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風光片《天柱山放歌》觀后感
程為本
由儲向前同志主要作詞并全部作曲的電視音樂風光專輯《天柱山放歌》,由安徽印象出版社出版了。應該說這是文壇、樂壇上的一大喜事,可歌可賀!在我看完著張光盤之后,驚詫了很久。向前同志是老朋友、老熟人了。我們差不多在同時期從事鄉鎮主要負責人的工作,政務繁忙,沒有多少時間去了解彼此的愛好和特長,只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勤快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人。誰也不會想到他居然能作詞作曲,而且除了專輯,并且只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四個月之前,他才從繁忙的黨委書記的差事中“退”出來,調到縣城工作。所以我在驚詫之后,又重新用一種審視的目光將這張專輯觀看了數遍,越看越覺得大氣,越看越覺得他出手不凡,越看越覺得有一個強烈的信號沖擊著我,那就是風格。什么風格呢?立說立行的風格。這是向前同志的風格,是我們當年從事鄉鎮工作的風格。說干就干,干脆利落。這張專輯也是這樣,主題鮮明,朝氣蓬勃,悅耳悅目。雖歌一山,但山水多彩;僅有十曲,但內容豐富。堪稱一輯豐富完美的組歌。
一、詞曲美,美在它們的韻律和合拍
《天柱山放歌》一組十首歌曲,直抒胸臆,贊美天柱山。贊美天柱山的詩歌很多,古有李白,今有王蒙,有古律詩詞,有新詩詞,也有對聯與歌賦。文人墨客們傾注滿腔熱情,都難以寫盡天柱山的雄奇靈秀。用一首或幾首歌曲來演唱天柱山,同樣也只能狀其“形”而傳其“神”。《天柱山放歌》緊緊抓住了這一點,明智地選擇了在“傳其神”上下功夫。從歌詞中我們看到了“神”的律動與“形”的合拍。這也是幾首歌的成功之處。“是什么讓我久久向往,是什么讓我深深眷戀?······那是漢武封岳的山,那是英雄輩出的山,那是二喬踏青的山,那是因緣啼笑的山。”“像是一幅恢宏的畫,看不夠云山霧海的蒼茫;像是一臺精彩的戲,演不完八十一夢的悲歡;像是一首浪漫的詩,吟不夠坐石望歸的遐想;像是一曲高亢的歌,唱不盡萬岳歸宗的輝煌。”以上這些詞句,都沒有直接寫景寫形,而是上升到另一個層次,寫人文歷史的故事。但我們又分明看到了天柱山的所在,這就是“神”的律動——精神的律動與“形”的合拍,否則就不會讓我們發生這樣的感懷。又如第三首芮立祥同志作詞的《天柱山戀歌》:“天柱山,我夢中的故鄉,我故鄉中的新娘,你在孔雀翩翩的稻花香里款款走來,彈撥皖河春水,唱不盡槐陰樹下的浪漫。”歌詞十分灑脫,力透“神”的飄逸——精神的飄逸和“形”的張揚。而曲作者在這首歌中采取了3/4、4/4拍和變調的處理方式,則更加顯示出律動的美感來。
認真品味《天柱山放歌》的每首詞和曲,都很精彩,有高度、有內容、有真愛。是什么原因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催生出這樣一集專輯呢?奇妙的是,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仍然是這張專輯作了回答,這就是其中的《家在天柱山下》。向前同志是這樣寫的:“游子走遍天涯四方,心中依然牽掛家鄉。我的家在天柱山下,天柱山聳立在天邊白云上。那里有我童年的夢幻,那里有我放飛的理想。我的家在皖河水邊,皖河水環繞在天柱山旁。那里是我成長的搖籃,那里是我人生的畫廊。”原作者生于斯、長于斯,是天柱山這方水土養育了他的成長,滋潤著他的心田,放飛著他的理想,他能不由衷地而愛她、贊美她、謳歌她嗎?因此,《天柱山放歌》的面世便是順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