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后感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沖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實和虛假的社會現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鑒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