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馬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讀后感(通用3篇)
大仲馬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讀后感 篇1
近來讀了大仲馬的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從去圖書館借到這本書的一瞬間突然想起自己很久以前買過這本書,只是從未打開,但那本只有一冊,而眼前是厚厚的上下冊。想來那應該是改編本,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眼前的厚度確實心里一驚——打開后卻發現從第一章就是大段對白,很容易讀了下來。
情節動人,語言形象鮮明,讓人止不住一路讀下去。然而當故事發展到法利亞神甫出現,突然感覺變了——之前章節的連貫一氣呵成,在法利亞神甫出現后,尤其是兩人相遇后對他種種神通的介紹,突然有點不愿接受。分明是小說,分明知道是浪漫主義小說,分明也感受到了作品的豐富想象力和緊湊誘人的情節,可是還是忍不住想:如果在現實社會里這根本不可能,怎么會就有這種“神人”,怎么會就那么快學到那么多淵博的知識,不幸的人沒那么幸運就會遇到救兵,成為偉大的人,一切順利的執行下去。不得不又一邊提醒自己,這是小說,不等同于現實。
看下去。不得不佩服作者充沛的活力,豐富的象形,故事讓人不自覺聯想到中國武俠里一人誤打誤撞遇到一個神秘莫測的老人,并虔心以待,豈料這人竟是武俠高手,并在這高手死前獲得幫助得到獨門秘籍和他全部內力,于是成為眾人景仰、年輕有為而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高手,君子。甚至涉及的地點景物更加廣博,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的交錯更具有廣闊視野,于是一邊為之贊嘆覺得這一切迷人同時卻會在心里暗暗想,不真實。
原來曾經喜歡的英雄,恩怨分明、善惡有報都已經漸行漸遠。更確切的說,現在觀念里仍這樣的期待,卻不再如以前“好人”、“壞人”涇渭分明,更沒有滿腔熱血和憤怒,不會大嚷著“那些都是壞人,讓他們都去毀滅吧”。因此對于大仲馬文中恩怨報應、熱烈的感情會羨慕,也帶著幾分贊賞,卻不會真的進入到內心了。
是一點點成長,成為所謂的現實吧。知道人應當帶有美好期待,擁有想象能力,擁有除了物質世界外的豐富精神生活,不能那么“俗”。可就是美麗的期待也是有限度的,會參照“可實現性”來設定,此外不過守于生活,即使被好友罵做“太理想化”的想法也不過是遠離喧囂吵鬧,隨心所欲的享有自己追求的快樂自由,而不是這種跌宕起伏,需要毅力與智慧堅持的傳奇故事,甚至覺得這更加“不靠譜”。
有時候,看到某些情節,會微笑著想:作者這種想法挺孩子氣。換言之,即使作者閱歷再豐富,思想再廣博,表達技巧再成熟,還是會覺得故事是離奇的,主人翁的奇妙遭遇就像兩個孩子打架,打輸了的那個會想著“有神仙幫自己贏”來安慰自己,更像某一階層被壓迫時總會想著出現英雄、清明的官員等等能夠把壓迫自己的人統統予以嚴厲懲罰,這種希望的寄托點沒有真實的立足之處,有點孩子氣。
然而理智告訴我不是這樣,一方面這種感覺的產生應該與性格和人生經歷有關,另一方面浪漫主義的熱情是有著積極向上的意義的,而不能簡單用“幼稚”、“空想”來概括。如大仲馬之類,故事背后隱藏的作者應當像是一團團火,他們的故事充滿激情與夢想,不斷以夸張的方式釋放并燃燒著自己,他們向往的是恩怨分明的世界,他們具有十足的活力,他們這一團團火足夠點燃一片天空,夠給一個陰暗的時代帶來光明,夠給迷茫的人們帶來熾熱的希望甚至是內心某種情緒的煽動,以至于引發那個時代隨之相和的瘋狂;而對于我來說,這種作品是有吸引力的,只是它更多的限于理性的感悟,而不是心里隨之雀躍,作為讀者的我性格成分中有這種熱烈卻已經被消磨很多,更多的是喜歡平靜簡單的節奏,隨遇而安的心態,所以真正由衷敬佩的更多的是唐泰斯的堅毅執著,以及他的善良和最終努力獲得的智慧,此外的巨額財富以及作為基督山伯爵的恩仇還報就只會作為局外人看著發生。
大仲馬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讀后感 篇2
我讀了《基督山伯爵》之后,我研究的人物是唐泰斯·愛德蒙。唐泰斯的命運是由遭陷害入獄到逃獄成功完成復仇,我認為他的命運是他的性格決定的。
第一個性格是單純。在唐泰斯事業愛情兩豐收時因被人嫉妒而被捕后,代理檢察官維爾福為了確保自己的前途,使堂泰斯被宣判為極度危險的政治犯,被投入了孤島上的死牢。但唐泰斯還相信維爾福會救他,也沒有想過自己入獄的原因。他的單純,不明白人心險惡,也是他被陷害入獄20xx年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性格是堅韌。唐泰斯在牢中雖然受盡折磨,但最終堅持下來了。他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淵博的知識和高雅的儀態的上層社會的人,并尋找機會逃出了監獄。耐心的等待加之希望帶來的動力,必然能迎來黎明的曙光。唐泰斯找到基督山上的寶藏,化名為基督山伯爵,一步步接近自己的仇人,一步步進行謀劃,一個個實施復仇。基督山伯爵靠著堅韌的性格度過了他人生最艱辛困苦的歲月,為他的復仇奠定了基礎,并且有計劃的完美地完成了他的復仇。
第三個性格是敢愛敢恨,這是他最突出的特點。法老號的船主摩萊爾曾在唐泰斯落難時為他四處奔走,后來他破產了還準備自殺,唐泰斯隱藏真實身份替他還清了債務,送給他女兒一筆優厚的嫁妝,還送給他一艘新的法老號。唐泰斯的報恩體現了他毫不猶豫地愛護自己的恩人。在報恩后,唐泰斯以銀行家的身份回到了巴黎,化名基督山伯爵接近唐格拉,進而羞辱唐格拉,并讓他在投機中破產,逼得他潛逃,最后唐格拉被迫為自己所犯的罪行懺悔。唐泰斯果敢地對付了自己的仇敵.他的報恩與復仇充分體現了他敢愛敢恨的性格。
我從一開始的單純到后來的堅韌,敢愛敢恨的性格和命運的關系,我悟出了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有時需要放棄自己的一些東西,為目標堅持奮斗的道理。開始時單純的他是不可能完成后來的復仇的,正是他的悲慘遭遇使他摒棄復仇所不需要的單純,使他真正成長起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要獲得成功,有時的確需要放棄,放棄一些與成功相背的東西,懂得放棄也是一種美德。在基督山伯爵的復仇中,他一直堅持著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他的目標。一旦確定目標,就應該堅持把它完成,勇往直前不退縮。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敢愛敢恨的性格。基督山伯爵既報恩又復仇,他的敢愛敢恨使他的人生有了活下去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式各類的人,有人讓你恨,有人讓你愛,但愛和恨不能讓你為之失去理智。基督山伯爵做到了這一點,他在復仇時沒有將仇人處死,最后他選擇同收養的阿里總督的女兒埃黛遠走高飛,沒有將恨延續下去。有愛有恨的人生是精彩的,我要在情感上忠于自己的心,敢愛敢恨,面對生活積極樂觀,在恨過后放下心中的恨,讓自己的人生過得精彩。
大仲馬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讀后感 篇3
讓人終生難忘的復仇故事,視名譽如生命的最終身敗名裂,手持正義之錘的最終被神判罪,貪婪財富的最終傾家蕩產,想想那首著名的《好了歌》,是不是有點紅樓夢的意思?只不過紅樓中封建貴族的敗落似乎是天的安排,早早的就在太虛幻境中注定了下來,而基督山中個人復仇的因素更大一些。這里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宿命論思想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對比。
然而深究基督山一書,表面上看似乎是個人對于他人背叛與誣陷的復仇,實際上遠非如此。看看三位陷害者最后的結局吧,將軍由于背叛祖國賣主求榮而被指控,檢察官因為與他人私通并活埋私生子而遭到揭發,銀行家由于貪財不惜犧牲子女幸福,事敗后同樣因為貪財鋌而走險卷款潛逃最終遭到懲罰。沒有哪個人是由于多年前對基督山的陷害而獲罪的,如果他們沒有后面這些惡行的話很可能仍將榮耀于世。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基督山的復仇不局限于個人恩怨,而是‘天’對于人性中丑惡一面的懲罰,是上帝對于徇私,背叛,貪婪這一個個罪惡面孔的復仇,而替天行道的正是基督山伯爵。這樣看來,基督山與紅樓夢確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演繹了宿命論的結局。
在兩部小說中‘天’獲得成功的同時,對于‘人’的結局的安排卻不相同,一個復仇成功,而另一個卻遁離塵世,因此一喜一悲。二者都與命運進行了殘酷的斗爭,基督山雖成功靠的卻是天降的財富,脫不開拜物教的思想,于是也失去了對命運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的機會;賈寶玉雖失敗卻參透了命運的玄機,獲得了人在物外的大徹大悟。我想,這當是《基督山伯爵》的文學價值一直為人詬病,而《紅樓夢》卻得到了文學界一致肯定的原因吧。
無論如何,基督山對于人生有限探索的結果對于我們而言仍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使得我們不必經歷主人公身陷囚籠十數年的絕望與痛楚,卻得以在人生不如意之時在心中銘刻以下這句話:
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必須經歷過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歡樂。活下去并且生活美滿,我心靈珍視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來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