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精選4篇)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篇1
感覺目前這些離我們還有些距離。公司還沒有大到臨界的狀態。但是公司快速發展,需要做一些大的布局。而這必須涉及新的人員變動和資源投入。公司的內外部布局;未來的市場狀況,下一步的增長點,市場份額,開發,渠道,營銷,服務等環節的問題在哪里?領導者要有大數據思想,要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在某些方面加大投入還是拓展新的渠道或者開發新的項目。而這需要投入人力和資源去落實。為了實現方向,現有的人誰能夠勝任?配套什么職位和資源?需要什么樣的人員引進。而現有的項目中需要做評估和調整。哪些是見效快的,足已支持公司的擴張。見效慢的,需要長期的項目推進。哪些是在浪費公司資源。那些務必糾正,那些能夠容忍。
作為公司的一員,我們要伴隨著公司的成長而成長。學會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問題。在解決一個困難,挑戰,到達一個高度后,能夠不斷突破,繼續創新。學習在上一個階層看問題,在下一階層做事情。能夠看清自我的方向,堅定去摸索創新的路徑。
互聯網企業更新換代更貼合行業的顛覆的規律。昔日的巨頭如今也在苦苦掙扎。我們抓住事情的本質,嘗試不斷的創新。在趨勢的變革中,只有接近目標的實質的事物才不會被淘汰。而創新的思維和行動力,對每個人又都是公平的。堅信自我也會是明天的大牛,何必懼怕離開那個自我認為的舒適圈呢!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篇2
前天晚上讀完了15頁的《甲申三百年祭》。
比較佩服郭沫若的史料考證功底,同樣是對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從發加到最后的破敗,切入口徑非常小,但是始終覺得他的題目有些漠漠然過于宏大。三百年來,那個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到1944年為止,中間的大事件真的不少呢,比如兩次鴉片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然后是國民大革命,以及抗日戰爭的爆發等等。
當時的背景是: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
當時,抗日戰爭已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最后勝利,并為建立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為迎接勝利,推動斗爭,郭沫若在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300周年的時候,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作了總結。
我剛說到對他治學態度的高度評價的確做到了嚴謹客觀和實施求事,文中好幾處他自己都承認由于史料和想干資料的匱乏短缺,對于某事他不能做出判斷。相比那些信口胡謅的文人而言真的青春可愛了不少。
但是對于李自成,似乎作者的立場是以褒揚為主,很多次通過整頓軍紀,和大家一起共商國事要情,并且從不沉迷酒色,等等顯示出李自成這樣一個農民領袖的英明氣節,不斷地擦去他的污點,我覺得有些愛屋及烏,甚至愛屋不見烏了,辯證法運用的不是很到位。
于是,也能看出來《甲申三百年祭》,的政治目的是很明確的。在抗日的緊要關頭,我們的確需要一種大無畏的像李自成那樣的視死如歸,勇赴沙場,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質來鼓舞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共赴國難。所以在文章中李自成就成了一個和士兵同吃同睡,酒色不近的苦行僧似的英雄領袖。
當然中間,我最喜歡的就是中間的一些生動的詳細的描寫,比如戰爭災荒之后,甘肅陜西一代人們的水深火熱的生活,以及百姓對農民軍的如癡如醉,夸大化的信仰。到底李自成如何能調動天下窮苦百姓,其實也是在為抗日戰爭做總結和感悟,全民族統一戰線,群眾路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勝的關鍵與法寶。
君舟民水,人們是一種力量,看來勝利者和失敗者的區別就在于,誰能發現并發動人民。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篇3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歲月,但只看見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無所措。對于老百姓呢?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明史》批評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流賊傳》)。這個論斷確是一點也不苛刻的。
自然崇禎的運氣也實在太壞,承萬歷、天啟之后做了皇帝,內部已腐敗不堪,東北的邊患又已經養成,而在這上面更加以年年歲歲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災、蝗災。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馬懋才《備陳大饑疏》,把當時陜西的災情敘述得甚為詳細,就是現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令人不寒而栗:"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于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后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后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余,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許矣。……有司束于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此處逃之于彼,彼處復逃之于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篇4
明朝的滅亡認真說并不好就規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禎死難之后,還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慶的永歷,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歷帝為清吏所殺,還經歷了一十八年。中國臺灣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習慣上是把甲申年認為是明亡之年的,這倒也是無可無不可的事情。因為要限于明室來說吧,事實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國來說吧,就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六十年間一直都沒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爭一直都是沒有停止過的。
然而甲申年總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治崩潰了,而由于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這無論怎樣說也是值得我們回味的事。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責罵的。
崇禎帝可要算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極詔》里面也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①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不用說也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雅化了。其實崇禎這位皇帝倒是很有問題的。他仿佛是很想有為,然而他的辦法始終是沿走著錯誤的路徑。他在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揮了他的"當機獨斷",除去了魏忠賢與客氏,是他最有光輝的時期。但一轉眼間依賴宦官,對于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