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
《圓明園》的后半部分,利用歷史文獻,真實記錄了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劫掠、燒毀圓明園的始末,大火燃燒了三晝夜不熄,濃煙籠罩了古老的北京城。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了東西,一個放了火。仿佛戰(zhàn)爭得了勝利便可以從事?lián)尳倭恕。在歷史的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當我們看著一排一排的清軍倒在英法聯(lián)軍的炮火中的時候,我們難以歌頌?zāi)切o謂的勇氣,心底卻如冰塊一樣凝結(jié)著巨大的悲哀。閉關(guān)鎖國、傲慢自大、集權(quán)專制的清王朝,他們悲劇性的命運早已注定。這段屈辱的歷史無疑也證明了我們現(xiàn)在大力提倡的“改革開放、吸收消化、民主公平”的民族精神和制度取向是何等重要;自主創(chuàng)新,以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提高國家競爭力是何等必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當然不答應(yīng)過去那段屈辱的歷史再度重演。如果說《圓明園》前半部呈現(xiàn)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后半部則揭示了什么是對美的毀滅。而燒毀圓明園在當年英法聯(lián)軍的頭領(lǐng)那里,只是感到“有一點點的不文明”,這些聯(lián)軍為了公平分配,甚至在圓明園用最民主的拍賣制度,重新公平地分配了劫掠的財產(chǎn)。文明與野蠻到底哪個是面孔,哪個是面具呢?當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的下一代,越來越崇尚美國快餐文化和美國自由精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yīng)該低頭看看,我們腳下的土地是否已經(jīng)漂流而去了呢?
圓明園,那是一個夢幻中的世界,是一個我們永遠也回不去的人間仙境。我們在此駐足,不只是為了尋找那個失落的世界,更是為了探索未來世界的入口。沿著大國興衰的脈絡(luò),或許可以找到一絲殘存的蹤跡。一個法國人,歷史學(xué)家伯納.布立賽帶著他的《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的中文版,來到了中國,要告訴世界那段真實的歷史,一個法國人的良知,是不是令我們許多國人都感到慚愧呢?那個打開未來世界的鑰匙,除了科學(xué)和民主外,無疑還有人類的良知!
曾經(jīng),這里貴為皇家離宮,雕龍刻花印于堂上,鐫刻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曾經(jīng),這里容納中華百觀,從江南風(fēng)韻到草原莽莽,呈現(xiàn)風(fēng)格的變化多端;曾經(jīng),這里雜花生樹,柔情流水汩汩而行;曾經(jīng),這里群鶯亂飛,琉璃瓦片熠熠生輝;曾經(jīng),這里積聚奇珍,千年精髓光華灼灼。
然而,任憑圓明園曾經(jīng)多么繁盛,當一箱箱鴉片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當外國的大炮駛?cè)胫腥A大地時,這個舉世無雙的園林注定只成為歷史,注定只屬于歷史,定格在過往縹緲的記憶里。滾滾而起的濃煙,籠罩住黑暗腐朽的清政府,讓他們置身黑暗之中,卻看不見彼此自高自大,愚昧頑固的丑陋的臉,而這換來的是永不能忘的恥辱。
外國侵略者們貪婪的目光盯著圓明園。他們穿著皮靴,粗暴的腳步踏疼了這片土地;攜帶的槍炮,刺破了它的心房;點燃的烈火,撕裂著它的身體。圓明園在呻吟,在哭泣,在吶喊!
面對西方的大炮和軍艦,清兵以最古老的作戰(zhàn)方式,掛著腰刀,帶著弓箭,騎著戰(zhàn)馬,以一道道血肉之軀鑄成的防線,無力地抵擋著先進文明的野蠻與兇殘。大炮所彌漫出的硝煙,在空中翻滾,背后隱藏的是中國人驚嚇的臉。炸開的塵土將犧牲者的尸體掩蓋,恥辱與痛苦卻永久停留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