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樣的語言來稱道這本書,覺得自己粗淺的贊美難以表過這本書內容之精致、意義之深遠。這是一本從古到今都讓人受益非淺的書,也是一本洗心凈腦的書。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簡意賅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大愛、濃情、和諧、平實……生活在當今的時代,人們的內心浮躁,逐漸失去了那原始的寧靜和純真。在我看來,《弟子規》就是這樣一本能夠讓人返璞歸真的好書,在此推薦給大家閱讀,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弟子規》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他給我的啟發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做人的一些規范和道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錯多,勿畏難,勿輕略。”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則容易出錯,不要怕困難,也不能隨便敷衍了事。
先看“事勿忙,忙多錯。”
忙,一個心加一個亡字。心亡為忙。我們祖先在造字之始,就已經把這個字的意思說得極明白了。當我們希望做好一件事情時,會說“用心去做”.當我們已經心不在焉之時,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中國人講用“心”,西方人講用“腦”.“心”幾乎可以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感知事物、判斷事物的出發點,如同一臺照相機的鏡頭,鏡頭如果受損了,就不可能真實地反映任何事物。
所謂欲速則不達。從前,有一位農夫挑著一擔橘子進城趕集。太陽已經偏西,農夫必須在城門關閉之前趕到,否則便會白忙活一場。農夫焦急的跑著,正巧前面來了一位過路人,農夫立馬停住了腳步,氣喘喘吁吁地問道:“大哥,我是否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城里?”可這位過路人卻說:“你慢慢地走還來得及。”農夫一聽,十分氣憤,扭頭就走,心想,那照你這么說,慢走可以到達,那快走就不行了嗎?不以為然的農夫越走越快,越走越快,結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散了一地,農夫只好一個一個地撿了起來。這時,天色已晚,當農夫到城門時,城門早就關閉了。可想而知,這位農夫最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去稍微計劃,我們的事情應該怎么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這個都很不好;而且個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忘記這一句話。從古至今,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到最后變得幾乎完全沒有頭緒,導致錯誤百出。
誠然,“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心里都要先有一個計劃,循序漸進,最后才有可能成功做好這件事。什么是優先次序?我們都要明了,哪一個應該先做,哪些比較重要我們應該要先做。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緊張的來把它完成。結果事與愿違,往往會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錯,而且也會影響整個團體。如果是團體行動的話,你的緊張、你的忙亂都會讓人家情緒整個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亂得沒有頭緒。
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應該教導自己的子女,可以從簡單的學習和勞動中去磨練孩子的心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擦桌子,教他們怎么擦,從哪里擦起,擺碗筷怎么擺。飯后,教他們怎么收拾;收拾完以后,要教導他們如何洗碗。像這一套,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學習的機會全部剝奪了;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很多,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讓他沒有機會來做。你沒有機會讓他做事情,他就沒有做事的這種經驗;沒有經驗,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難料理,往往都會忙成一團。且不說做家務,我們單看孩子做功課。有許多孩子因為沒有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功課累積了很多,一旦要考試,就匆匆忙忙的臨時抱佛腳,結果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績的。正因為“事勿忙,忙多錯”忙亂中就容易出錯。所以,我們不要凡事都顯得匆匆忙忙,而是要有計劃的進行,循序漸進,最終一定能達到成功的彼岸。中小學生作文投稿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