一單一又乏味枯燥的過程,學習便相應地枯燥乏味,只為了考高中,考大學,考碩士,考博士,為了更好的文憑,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錢,在這樣利欲的驅動下,我們無不成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靜下來學習?學習是為了自己,但不是僅僅為滿足自己對物質的需求,不是獲得利益的工具。學習即是一個自我升華的過程。充實自我并豐富精神世界,娛樂自我,并最終提升個人修養,這才應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看看香菱在看看我們自己,我們怎能不感慨?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3
叔本華曾說過:“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遠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紅樓夢中香菱學詩就很好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采花莫怕刺,這對于我們中學生的學習是個很好的榜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香菱之所以想學詩,興趣是她最先的出發點,平時,她也愛看些詩集,如上賈府在這個特殊環境里,文學氛圍濃厚,更是增加了對詩的興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卻寥寥無幾,你不見那草草學子被師大脅迫著學這種特長,那種特長,而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卻被早早的扼殺。最后,少數人站在了人生的領獎臺上,而更多的人卻成為人們慘痛的教訓,正所謂“吃草的駱駝莫喂肉。”
香菱為了采花,在滿是刺兒的玫瑰花叢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讀,于是向燈下一道一道的讀,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她也不睡,中學生若能如此勤奮,即便是笨馬,也有先飛的一天,讀書,不僅用眼更要用腦,邊看邊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讀詩便是例證,她讀詩后對詩的感悟,寶玉也稱贊,并說:“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對于一個初學者,能有這么快的進步,也不能不讓人贊嘆。
香菱開始寫詩人,可那“玫瑰的芬芳”還遠躲著她,留給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氣餒,因為她知道跌倒了,只有爬起來,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兩首詩都通不過后,便繼續努力:“她便要思索起來了各自散后,香菱滿心中還是愁詩香菱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最終,她的詩博得了眾人的好評,都爭著要詩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卻沒有幾條,更多的荊棘叢生,懸崖峭壁,如果因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人生的輝煌的點,但我仍然要說,只要經歷過,成功和失敗同樣精彩,因為經歷過了,你總會比別人多一條通向成功的路。學的境界
愿菱荇花香飄滿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奮進,最終到達那美麗的玫瑰園,盡意的采樵,記住:采花莫怕刺!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4
香菱,是《紅樓夢》中的人物,而《香菱學詩》是我們語文課文,我看了香菱的學習用功不禁讓我想向他學習。
香菱是個苦命女子,原籍姑蘇,出身鄉宦家庭。她三歲被拐,長大后被呆霸王薛蟠買去做妾,后隨薛家進京,一向住在榮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難得有空。這一次因薛蟠外出經商,寶釵便把她帶進了大觀園給自我做伴。環境的變化激發了香菱學寫詩的愿望,寶釵笑她“得隴望蜀”,勸她“且緩一緩”,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開頭寫香菱一見黛玉就說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諾。以下寫香菱在黛玉指導下學習寫詩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黛玉指導讀詩和香菱練習寫詩兩個階段。
指導讀詩體此刻兩次談話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說律詩的章法、對仗和平仄,并強調“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啟發。循此繼進,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詩的頭等大事,“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同時告誡香菱切不可愛那些淺近的詩,并給她開了一個書目,安排了讀的順序。在這次談話的末尾,黛玉又將王維的五言律詩集借給香菱,要求她見畫有紅圈的就讀,“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后進行的,黛玉稱之為“講究討論”,實際上是要檢查香菱對王詩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負所望,把王詩中的煉字功夫說得頭頭是道,說到“墟里上孤煙”這一句,還聯系自我進京那年所見黃昏時分村落的景象,把詩境都說活了。而黛玉也不愧為“老師”,又把陶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出來給香菱看,啟發她認識了脫化前人詩句的道理。香菱練習寫詩也是在黛玉指導下進行的,包括命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5
大家或許都看過曹雪芹的代表作《紅樓夢》,其中就有那么一回讓人回味無窮,那就是《香菱學詩》,香菱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個鄉官人家,卻在三歲時被拐,長大狐被薛霸買去做了妾,后隨其進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賈寶玉把她帶到了大觀園里給自我作伴,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激起了香菱學習寫詩的欲望,卻被寶釵笑“得隴望蜀,勸其緩一緩”。
可香菱卻急切的想學習,于是去找到了林黛玉。
在林黛玉的指導下。香菱的知識范圍不斷擴大,漸漸地,香菱越來越癡迷于作詩,形象變成了:“連房也不進,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出身,或蹲地下摳土”。香菱的勤奮苦至,在當今,又有多少人能有呢?
與其讓人敬佩的是,香菱身后的悲涼身世,這些歷歷在目的記憶并沒有打倒她堅定的意志,她依舊是那么的好學好問,依舊對知識充滿激情和渴望,最終,她取得了成功,獲得了完美的結果》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她的“苦至學詩,精血誠聚”,她不斷的努力和追尋著目標,僅僅這這點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香菱學詩》使我不禁想起一副對聯:廢寢忘食香菱哭學詩,誨人不倦黛玉巧施教“。全文完美的刻畫出了一個好學,樂學,而且善悟的香菱,同時也刻畫出了一個樂為人師,率直自信的老師—林黛玉。
這篇文章教會;了我們要懂得勤奮刻苦,不以不知為恥的人生態度。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6
香菱,本名英連,小時候出生于有錢人家,卻由于在元宵燈會上被拐賣,淪落為賈府奴仆。寶釵一副夫子樣的作為有時難免會煞風景,給人家潑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遠找黛玉學詩,而黛玉則指點她學詩門徑。
這個故事描寫了很多人,但重點描述的還是通過香菱學詩這件事來表現書寶釵和黛玉兩人不同的對待人、事、物的方式。寶釵內心深處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認為一個奴仆不值得,會顯低她的身份,所以寶釵會偶擺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體現出寶釵內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則不同,她認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樣沒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會嫌香菱不好,很認真的教她,香菱學詩終于成功,從而獲得了大家的稱贊。
曹雪芹在此處是明寫香菱學詩,暗寫寶釵和黛玉這兩人的人物性格。和前面一樣,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還有很多是從暗處著手的,如后面寫到的史湘云見寶玉,黛玉在窗下聆聽,除了在明處設線了人物對話,又暗處著筆些了幾人的內心想法。這也體現出了曹雪芹寫作的高明之處。
香菱學詩,并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故事,從中甚至可以延伸出作者對于當時社會的一些感想或者說是期望。詩詞要求的是創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詩詞的格式等束縛,也就成為了空殼,可有可無,重要的是內涵,而非格式。
學詩的過程中,香菱找了寶釵、黛玉來指點,寶釵雖認定“女子無才便是得”,但還是給了香菱些許指點。但與黛玉則有了很大區別。黛玉雖生性好靜,喜散不喜聚,可還是很大度地給了香菱不少指點。也讓她成了香菱學詩成功的重要人物。文中還出現了探春、寶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襯作用,似乎是在為香菱的學習而贊嘆,又似乎是作者在為后文寫伏筆。
循序漸進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詩詞,終于還是為香菱所寫。
矢志的獲得,便是如此。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7
大家或許都看過曹雪芹的代表作《紅樓夢》,其中就有那么一回讓人回味無窮,那就是《香菱學詩》,香菱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個鄉官人家,卻在三歲時被拐,長大狐被薛霸買去做了妾,后隨其進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賈寶玉把她帶到了大觀園里給自己作伴,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激起了香菱學習寫詩的欲望,卻被寶釵笑“得隴望蜀,勸其緩一緩”。
可香菱卻急切的想學習,于是去找到了林黛玉。
在林黛玉的指導下。香菱的知識范圍不斷擴大,漸漸地,香菱越來越癡迷于作詩,形象變成了:“連房也不進,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出身,或蹲地下摳土”。香菱的勤奮苦至,在當今,又有多少人能有呢?
與其讓人敬佩的是,香菱身后的悲涼身世,這些歷歷在目的記憶并沒有打倒她堅定的意志,她依舊是那么的好學好問,依舊對知識充滿激情和渴望,最終,她取得了成功,獲得了美好的結果》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她的“苦至學詩,精血誠聚”,她不斷的努力和追尋著目標,僅僅這這點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香菱學詩》使我不禁想起一副對聯:廢寢忘食香菱哭學詩,誨人不倦黛玉巧施教“。全文完美的刻畫出了一個好學,樂學,而且善悟的香菱,同時也刻畫出了一個樂為人師,率直自信的老師—林黛玉。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8
香菱,本名英連,小時候出生于有錢人家,卻由于在元宵燈會上被拐賣,淪落為賈府奴仆。寶釵一副夫子樣的作為有時難免會煞風景,給人家潑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遠找黛玉學詩,而黛玉則指點她學詩門徑。
這個故事描寫了很多人,但重點描述的還是通過香菱學詩這件事來表現書寶釵和黛玉兩人不同的對待人、事、物的方式。寶釵內心深處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認為一個奴仆不值得,會顯低她的身份,所以寶釵會偶擺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體現出寶釵內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則不同,她認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樣沒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會嫌香菱不好,很認真的教她,香菱學詩終于成功,從而獲得了大家的稱贊。
曹雪芹在此處是明寫香菱學詩,暗寫寶釵和黛玉這兩人的人物性格。和前面一樣,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還有很多是從暗處著手的,如后面寫到的史湘云見寶玉,黛玉在窗下聆聽,除了在明處設線了人物對話,又暗處著筆些了幾人的內心想法。這也體現出了曹雪芹寫作的高明之處。
香菱學詩,并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故事,從中甚至可以延伸出作者對于當時社會的一些感想或者說是期望。詩詞要求的是創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詩詞的格式等束縛,也就成為了空殼,可有可無,重要的是,而非格式。
學詩的過程中,香菱找了寶釵、黛玉來指點,寶釵雖認定“女子無才便是得”,但還是給了香菱些許指點。但與黛玉則有了很大區別。黛玉雖生性好靜,喜散不喜聚,可還是很大度地給了香菱不少指點。也讓她成了香菱學詩成功的重要人物。文中還出現了探春、寶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襯作用,似乎是在為香菱的學習而贊嘆,又似乎是作者在為后文寫伏筆。
循序漸進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詩詞,終于還是為香菱所寫。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9
黛玉先教香菱讀詩,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香菱學會識記,理解運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為黛玉明白只有讓香菱明白識記是基礎,理解能幫忙識記,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的運用才能作出好詩。成為“詩翁”。
最后香菱不負眾望,理解了作詩的技巧,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她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字也似天理,但這兩字形容得盡,念在嘴里像是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形容的正是如此,聯合實際想到那年上京去,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明白“依依墟里煙”中的“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但是香菱運用到現實也就是說自我作詩就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了。黛玉見香菱學得如此之妙就借昨夜月亮讓香菱作詩。起初,香菱作了一首詩,黛玉批道:“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詩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做。”香菱聽了,默默回來,連房也不入,只有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一會兒皺眉,一會兒含笑,默默天地至公,香菱做出來拿與黛玉看。黛玉說:“還是不好,過于穿鑿,還得另作。”香菱自以為很妙的詩被說如此,于是思考不斷,結果在夢中出現,這不就是靈感么?不就應了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
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么?
是的,成功源于勤奮,青春的朝氣和前進不己的好奇心也是成功的關鍵。泉水叮咚奔向大海,雄鷹展翅搏擊長空,香菱正是有追求,才感受到了快樂的心境;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流始,才能快樂的成長。〈〈香菱學詩〉〉教給我們這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明天創造更多期望,為明天設下更多追求,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
香菱學詩的讀后感 篇10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紅樓夢》:學醫的人看它,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醫道;學建筑的人看它,可以增長一些古代建筑知識;學烹飪的人看它,可以掌握一些烹飪的技術;學裁縫的人看它,可以懂得一些服飾方面的學問……讀完《香菱學詩》(節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我不僅感慨:黛玉是個好老師!我們應做黛玉那樣的好老師。
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過程始終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當香菱想拜黛玉為師的時候,黛玉用“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其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對虛聲若墅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給香菱以學詩的信心和勇氣,讓香菱感覺到學詩的的門檻并不是很高,自己也完全可以跨過去。當香菱有了信心和勇氣后,黛玉并不急于把什么都教給香菱,因為她深知教育教學是一門“慢的藝術”,是急不來,只有慢慢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好底子,這樣才可以水到渠成地達到教育目的。所以,她對香菱說:“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詩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這番話蘊涵著作文教學的精髓:首先要養成閱讀的習慣,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發生質的變化,而且作文教學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十反一,甚至是舉百舉千才能反一;其次,閱讀要選擇經典作品;最后閱讀經典不可以囫圇吞棗,一定要細嚼慢咽,要“信心揣摩透熟”;還有要先易后難。其實,這也就是“自主”學習的階段。
當香菱讀了王摩詰的詩后,又向黛玉換杜律的時候,黛玉強調“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于是香菱和黛玉一起探討王摩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和“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等名句。在這個合作探討的過程中,黛玉老師始終以香菱為主體,自己只是在關鍵時刻點撥一下,比如香菱“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時,黛玉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撥,向她說明王摩詰的詩句是從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出來的,讓香菱有茅塞頓開之感,讓香菱進一步明確閱讀經典的意義。
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后,香菱就有創作的欲望,當她經過苦思冥想終于寫出第一首詩的時候,興奮地去找黛玉,黛玉給了這樣的評價:“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這個評價既給了香菱鼓勵,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詩作的毛病之所在,而且給香菱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并一再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看了香菱第二首詩后,黛玉在眾人面前是這樣評價:“自然難為他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于穿鑿,還得另作。”體現出了一個優秀教師的足夠耐心和機智。在于黛玉和寶釵的啟發下,香菱最終在夢中得到了一首佳作: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如果說黛玉是個好老師,那么《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就是林黛玉的老師,這位老師用自己“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創作經歷告訴讀者好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也許,這就是我讀《香菱學詩》的最大收獲。“做黛玉那樣的好老師”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香菱學詩》讀后感(二)
香菱聰穎靈秀,求師心切,至誠至純,不但好學樂學,而且善學苦學,終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驕人的成績,她冥思苦想,已近入魔,但終于以自己的苦心誠心換得了詩神繆斯的青睞,覓得了佳句。香菱在學詩的過程中不僅依靠聰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與勤,第三次的詩作看似夢中偶得,實是多次錘煉苦心孤詣的結晶。
因此,香菱的樂學,善學,苦學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借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無厭,誨人不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學習當作樂趣,并且以這種興趣愛好來促使自己在學習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善學指要掌握好基礎方法和認知策略,學習策略。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不乏有不少共同的方法。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學習要不怕苦,不怕累,要苦學,便能嘗到苦學的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