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后感1500字
名人傳讀后感1500字
托爾斯泰的無情則是別一種類型。他反對社會的邪惡,同藝術家對人身上的道德、精神、創造力量的極大信任結合起來。與福樓拜不同的是,福樓拜“認為自己的力量在于不愛自己的主人公”,而托爾斯泰則“通過現實主義的力量……使自己在任何人身上都得到了體現”,正是由于他對人們的愛,“他深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羅蘭無論如何也不愿意這樣說:仿佛托爾斯泰就是從寬恕一切的立場去看待他所否定的人物的。這一點在論揭露者托爾斯泰、論托爾斯泰的《反對社會偏見的斗爭》這些隨筆中說得很有分量。但是。羅蘭堅信,托爾斯泰--遠遠勝過他那些同時代的法國現實主義者--的作品里揭露和否定的感染力是同對正面人物的優秀品質的探索聯系在一起的。托爾斯泰的這些探索不管多么天真純樸,然而重要的是,他作這一個藝術家,甚至作為一個政論家,并沒有局限于“純粹的”否定。托爾斯泰的批評始終具有創造性價值。他竭力重新建造。在托爾斯泰的現實主義中,羅蘭不僅高度評價了他的社會洞察力,而且還高度評價了他對待人的人道主義的感人態度,而這正是他那創新的心理描寫手法的基礎。在《托爾斯泰傳》中,羅蘭并不打算去弄清楚一些歷史原因,即俄國的現實主義,特別是托爾斯泰的現實主義之所以產生巨大力量和獲得世界意義的歷史原因。俄國文學同人民及其解放運動的緊密聯系,文藝作品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所有這一切當時羅蘭還不是很清楚的。但是在他的書里出現了一些正確的推測:人民反對壓迫者的怒潮日益高漲,這對托爾斯泰產生了影響,養成了他對社會的批判態度,特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期。……隨著新世紀的開始,革命風云四起,開始出現在知識分子中間的風潮,在人民中間擴展開來,同時紛擾不安地煽惑著成千上萬備受壓迫的人。這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貧苦大軍的先驅者,托爾斯泰從自己的雅斯納亞·波良納的窗口里是不可能看不到的;民眾的災難不斷,他們的風潮日益高漲,在這一局面的影響下,托爾斯泰違背了自己的學說,“同樣大聲疾呼向劊子手們復仇”,羅蘭目光敏稅地指出了托爾斯泰人民性的另一個方面:一個藝術家對民間創作、豐富的民間語言和勞動農民思維方式的高度注意。“托爾斯泰這位大師不受文藝程式化的任何束縛,就該格外敏銳地去領悟人民思想和語言的整個美妙之處。他習慣生活在遠離城市的地方,生活在農民中間,他掌握人民思維的特點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僅僅托爾斯泰的語言和描寫手法應歸功于人民;他的許許多多的靈感也應歸功于人民。”在描寫托爾斯泰的許多法國文學家中間,象羅蘭那樣清楚地感覺到他的創作技巧的這一極其重要方面的大概一個也沒有。顯然,羅曼·羅蘭根據自己的一些創作上的探索,估價和領會了托爾斯泰人品的真正價值。從事《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創作,在內容豐富的長篇小說的新形式方面的探索都激勵著他努力去認識托爾斯泰的歷史性長篇小說的寫作技巧的意義。他既清楚地感覺到了《戰爭與和平》的藝術結構的創新,又感覺到了這一創新同俄國現實、同托爾斯泰的生活經驗的聯系。“智者的天性愛好吸引了他,使他從描寫人物的個人命運的小說轉到廣大群眾和千百萬人的意志在起作用的小說上來。托爾斯泰曾在塞瓦斯托波爾看到了各種悲慘事件,這些事件幫助他理解俄國民族的精神和長期以來的遭遇。羅蘭說,在《戰爭與和平》中,”我會感覺到歷史那有節奏的和可怕的步伐,在你的面前會出現一個整體,那里一切東西都是相互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小說原結尾中,”產生了生命的連續性和死而復活的永恒性的印象……未來的英雄,發生在他們之間的各種沖突都被預料到了,離開人世者的音容笑貌活在其接班人的心中“。托爾斯泰史詩性小說的這些與眾不同的特點,早在大學生年代就吸引了羅蘭,激勵他如果不去模仿,那就去競賽……《托爾斯泰傳》同羅曼·羅蘭的創作探索同樣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托爾斯泰傳》中,羅蘭闡明了俄國偉大藝術家的美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