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讀后感1000字(精選5篇)
陸犯焉識讀后感1000字 篇1
《陸犯焉識》,是隨著《金陵十三釵》一起買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這一本書。
其實買書回來時,兩本書都先讓同事看了。看《十三釵》的大叔不斷地感慨電影不如原著好;而看《陸》的大姐沒有評論過太多,只是因為我與某領導在公開場合強硬對白時,說“你也學學人家陸焉識,為了保護自己裝結巴都能裝二十年,你倒好,壓了兩天火了,最后還是爆了。”她順便嘆息了一下陸焉識和馮婉喻最后的可惋結局。
也就是這個馮婉喻,成了我讀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運的人,無論陸焉識是否愛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順的,平安的。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與生俱來的那種平靜,靜的讓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歡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卻不失力量--陸焉識由死刑變成無期,是她毅然出賣了自己換回來的結果。
當然,這是陸焉識一輩子都不知道的現實。
跟著作者一點一點進入那個時代,畫面在服刑農場與舊上海之間緩緩切換,我一直就假想著這是嚴歌苓本人家庭發生的事情。那個時代該有多少的荒謬呀,誰都有可能瞬間失去一切,沒有預兆沒有來頭,無緣無故成為歷史的犧牲品,且沒有誰能夠保護你,比荒謬更多的是無奈。
而留洋的博士陸焉識的腦筋一直沒有轉過來,下場可想而知。對于他這樣“不識時務”的人,進監獄判無期好像真的是遲早的事情,能夠活下來才是奇跡。20xx年的囚徒生涯,讓一個留洋的知識分子變成了善于察言觀色,在夾縫中生存的“獄油子”。監獄是能改變人的,文人風骨,自尊,在監獄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務。老幾裝結巴,賄賂鄧指,不救梁葫蘆,都是為了生存。此時的陸焉識和玩世不恭的陸博士天壤之別,判若兩人。他在農場又滿懷了厚重的希望,看電影上的女兒,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謀劃著并付出著,一路是常人無法面對也走不過的艱辛。這一段一段的時間過去了,正當自己覺得要被執行時,他被釋放了。
他學術上沒有建樹又做了時代的犧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愛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當他日益感覺到他對阿妮頭的這種厚重的愛情時,絕望和無處逃生卻無時無刻不在包圍著他。也是這份厚重,伴隨著他陪伴了失去記憶的馮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終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沒有愛的悲劇。陸焉識起初那樣的風流倜儻,從國外到國內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幾花幾草能夠像阿妮頭一樣平靜,一樣自我安頓,一樣不患得失,一樣無怨無悔?如果沒有那場大災難,陸焉識是否一輩子都無法觸及心底深處對于阿妮頭的愛,無法感受無法回報?人呀,總是在失去之后總是在失意之時,才能領略那份純樸和厚重,這是生命的戲耍。
作者讓我們我們目睹了那個農場的黑暗和不堪,卻又讓我們在最后鄧指的三兒子放棄外面的世界回到農場時,恍然。在那個時代的農場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龍混雜,有更多的無法面對?陸犯焉識也回去了,帶著婉喻的骨灰。
也許,對于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種幸運。
陸犯焉識讀后感1000字 篇2
正文(必曾經看過很多反思文革的小說,殘酷如血的《血色黃昏》,嬉笑怒罵的《哎,我的滄桑五十年》,在這方面有賈先生的《古爐》,劉心武的《鐘鼓樓》等。但是《陸犯焉》依然寫出了自己的味道。
張藝謀根這部小說改編的《歸來》肯定對于文革要趨之若鶩。雖然很想看到一部狠狠揭露文革的電影,有時只有直面歷史才是大無畏。現在出版業慢慢在文革方面放開了手腳,影視業卻依舊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相信不是特別研究這段歷史的年輕人,對于文革可能只是覺得它不對,害死了一些人。但是這是不對的
初三的時候第一次接觸文革這段歷史,那些文章里,那些血與淚里才是血淋淋的歷史。噴氣式,陰陽頭,跪磚頭,戴高帽,文攻武斗大批斗。千夫所指的罵你,根據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小人得志,老師,教授,政府官員。越是有頭臉的人物越是跌落在塵土里,永世難以翻身。一個人掌握一個村子的命運,一句話毀滅一個家庭。小說里陸焉6為了看一場有她女兒鏡頭的電影,花了怎樣的代價。用手表,用積攢多年的錢財,用生命只看到了五分鐘的畫面,聽到了一句話。但是他無怨無悔。
陸焉識在無期的勞動改造中慢慢發現了妻子的好,想念那個溫柔體貼的妻子。在看了女兒的電影以后,他再也壓抑不住對親人的思念。開始了第一次的逃亡,拼盡全力看了家人一眼,然后自首再次接受改造。因為一個政治逃犯只能給一個家庭帶來滅亡。兒子的婚姻,妻子的工作,女兒的不理解。陸焉識都默默承受。在腦海里整理自己的散文,自己寫給妻子的家書是他唯一的樂趣。
當四人幫倒臺,陸焉識能夠回到家里。又是一段磨難的開始。文革以后家人該怎樣相處,文革完成的傷疤該怎么辦。家破人亡以后誰來補償。我覺得政府在這方面一直做的不好。偏偏中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知足。知足者常樂。能活著或許就是他們最大的滿足了。
我愿有一天這個國家可以直視這段歷史,能拍出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或許更多,讓人們了解這段歷史。唯有了解才能心生敬畏。
陸犯焉識讀后感1000字 篇3
當孩提時的陸焉識挺身而出把即將被送回娘家恩娘馮儀芳留在陸家時,就注定了他與馮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難因緣。
放蕩不羈的才子陸焉識雖然不情愿娶馮婉喻,但終因抵擋不住恩娘的眼淚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傾心于陸焉識的馮婉喻滿心歡喜的嫁入陸家,對新婚后即刻出國的陸焉識毫無怨言,滿懷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陸焉識博士學成歸來。
已掌握多種外語的陸焉識回國后在與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幾年里雖然與她共同孕育了一兒兩女,但在內心深處也并沒有完全接納馮婉喻,恩娘與婉喻的“爭風吃醋”,處處都要占婉喻的上風。(也恰恰因為有了恩娘這個主角夾雜其中,婉喻誤將陸焉識對自己的冷淡理解為時陸焉識的不得已,從而更加堅定了婉喻地陸焉識的深愛。)
這時的馮婉喻是個可憐的女人,讓人同情。之后,連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讓他獲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齒他不斷被加刑,直至死刑。鐘情于她的馮婉喻得知后,為能給他減刑不惜出賣自己,最終使他的刑期改為無期,而這直到馮婉喻死了陸焉識都不明白。
但陸焉識明白馮婉喻是深愛著她的。他是在高墻內、在荒無人煙的大西北,在馮婉喻從不失約的探監中一點點感受,一點點回味,一點點醒悟到的。為了愛,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險越獄,潛逃回家準備向馮婉喻表白;為了愛,他沒有打擾他們的生活,只是默默地來到馮婉喻的身邊,默默地跟隨,默默地注視,然后默默地離開;為了愛,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個讓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這非人的待遇。
這次回去,他開始提心吊膽的熬著每一個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勞改期間因死于自殺或是因逃跑被擊斃而連累馮婉喻,連累孩子們,因此他務必學會與管教們“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對妻兒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與馮婉喻離婚,他忍痛做出了艱難的抉擇。
被特赦陸焉識,幾經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過七旬的馮婉喻已經得了老年癡呆,已經不認識他陸焉識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陸焉識盡心盡力的照顧著馮婉喻,他陪伴馮婉喻一齊等待著馮婉喻心中陸焉識,直到馮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時那刻陸焉識對馮婉喻的愛是實實在在的,是心無旁騖的;馮婉喻陸焉識的愛是始終如一的,是堅毅執著的。
陸犯焉識讀后感1000字 篇4
陸犯焉識》與《歸來》在我這兒有一段小小的糾結:先出現的是《陸犯焉識》,因為當時在讀《巨流河》,我就將這本先放著;然后看到電影《歸來》,發現前者竟是原著,雖則電影有陳道明和鞏俐的演繹很動人,但是卻消磨了我讀《陸犯焉識》的欲望--實在的,電影里沒有一個人能夠勾起我與他或她相處一段時間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個下午,我坐在飄窗上喝著茶,看著窗外齊樓的樹頂變換斑斕的色彩,我從床頭翻出這本書,開始慢慢地看,嚴歌苓的語言是我喜歡的,干凈、溫厚又帶著蒼涼。歷史風云可以在她的筆下凝聚成生活瑣碎的場面,磅礴自然可以轉變成纖細的盆景,內心的波濤可以化為某個電光般的眼神--能寫出這樣文字的她應該是消瘦、沉思,還該有一頭細碎的白發。偶然看到她在《鏘鏘三人行》里做嘉賓,卻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一頭烏黑的卷發,白皙的皮膚,柔美的聲音--我沒想到她原來是那么美麗、溫婉。
故事徐徐展開,被喚作“老幾”的政治犯陸焉識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裝結巴,沉默,警惕……一切為了“活著”。死亡成了家常便飯,活著成為最艱難的事,但還有比活著更艱難卻又不可放棄的事--那就是內心對愛的體驗。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陸焉識開始回望馮婉喻這個他一直忽視和拒絕的女人。她的驚艷的眼波,她的隱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絕著這個“硬塞給他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女人的一切給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營養,成為了讓他活下去的動力所在。
為了去看一眼馮婉喻,告訴她他想對她說的話,“老幾”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來詭計多端,實則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計策。等到他費勁千辛萬苦站在離她不遠的地方,看她買菜擠車跟丹玨、學鋒她們一起吃飯,他覺得也該為她們做點什么了,于是選擇了自首。
又是更漫長的等待,等待中馮婉喻的愛足夠陸焉識慢慢品味了,他像一頭牛,不自覺地吞咽下金黃的溫暖的稻草,然后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芻,將每一根稻草里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過每一個褶皺每一粒蟲斑。
際遇也總是給人缺憾。陸焉識平反歸來,可是馮婉喻卻失憶了--這不是命運的玩笑嗎?可是,這應該是命運最善意的玩笑吧?失憶的老年的馮婉喻只為了一件事活著,那就是等待她的陸焉識。純粹的等待,純粹的愛和一個純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人,但是對待書中結尾的遺憾,我卻深深喜歡,真的,沒有比這樣的缺憾更美麗的結局了。
合上書,再回想一下《歸來》,發現兩者完全是兩碼事,不過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點錯過了這本好書呢。
陸犯焉識讀后感1000字 篇5
中國已經出版的小說里邊,能專注于描述知識分子勞改犯的小說,不多。而嚴歌苓的這本《陸犯焉識》最大的價值正在于對建國初年勞改犯的抒寫。小說作為民族秘史存在,補充甚至更正的,正是民族正史上的光明磊落。
該部小說,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對知識分子勞改犯青海無人區監獄中的生活的描述。關于上山下鄉、五七干校、關牛棚等的敘述,中國最近三十年來,不絕于耳,但對更嚴酷的牢獄之災,卻很少涉及。嚴歌苓在小說選材上,或恐有意彌補空白。
透過《陸犯焉識》,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當年的勞改監獄是怎一樣的真實生活。饑餓問題、干部對勞改犯的生殺予奪問題、犯人之間的冷淡漠視問題等等。常有左派學者提及,毛澤東時代的干部是清廉無比的,但于《陸犯焉識》中,我們卻也只能看到收取金錢賄賂與性賄賂的領導,基本上看不到一身正氣的黨員干部,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能夠說嚴歌苓寫的,是真的,當然,也能夠出于維護毛澤東時代的光明正確,而說嚴歌苓在胡亂編排。《陸犯焉識》中,最有價值的這一部分,正是作家嚴歌苓走訪青海勞改犯監獄的時候,偶然得到的一本知識分子勞改犯的獄中筆記,根據這本筆記而生發出來的小說資料。當事人的筆記,經過嚴歌苓的小說性構建,使得建國初年的知識分子勞改犯的獄中生活,更加真實與殘酷。在當下的出版環境中,這份筆記,尚且只能當做資料收藏,不能問世,但嚴歌苓的小說,卻能夠曲線救國了。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嚴歌苓以女性的身份來關照勞改生活的非人性,在諸多筆觸上,缺少成熟的男性作家的冷漠感。在該部小說最有價值的獄中勞改生活中,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嚴歌苓的點到為止,而不是對丑惡與非人的深度刻畫。當然,我們能夠說,這是作如果用女性作家特有的溫柔來回避這一問題的話,則更加動聽一些。
借此,我們就不能回避《陸犯焉識》中最無價值的部分:中青年時代的陸犯焉識的“浪子”生活。雖然作家嚴歌苓聲稱,這一年齡階段的“陸焉識”是根據自己爺爺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但作家本人的創意寫作的招牌動作因為屢次應用而顯得蒼白暗淡。民國海歸公子哥看不上母親安排的婚姻,母親跟媳婦爭風吃醋云云,這些老生常談的段子,自民國小說開始,便如“小時代”的抒情基調一般絮絮叨叨,嚴歌苓也并未寫出新意,反而更加狗尾續貂。
作家嚴歌苓的創意寫作,更多的是運用寫作技巧來彌補作家對生活體驗的不足。小說主人公陸焉識之于作家嚴歌苓,更像是割裂的手捏玩偶,嚴歌苓把握不住這個人物的性格流變脈絡,因此,在大是大非的起落上,均顯示出自己的局促與手足無措。比如,重慶時期的陸焉識,在入獄兩年一段上,便倉惶太多,缺少合理的故事支撐。再比如,建國后的陸焉識為何被勞改到青海去,便也缺少同樣的故事支撐。作家本人試圖透過小說人物的大起大落來造成時代感,卻并未深入觸碰那些時代,往往無緣無故地就關起來了。
作家本人可能根本無法駕馭這個年度跨越如此之大的歷史題材。《陸犯焉識》中,嚴歌苓輕車熟路的,反而是家長里短,中青年時期的陸焉識與恩娘、媳婦的家長里短,勞改釋放后的陸焉識跟媳婦及其子女們的家長里短。“家長里短”是女性作家先天的優勢。嚴歌苓要啃歷史這個硬骨頭,勇氣可嘉,但實力嚴重不足。
全書部分章節,因為有真實的勞改犯筆記的依據參考,而顯得比較有力度。但就整體而言,《陸犯焉識》更像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段子,缺少力透紙背的東西,尚且不如很多“傷痕文學”的作品。這是創意寫作的先天殘疾造成的。
雖然如此,我們依舊就應肯定作家嚴歌苓的用心貢獻。她用小說的方式,敘述了建國初年對知識分子的迫害歷史,讓中國人至少延遲忘記自己民族當年的血淚遭遇。作家的使命感,嚴歌苓是有的,若經歷練,沉淀其生命感悟,打磨掉其文字工匠的雕蟲小技,或恐可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