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牛虻》的讀后感(精選3篇)
關于《牛虻》的讀后感 篇1
《牛虻》,今天回家看到家里的書架,就想安利一本我特別喜歡的書。我并不是把他當做一本純粹的革命書籍來看,我覺得它更多的是反映理想與現實的殘忍,一種信仰的破滅卻是成全了另一種信仰的犧牲。對亞瑟來說,拒絕神父的拯救,不僅僅是為了革命而犧牲,更有一種孩子式的賭氣,Padre為了泥塑的神而拋棄了自己,自己則不屑于他的施舍。死亡是對Padre的無聲抗議,也是對革命的虔誠,所以對亞瑟而言就只有這一條路才配得上他的驕傲。
這本書說的是亞瑟有一位敬愛的神父蒙泰尼里,亞瑟稱他為Padre(神父的意思,也可指父親)。亞瑟參加了青年意大利黨,參與了革命,在一次對神父的懺悔中暴露了他們的行動,從而導致了戰友被捕入獄,同時亞瑟又發現自己是神父的私生子。亞瑟感到了背叛,于是偽裝自殺,流亡到南美洲。13年后他再回到意大利,卻又被捕。在監獄中他與神父相認,但神父在上帝和亞瑟之間選擇了上帝,絕望的亞瑟選擇了就義。
亞瑟和神父相認的那段我看了很多遍,我還記得當時是一個晚上,我看到這段的時候,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我能感受到神父的糾結,亞瑟從希望到失望。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信仰的權利,只是感到很可惜。尤其是最后神父在亞瑟死后也發了瘋,當時的我總是想,如果神父當時肯退一步,之后這些悲劇就不會發生。但如果真是這樣,這本書也失去了攝人心魄的力量。悲劇才會讓人記憶深刻,讓人反思,唏噓之余讓人感慨。
“Padre,您難道從不明白我真的沒被淹死嗎?”“Padre,您的上帝是個騙子。”——亞瑟
“你們已經殺死了他!你們已經殺死了他!我卻受著煎熬,因為我不愿讓你們死去。”——蒙泰尼里
雖然蒙泰尼里是軟弱的,不肯完全拋棄他的宗教,但他卻是愿意幫助亞瑟越獄的。而亞瑟在得知Padre的選擇后拒絕了越獄。在這件事里,我覺得不完全是神父的錯。至少他愿意去違背自己的神去幫助亞瑟,這時親情是占了上風的,而亞瑟則顯得有些固執。與其說亞瑟是為了革命而犧牲,不如說亞瑟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堅持與固執而選擇犧牲。沒了Padre的支持,他該是心如死灰的吧,在南美的13年也該是度日如年。所有悲劇都是性格的悲劇,性格決定了你的選擇。這不是一個悲劇,而只是一個讓人遺憾的故事。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陰差陽錯地一次次地錯過。亞瑟并不是一個合格的革命者,因為他在感情上欠缺隱忍,但這也體現了他的真性情。
還有,我很喜歡慶學先先生翻譯的這版,文字讀起來很流暢,有畫面感,抒情卻不矯情,這也是我讀了不止一遍的原因。
關于《牛虻》的讀后感 篇2
《牛虻》這本書,是一個朋友去旅行帶回來給我的。當時拆開,就在扉頁寫了:“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可是當時忙于備戰考試卻并沒有一口氣讀完,而是在兩年后的暑假工中慢慢將它錄入腦海……
從“亞瑟”到“牛虻”,是時隔20xx年的苦難磨礪,是一個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轉變。他因為不小心透露了組織的秘密而被心愛的人打了一耳光而傷心,后來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愛的神甫的私生子的雙重打擊下,他選擇了假裝死亡的方式消失,離開愛情與親情。
異鄉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在南美洲他過著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園當苦力,為了一口飯成為被人戲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毀容,在回到國土以至于他深愛以及愛著他的兩個人都無法認出他。他受盡肉體與心靈的摧殘,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卻是變得更加強大,猶如“鳳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來之后,他成了筆鋒犀利、干練冷酷而無所畏懼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于革命,不僅因為他對教廷充滿仇恨想要換回父親,而且他想要“獻身于意大利,幫她從奴隸和苦難中解放出來!”所以他一直堅持下來,他自己也說過:“如果我自殺了,我的工作怎么辦?誰來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與精神感染鼓勵了許多人。但他最后還是因為對神甫的愛而放下了槍被捕獲,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給他行刑的士兵是那么地愛戴他,握著槍的手發抖,把子彈打偏……但他最后還是離開了人間……神甫在牛虻死后,才后悔莫及,后悔選擇上帝放棄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后也逼瘋了自己。到了這里,宗教在主教心里慢慢退去,這也暗示著牛虻的犧牲沒有白白浪費。
而最后,牛虻在給瓊瑪的信中寫到: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活的牛虻。“瓊瑪知道一切后,也落下了淚,愛的人又再一次死去。或許從一開始注定是悲劇。
但世人知道,牛虻雖死,他的精神卻長存。
關于《牛虻》的讀后感 篇3
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弦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沖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沖突,就沒有悲劇。”
這“沖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沖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沖突,而由于這些不能調和的沖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
這許多的沖突中每個都耐人尋味,每個都動人心旋,每一個沖突都把牛虻帶向悲劇。可我無暇仔細體味這些沖突,因為我在被他的那種精神感動著、震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