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讀后感3000字
在文章中談到的另外一個重要元素是人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意識是說人生出來本性其實是一樣善良的,其引申義就是人性其實還是得看后天造化的。人活在什么樣的環境、做什么樣的事都是對自己本性的一種修繕。其實說來在人還是人猿的時候人們肯定還不會種地,肯定連刀耕火種都不知道,那時“人”的生活是一種狩獵生活,也就是和狼一樣的生活方式,所以那時的“人”都有著無可非議的狼性,但是后來人們發現這種生活真的是太累了,所以發明了安逸的農耕,所以以后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早出晚歸,只要守著自己手里的那片地,所以一點一點改變,漸漸地進化到了現在的人。文章從始至終都在說人性,從最開始草原人說草原人有游牧文化的狼性,而漢人有的只是農耕文化的羊性。肯定是到后來陳陣也同意這個想法,這之中的內容看來不小。狼吃肉,羊吃草,這便有了本質的區別。另外文章中有所交代的是,再一回狼吃綿羊的時候,根據綿羊群的表現做了形象的比喻,在狼吃羊的時候,其他綿羊只是圍成一圈默默無聲地看著狼在教師自己的同伴,作者以此將這個景象發散到日本人屠殺中個人的時候,沒有人站出來,都在一旁看熱鬧。我還不能在一個特別好的角度考慮問題,想東西總是有些偏激。在這里我把狼性和羊性用自己的想法解析一下,在我看來,狼性就是勇猛、不屈和聰慧,而羊性則是膽小、懦弱和愚笨。對于勇猛和膽小的對比則可以談到抗日時期,那時的人可以暫時看為兩種,一種是無所畏懼的壯士,另一種則是畏首畏尾的漢奸,前者代表狼,而后者代表羊。如果人們不是那樣膽小和懦弱就不會去屈服于侵略,也不會去當漢奸背叛自己的祖國,要有狼那樣的激情,該出手時就出手。另外說狼聰慧而羊愚笨并不是說羊傻,而是它的思維很不全面,想東西總是不能看全大局,只是著眼自己的一小片,有點像是當時的漢族人坐吃山空,為了發展而發展。所以我覺得應該學習那種狼的大局觀,把問題看全面。文章中提到合理釋放和駕馭狼性,所以在學習了狼性之后就要控制狼性,過度釋放狼性的例子就是“文革”,人們在帝國主義殖民和國內的領導連連腐敗終于爆發了,人們站起來當了紅衛兵,批斗一切危害社會的東西,比如教書的人,比如飽含知識的書,這樣又偏激地危害了社會,由此看出,在長期的羊性生活之后人們對于狼性已經失去了原來的理解,按照羊性生活了那么久,致使爆發狼性的時候并不是那么全面,雖然有了勇氣,可是沒有狼的那種大局觀,腦子里還是羊性的思想,不知變通。
寫了這么多,前后一看,發現我的思想是那么偏激和片面,所以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完好無損的飽含豐富多汁的羊性的“中原”人,我何時才能變得有狼性那樣的勇敢、不屈和聰慧呢?何時才能有那種大局觀呢?這些我不得而知,但我讀過了這篇《狼圖騰》發現了一些我可以改善的方面,當然,最好的就是去草原,真真正正地去哪里自己生活兩年,親身體會兩年,這樣也許會對我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