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1
當孩提時的陸焉識挺身而出把即將被送回娘家恩娘馮儀芳留在陸家時,就注定了他與馮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難因緣。
放蕩不羈的才子陸焉識雖然不情愿娶馮婉喻,但終因抵擋不住恩娘的眼淚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傾心于陸焉識的馮婉喻滿心歡喜的嫁入陸家,對新婚后即刻出國的陸焉識毫無怨言,滿懷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陸焉識博士學成歸來。
已掌握多種外語的陸焉識回國后在與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幾年里雖然與她共同孕育了一兒兩女,但在內心深處也并沒有完全接納馮婉喻,恩娘與婉喻的“爭風吃醋”,處處都要占婉喻的上風。(也恰恰因為有了恩娘這個主角夾雜其中,婉喻誤將陸焉識對自己的冷淡理解為時陸焉識的不得已,從而更加堅定了婉喻地陸焉識的深愛。)
這時的馮婉喻是個可憐的女人,讓人同情。之后,連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讓他獲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齒他不斷被加刑,直至死刑。鐘情于她的馮婉喻得知后,為能給他減刑不惜出賣自己,最終使他的刑期改為無期,而這直到馮婉喻死了陸焉識都不明白。
但陸焉識明白馮婉喻是深愛著她的。他是在高墻內、在荒無人煙的大西北,在馮婉喻從不失約的探監中一點點感受,一點點回味,一點點醒悟到的。為了愛,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險越獄,潛逃回家準備向馮婉喻表白;為了愛,他沒有打擾他們的生活,只是默默地來到馮婉喻的身邊,默默地跟隨,默默地注視,然后默默地離開;為了愛,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個讓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這非人的待遇。
這次回去,他開始提心吊膽的熬著每一個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勞改期間因死于自殺或是因逃跑被擊斃而連累馮婉喻,連累孩子們,因此他務必學會與管教們“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對妻兒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與馮婉喻離婚,他忍痛做出了艱難的抉擇。
被特赦陸焉識,幾經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過七旬的馮婉喻已經得了老年癡呆,已經不認識他陸焉識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陸焉識盡心盡力的照顧著馮婉喻,他陪伴馮婉喻一齊等待著馮婉喻心中陸焉識,直到馮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時那刻陸焉識對馮婉喻的愛是實實在在的,是心無旁騖的;馮婉喻陸焉識的愛是始終如一的,是堅毅執著的。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2
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歷史較感興趣,為它的繁榮昌盛華麗篇章所折服的同時,也為它的不堪回首的凄慘欺辱畫面所羞恥。如果說《清明上河圖》能反映出唐宋時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場景的話,那么“八年抗日戰爭”則讓中華大地飽受傷逝之苦。但苦難并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消停,“三年的饑餓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讓多少剛脫離慘境的中國人,再一次陷入絕望。
而歷來的作家對那個年代的描寫也甚多。有余華的《兄弟》,梁曉聲的《年輪》等等,時代的悲劇通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刻畫,被永久地記錄下來。嚴歌苓的《陸犯焉識》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根據自己祖父的親身經歷記錄下來的。
拿到書時,曾對題目也質疑過,后來才知道這是中國歷史數朝數代對犯人的一種通用稱呼句式,帶有壓迫性和威逼意識,公堂上喊完“犯”這句話之后,隨后而來的那句“你認罪嗎”?那么顯而易見,他祖父的真名叫陸焉識。這是嚴歌苓對自身家族史,特別是對其祖父人生遭際和精神世界的探尋。作品反映出的是整個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歷史時期經歷了興衰榮辱,人物的命運在政治這塊龐大而堅硬的底布上鋪展開來,酸甜苦辣、生離死別。她的筆觸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時流連的浮華地美國,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錮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態的炎涼和命運的多詭盡收眼底。作品采用了雙線手法,一條線寫陸焉識的西北大荒漠農場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條線則寫他年輕時留洋求學、回國任教等情況,最后回歸一線釋放出獄與家人團聚的現在進行時。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對人才的摧殘。對戰爭,我們無力感慨,因為那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但對于這種無稽的階級斗爭對知識分子的迫害,才真正要義憤填膺,嚴厲譴責的。陸焉識,會多國語言,專心做學問的才子,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打成“”。在歷次運動中,其迂腐可笑的書生氣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畢生的所學,出口成章的大學教授淹沒在嚴苛的政治下,成了時代的犧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個年代我們所謂曾見到的其他教授、學者也可能因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的大頭銜,從此淪落為階下囚,生命和尊嚴被踐踏的一無是處,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獄中的大有人在。
陸焉識回國當教授,勤于筆耕,發表學術著作的那些片段讓我憶起了如今的知識分子。雖則學歷高的嚇人,但究其人品,又有多少是高尚的呢?學術間的虛偽更是普遍存在:抄襲論文蔚然成風,剽竊科研成果也不足為奇。人心浮躁,追名逐利,還有多少如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潛心做學問。在知識貧乏的年代,高級知識分子命如草芥,整日里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識爆炸時代,知識分子猶如蟻群,卻少了創新能力,沉下心來做學問的心境,這不能不說是個可笑的玩笑。
原本以為那個年代只有貧窮饑餓能值得我同情,以為只有人們的一些可笑想法和愚昧做法讓我憐憫,翻閱完《陸犯焉識》后,才發現還有種更讓人無力的無形的力量在演繹著可悲的歷史——政治斗爭。政治運動改變了每一位人的生活,釋放出獄的陸焉識再也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他的兒子一生沉淪,終成庸俗小市民,才貌俱佳和他同樣具有博士學位的小女兒馮丹鈺在感情上成了剩女,就連自己日夜思念,越獄也為她的結發妻子馮婉瑜,也在他到家之前突然失憶。這該是怎樣的一場悲劇呀,除了承受物質生活的奇缺折磨之外,還要堅強地接受著一次又一次心靈上的恐懼摧殘和打擊。連走出農場,以為改變環境后會有不同命運的鄧指導員的小兒子,最終還是重新回到關押“政治犯”和“者”的農場?梢娡饷娴氖澜绫绒r場更復雜,更“烏煙瘴氣”。我不得不感嘆中國歷史的滿目瘡痍,以及如今和平來得如此之不易和彌足珍貴。
很感謝嚴歌苓給我展示了另一面中國的深沉苦難,更感謝這位留美語言專家教授陸焉識的長期盲寫,將這份監獄紀實報告流傳了下來。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3
前不久,張藝謀導演偕同老搭檔鞏俐以及著名演員陳道明拍攝了電影《歸來》,上映之后引起了不小反響。片中演員表演細膩到位,人物心理刻畫淋漓盡致,看過之后,令人百感交集,為兩位主人公的真摯感情,為現實生活對他們造成的深刻傷害……
該片改編自女作家嚴歌苓的作品《陸犯焉識》,其實也只是選取了作品的結尾部分,并且做了修改。在我家書柜里也放了一本《陸犯焉識》,之前似乎看過一遍,但印象不深,這次看完電影之后再次翻出來,靜心閱讀,慢慢讀出了一些味道。較之電影它涵蓋了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內容。
先說說作者嚴歌苓,她是海外最有影響力的華人作家之一,好萊塢專業編劇。她作品眾多,且獲獎作品也很多,短片小說《少女小漁》,《女房東》獲中國臺灣《中央日報》第三屆,第五屆文學獎,長篇小說《扶!帆@中國臺灣聯合報副刊小說大獎。其作品還有《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一個女人的史詩》,《金陵十三釵》,《一個女兵的悄悄話》等等。嚴歌苓出生于書香世家,祖父留學美國并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后曾在廈門大學教書,是當時著名的翻譯家。之后有長達20xx年的大西北監獄生活!蛾懛秆勺R》跟她的祖父有著密切聯系。
小說就是從茫茫的大西北,遼闊的大草原開始的,時間是上世紀50年代。主人公焉識此時是個中年犯人,被大卡車從上海送到青海的荒漠中服刑,罪名是“”,刑期是無期。源源到來的大卡車,嚴重破壞了原本祥和的草原生態,以至于讓那些草原之主“狼”也待不住了,開始了遷徙。而無數的囚犯則死于高原反應,死于饑餓,死于寒冷,死于開墾荒地的勞累。焉識的番號三年后從2868號到278號,也就是說,他成了嚴寒饑餓勞累最難以殺害的人之一。他得以生存除去要克服嚴酷的自然環境之外,更要應對來自同類的迫害,他裝口吃,少說話,學習察言觀色,這與年輕時候一個留過洋,會說八國外語獲得博士學位的他是怎樣的不同?
時間回到三十年代的舊上海,陸焉識的家,一個有房有車的大戶人家的公子哥;隨后轉到美國華盛頓,變為風流倜儻的留學生。在美國的五年當中,焉識是一個隨和湊趣,說話俏皮,嘩眾取寵的人。他的個性是張揚的,出手是闊綽的,在他的繼母不間斷寄錢給他的日子里,他似乎忘卻了自己從哪里來?將來要回哪里去?他活得肆意而放縱,他不負責任地跟女孩子交往,然后再逃開。他無疑是聰明的,學會了多國語言,并在二十四歲的時候獲得了博士學位。
小說就這樣穿插著,一會兒在西部草原,一群犯人和犯人之一老幾(他是焉識在監獄中的名字),說到老幾這個名字,似乎在監獄,犯人都不配擁有自己的名字,都是代碼,老幾就是陸焉識的代碼!一會兒又回到焉識舊日在上海的生活,和繼母恩娘和妻子馮婉瑜之間的生活瑣事,以及留學歸來后的工作狀況。
在西部監獄中,作者描寫了除焉識之外諸多犯人的生活狀況,以及管教人員對待或者說對付犯人的態度和伎倆,還有犯人之間為掠奪有限的資源而相互傷害……其中寫到那個16歲的小犯人梁葫蘆,被堵住嘴巴,捆在馬韁繩上,被馬拉著在雪地上奔跑,后腦勺被磨得露出顱骨!還有焉識逃跑后回來,河北籍管教干部為了報復他,用死套綁住他的腿,企圖廢了他的一雙腿。在那里所有人都是缺乏尊嚴的,所有人都是茍延殘喘的。人性是黑暗的,人與人之間是戒備的,信任是不存在的。
或許是漫長的監獄生活太乏味了,焉識慢慢回憶他的前半生,回憶他的太太馮婉瑜,他發現之前自己并不了解太太,也并不喜歡她,一直以來只是被動接受那個來自繼母安排的婚姻,但在監獄中,他意識到婉瑜是愛他的,并為他默默做了很多事情,他逐漸發現婉瑜的美好,他渴望回去見見他,趁自己還有氣力。于是有了他精心策劃的逃跑,這段情節張藝謀在《歸來》中有展現。小說中,焉識九死一生,歷時幾個月,輾轉幾千公里,從青;哪谢氐缴虾W约旱募摇5谧罱佑H人的時刻,為了避免給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卻選擇了不見面,只是遠遠地跟在妻子孩子后面,感受些許親人的氣味!何等令人傷感的情節,何等無奈的人生!是誰造成這樣的痛?又是誰給了他們無謂的傷?
逃跑歸來后,焉識做了一個決定,離婚!成全妻子和孩子們,不要再因為有個罪犯父親和丈夫而備受歧視,那時候他以為自己永遠回不去了,會死在這片大草原中。作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心里是絕望的吧,他割斷了自己與世界的聯系!從此了無牽掛了!可是沒想到的是,他還有恢復自由的一天,在被關了二十多年后的70年代末,他回到了上海?墒撬钠拮油耔s因患病再也認不出他!他不能跟離了婚的婉瑜住在一起,只能住在兒子家中,但每天清晨都要去看望婉瑜,陪她聊天,陪她一起等待她記憶中的丈夫回來!日復一日,在無望中等待,也在等待中和婉瑜越來越親近。令人意外的是,當他帶婉瑜回到他爭取回來的曾經住過的小樓,她竟然一下子準確地走對了路!在他們的小樓里,婉瑜安靜多了,他們復了婚,做回了夫妻!
在焉識從大西北回到上海之后,他在美國的大女兒和在比利時的弟弟曾回來探望他,弟弟不無感慨的看著那個自己曾經膜拜的聰明絕頂的哥哥,比自己老了不知多少,難過的不能自已,他說他一直在想:像阿哥這樣的天才,天底下最好的房子就該給他住,最好的汽車就該給他開,最好的吃的就該給他吃,才公平。可是他的哥哥竟然遭了那么多年的難!在弟弟和大女兒的眼中,這是怎樣地不可思議?怎樣傷害了他們最優秀的親人!
婉瑜在自己家中安靜地去世后,焉識開始寫作。在20多年的監獄生活中,焉識曾用盲寫方式記下了諸多內容,聰明的他還有一項常人無法企及的特異功能,就是不用紙筆,在腦子里寫作,并且一篇一篇按順序編號,歸檔,內容不限,調理清晰。在孫女的幫助下,他完成了對這段生活的記錄。
故事的結局是他離開了和小女兒一起生活的房子,離開了上海,留下一封簡單的書信。帶走的只有自己的衣服和婉瑜的骨灰。
《陸犯焉識》講述了焉識跌宕起伏的一生:年輕時候意氣奮發,風流倜儻;中年因為戰爭和親人分離;老年時候在監獄度過漫長的20多年;最后好不容易和親人團聚,妻子卻因失憶認不出他。焉識一生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感慨良多。透過小說,也看到了諸多人性的自私,做人尊嚴的喪失!同時愈發襯托出歷經磨難之后兩夫妻之間平實的溫暖,和相伴的幸福!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4
陸犯焉識》與《歸來》在我這兒有一段小小的糾結:先出現的是《陸犯焉識》,因為當時在讀《巨流河》,我就將這本先放著;然后看到電影《歸來》,發現前者竟是原著,雖則電影有陳道明和鞏俐的演繹很動人,但是卻消磨了我讀《陸犯焉識》的欲望--實在的,電影里沒有一個人能夠勾起我與他或她相處一段時間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個下午,我坐在飄窗上喝著茶,看著窗外齊樓的樹頂變換斑斕的色彩,我從床頭翻出這本書,開始慢慢地看,嚴歌苓的語言是我喜歡的,干凈、溫厚又帶著蒼涼。歷史風云可以在她的筆下凝聚成生活瑣碎的場面,磅礴自然可以轉變成纖細的盆景,內心的波濤可以化為某個電光般的眼神--能寫出這樣文字的她應該是消瘦、沉思,還該有一頭細碎的白發。偶然看到她在《鏘鏘三人行》里做嘉賓,卻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一頭烏黑的卷發,白皙的皮膚,柔美的聲音--我沒想到她原來是那么美麗、溫婉。
故事徐徐展開,被喚作“老幾”的政治犯陸焉識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裝結巴,沉默,警惕……一切為了“活著”。死亡成了家常便飯,活著成為最艱難的事,但還有比活著更艱難卻又不可放棄的事--那就是內心對愛的體驗。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陸焉識開始回望馮婉喻這個他一直忽視和拒絕的女人。她的驚艷的眼波,她的隱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絕著這個“硬塞給他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女人的一切給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營養,成為了讓他活下去的動力所在。
為了去看一眼馮婉喻,告訴她他想對她說的話,“老幾”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來詭計多端,實則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計策。等到他費勁千辛萬苦站在離她不遠的地方,看她買菜擠車跟丹玨、學鋒她們一起吃飯,他覺得也該為她們做點什么了,于是選擇了自首。
又是更漫長的等待,等待中馮婉喻的愛足夠陸焉識慢慢品味了,他像一頭牛,不自覺地吞咽下金黃的溫暖的稻草,然后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芻,將每一根稻草里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過每一個褶皺每一粒蟲斑。
際遇也總是給人缺憾。陸焉識平反歸來,可是馮婉喻卻失憶了--這不是命運的玩笑嗎?可是,這應該是命運最善意的玩笑吧?失憶的老年的馮婉喻只為了一件事活著,那就是等待她的陸焉識。純粹的等待,純粹的愛和一個純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人,但是對待書中結尾的遺憾,我卻深深喜歡,真的,沒有比這樣的缺憾更美麗的結局了。
合上書,再回想一下《歸來》,發現兩者完全是兩碼事,不過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點錯過了這本好書呢。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5
中國已經出版的小說里邊,能專注于描述知識分子勞改犯的小說,不多。而嚴歌苓的這本《陸犯焉識》最大的價值正在于對建國初年勞改犯的抒寫。小說作為民族秘史存在,補充甚至更正的,正是民族正史上的光明磊落。
該部小說,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對知識分子勞改犯青海無人區監獄中的生活的描述。關于上山下鄉、五七干校、關牛棚等的敘述,中國最近三十年來,不絕于耳,但對更嚴酷的牢獄之災,卻很少涉及。嚴歌苓在小說選材上,或恐有意彌補空白。
透過《陸犯焉識》,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當年的勞改監獄是怎一樣的真實生活。饑餓問題、干部對勞改犯的生殺予奪問題、犯人之間的冷淡漠視問題等等。常有左派學者提及,毛澤東時代的干部是清廉無比的,但于《陸犯焉識》中,我們卻也只能看到收取金錢賄賂與性賄賂的領導,基本上看不到一身正氣的黨員干部,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能夠說嚴歌苓寫的,是真的,當然,也能夠出于維護毛澤東時代的光明正確,而說嚴歌苓在胡亂編排!蛾懛秆勺R》中,最有價值的這一部分,正是作家嚴歌苓走訪青海勞改犯監獄的時候,偶然得到的一本知識分子勞改犯的獄中筆記,根據這本筆記而生發出來的小說資料。當事人的筆記,經過嚴歌苓的小說性構建,使得建國初年的知識分子勞改犯的獄中生活,更加真實與殘酷。在當下的出版環境中,這份筆記,尚且只能當做資料收藏,不能問世,但嚴歌苓的小說,卻能夠曲線救國了。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嚴歌苓以女性的身份來關照勞改生活的非人性,在諸多筆觸上,缺少成熟的男性作家的冷漠感。在該部小說最有價值的獄中勞改生活中,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嚴歌苓的點到為止,而不是對丑惡與非人的深度刻畫。當然,我們能夠說,這是作如果用女性作家特有的溫柔來回避這一問題的話,則更加動聽一些。
借此,我們就不能回避《陸犯焉識》中最無價值的部分:中青年時代的陸犯焉識的“浪子”生活。雖然作家嚴歌苓聲稱,這一年齡階段的“陸焉識”是根據自己爺爺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但作家本人的創意寫作的招牌動作因為屢次應用而顯得蒼白暗淡。民國海歸公子哥看不上母親安排的婚姻,母親跟媳婦爭風吃醋云云,這些老生常談的段子,自民國小說開始,便如“小時代”的抒情基調一般絮絮叨叨,嚴歌苓也并未寫出新意,反而更加狗尾續貂。
作家嚴歌苓的創意寫作,更多的是運用寫作技巧來彌補作家對生活體驗的不足。小說主人公陸焉識之于作家嚴歌苓,更像是割裂的手捏玩偶,嚴歌苓把握不住這個人物的性格流變脈絡,因此,在大是大非的起落上,均顯示出自己的局促與手足無措。比如,重慶時期的陸焉識,在入獄兩年一段上,便倉惶太多,缺少合理的故事支撐。再比如,建國后的陸焉識為何被勞改到青海去,便也缺少同樣的故事支撐。作家本人試圖透過小說人物的大起大落來造成時代感,卻并未深入觸碰那些時代,往往無緣無故地就關起來了。
作家本人可能根本無法駕馭這個年度跨越如此之大的歷史題材。《陸犯焉識》中,嚴歌苓輕車熟路的,反而是家長里短,中青年時期的陸焉識與恩娘、媳婦的家長里短,勞改釋放后的陸焉識跟媳婦及其子女們的家長里短。“家長里短”是女性作家先天的優勢。嚴歌苓要啃歷史這個硬骨頭,勇氣可嘉,但實力嚴重不足。
全書部分章節,因為有真實的勞改犯筆記的依據參考,而顯得比較有力度。但就整體而言,《陸犯焉識》更像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段子,缺少力透紙背的東西,尚且不如很多“傷痕文學”的作品。這是創意寫作的先天殘疾造成的。
雖然如此,我們依舊就應肯定作家嚴歌苓的用心貢獻。她用小說的方式,敘述了建國初年對知識分子的迫害歷史,讓中國人至少延遲忘記自己民族當年的血淚遭遇。作家的使命感,嚴歌苓是有的,若經歷練,沉淀其生命感悟,打磨掉其文字工匠的雕蟲小技,或恐可成一家。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6
《歸來》的小說版《陸犯焉識》在一周之內被我抽空看完了,為什么這么慢呢,因為我的眼鏡干澀難耐,看一個小時感覺就要瞎了。
小說的主人公陸焉識的命運,只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寫。那個時代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沁血的小說。
我都替小說里的人物羨慕那些去國外留學而留在那里的親人,大女兒丹瓊,在上海時候家境還算富足,快成年后隨叔父一齊去歐洲比利時,之后又嫁到美國生兒育女。一生富足。而家人在國內所受的艱苦不是她用眼淚就能夠體會的。陸焉識的弟弟也是個幸運的人,盡管從小生活在神童哥哥的陰影下,但他的命跟哥哥比起來真的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老陸當年為什么就不留在美國呢?國內有他的什么啊?一個他并不喜歡的恩娘,一個他當時很厭惡的媳婦。非要說有什么,那可能就是作為長子駐扎在他骨血里的職責感吧。
印象最深的幾個場景,他為了看小女兒丹鈺的一段科教影片,運用了所有的有限資源去賄賂看管,大雪地里來去行走二十公里。出的汗跟泥土一樣的棉襖里混合后就是一個個冰刀,每一步都有冰刀在皮膚上蹭過,等他死里逃生回到牢營后已經被磨得退了一層皮。在牢里,親情于他們就是生死的唯一牽掛,寧可冒死只趕上結尾的5分鐘也認為值得。而親情對于那些在牢外的人,卻是避之不及的瘟神。害怕跟牢里的人產生一絲絲關聯。這也就是為什么坐牢的父親能夠為看女兒短短5分鐘的影片而冒生死危險,而女兒卻對逃獄來看她們一眼的父親用英文喊話,讓他去自首。
那些在大草漠開荒的死里逃生,他沒有跟兒女親人講過,因為他明白他們并不關心。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受的苦比天大。他也沒法跟老年癡呆的婉俞講,即使她是清醒的,他也不會把自己如何挨餓,如何受凍,如何用手指摳干草一樣的大便,這些非人的苦難講給最愛他的人聽。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歲月還是用紙筆記錄了下來,他講這些是寫給孫女,寫給婉俞,其實最多的還是寫給后人,不要遺忘這段歷史,不要再重蹈覆轍。
文中用婉俞的老年癡呆映射了當代中國人的群眾失憶,大部分人不愿意去觸碰傷痛的過去,大家喜歡娛樂至上不喜歡悲情。這當然也是執政者最喜歡看到的一群國民,沒有人去糾結過去他們犯下的錯,因為都是過去的事了,三四十年前的過去跟我們這代人又有多大關系呢。但是不讓犯錯的人正視他所做的錯事,那結果就是一遇到變動就會重拾那根棍棒,隨便給你扣上擾亂治安,擾亂社會和諧的罪名。這些罪名跟文革時期的所謂,臭老九又有多大區別呢?
小說里盡管沒有過多的描述開荒的過程,但是盡管不經意的幾點描述,也能讓我們看到當時盲目的開荒給環境造成了多大的破壞,給青海周邊的藏族人民帶去了多少憤恨。青海湖里的魚,一開始鑿一個冰洞就能夠看見魚噼里啪啦往外跳,可沒有幾年的工夫,就只能用炸藥來炸了。應對一條條被炸上冰面的死魚,藏族人民只能念經幫他們超度。野生動物被人侵占了領地,沒有了草只能被迫遷徙或者成為人的腹中食。藏族人在那里生活了上千年,突然來了一幫人說要統治那里,外人只明白黨給藏族人民帶去了電燈電話和公路,卻從不關注他們從藏族人民賴以生存的環境中掠奪走了什么。如同搶劫入室一樣,搶完東西后還要讓人感謝他不殺之恩。
遲暮之年的陸焉識最后得到特赦,左盼右盼回到了親人身邊。讓讀者心疼的是,此時的他本就應享受天倫之樂以彌補二十多年的牢獄之苦。但是妻子的失憶,兒女的橫攔豎擋和怨恨并沒有給他多大的溫情。但好在妻子還在,還擁有了五六年的陪伴。七十多歲的他成了家里不用花錢的傭人,洗衣做飯,收拾屋子,取送郵件,陪婉俞,寫回憶錄,教小朋友英文。七十多歲了他還能夠精力充沛的做這么多事情。但是老光棍女兒的婚姻卻最終讓他成為了一個徹底剩余的人,女婿想趕他走,兒子又不理解他,妻子已經離他而去?嚯y造就了老爺子硬朗的體格,也造就了那個年代的人硬邦邦的心腸。
即使到了此刻這個年代,過多的苦難仍然能錘煉人的心腸,使得他對別人乃至家人的苦難發不出來同情心,比如大姑比如三嬸。因為她們覺得自己苦“那你別人的苦怎樣跟我比?我連自己都沒辦法憐憫又用什么來同情你?”
老陸晚年的凄涼讓我又想到了宋的父親,同樣的沒有為家庭做任何貢獻,沒有為子女留下任何財產,只會給家人帶來痛苦,區別是老陸是時代造成的,而老宋是媳婦的出軌導致他破罐子破摔造成的。我會同情老陸得不到子女的諒解和孝順,會心里暗暗罵他的兒子心腸太硬,太自私了沒有人情味。但是如果老宋就是老陸,我是他的家人,我會做到幾分?我想充其量我也就做到丹鈺的地步。做不到婉俞那種付出。一旦人的本真被剖析放大后,你會發現你做不到你認為的那么好的自己。他一生的錯和無能不能成為他無權享受晚年的理由,老人都是可憐的,即使是殺人犯到了老人,那張臉也會讓正常的人心生憐憫,不禁聯想到自己有一天,手也會像他一樣干癟,背也會像他一樣駝,臉也會像他一樣難看,氣質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盡量做個心腸軟的人吧。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7
陸焉識自幼家境殷實,十四歲便做主留下了要被退回娘家的繼母恩娘,十六歲念完高中,十八歲念完大學,會幾國語言,且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后又漂洋過海,深造也好,追尋自由也罷,享受的都是上流社會的少爺待遇,當然,陸焉識配得起這樣的待遇。
外界環境的異變能為人帶來多大的影響?人在環境中為求生存又能做出多大的改變?
首先是身份的改變。戰亂中時局動蕩,焉識歸國前的陸家已經逐步顯現出沒落的跡象。報紙上也附和著水深火熱、暗流涌動,諷刺、批判、回擊、斗爭……焉識不理這些,繼續他學術的探討,時而自以為高明的暗嘲終究是被好事之人拿來斷章取義,招來了麻煩。陸家不保,焉識不再是少爺,與凌博士的誤會也辯不清。最終被帶走的時候,甚至連罪名都不是那么確切。百無一用是書生,恩娘口中“最沒用場的人”,確是此時的焉識無誤了。
其次是焉識性情的改變。西北服刑期間,是陸焉識轉變最大的時候,為了生存下來,為了能再見到婉喻,他丟棄了清高,放下了尊嚴,以前最不屑的偽裝狡猾正是他此刻的嘴臉。多年嚴酷的打磨,在他身上留下了肌肉記憶,到被釋放回家后,還會偶然的唯唯怯怯,膽戰心驚。
陸焉識轉變最大的一點要數對馮婉喻的感情變化了。這是他所有思想轉變的根源,是他有在嚴苛條件下求生存意識的根本原因。從抗拒到理解再到深刻的思戀,當他以“無期犯”的身份感悟到這些的時候,似乎一切都來不及了,但又暗暗地為這一切賦予了它的可能性。
望達是陸焉識連名字都不曾提起的“初戀”,是他掙脫恩娘和婉喻的束縛,不遠萬里追求自由解放、拋下作為兒子丈夫的所有職責后,第一段偶然邂逅。但他無論再怎樣逃避馮婉喻,也始終不會與望達結婚,更沒有在一開始就告訴望達,他有婦之夫的身份。望達在與離開間或,陸焉識的“紅粉后備役”從來沒有停止過動作;蛟S在陸焉識看來,這一年的戀愛時光但是是彌補自己被包辦婚姻而缺失的生活經歷,或是一場沒有任何職責人的游戲。
相比望達,韓念痕是在戰亂中與陸焉識共同經營過兩年生活的人。這個重慶女子雖沒有高貴的出身,她的聰慧、美艷足以使他著魔。念痕是很愛陸焉識的,那些試探的謊言但是是她自卑的武器。焉識不承認她的孩子的時候,她也無任何辯解,任他把她看作不忠的女人,默默忍痛把孩子打掉。可她還是那么愛他。不顧外界的閑言碎語,搬去照顧焉識起居,做了名分上的“外室”,與他共同生活,對一個柔弱的女子來說,做這樣的決定需要付出多大的決心。焉識入獄,她為焉識寄了兩年的家書,最后在這過程之中死心放下,她明白了無論外界變成什么樣貌,他對家庭的職責永遠不會改變,他是無法與家人分開的。焉識出獄后,念痕瀟灑地離開,留給焉識的是她最完美的年華與他共同生活的回憶。陸焉識是否愛這個女子呢?我想他是愛的,只是怕承認,借口他愛的是自由而不是念痕,怕真離不開她。男人的愛不像女人,能夠這么輕描淡寫、不著痕跡。可焉識本質還是個有職責感的人,他的職責只屬于他的家庭,屬于他名正言順的妻子,雖然他還不是那么喜歡他。
馮婉喻則是一個很典型的傳統中國女子形象,一向為愛默默堅守著她作為妻子、兒媳、母親的職責,替她丈夫承受著整個家庭的重擔,對焉識言聽計從,甚至為他犧牲自身清白,從無半分怨言。同樣一件事在她與焉識眼中有著天差地別的境況,焉識那些過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厭惡與嫌棄,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無聲的愛。婉喻是可憐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歲里,并沒有得到多少來自焉識的愛,這對一個以情感作為精神支撐而竭全力守護家庭的人來說有多么可悲。同時,婉喻又是幸運的,一次要了無數人性命的長囚,最后使得焉識迷途知返,浪子回頭,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婉喻失憶后,焉識衷情陪伴,雖然她再未憶起他是誰。陸焉識與馮婉喻就像千百年來的夫妻相處模式,經歷滄海桑田之后,感情轉變成親情而永恒,每個人都為他的身份主角而堅守著自己的職責,陸焉識雖是洋派留學生,卻也未能免俗。他抵抗過,逃避過這樁非自主選取婚姻,可能是恩娘的為難讓他可憐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終如一讓他內心涌起一絲被掩蓋的感動,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讓他后悔當初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論是怎樣,他還是愛她的,不然一個人怎樣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生存下去的信念?
人已歸,心何安
書中描述了兩處陸焉識被帶走后回到上海。第一次是他周詳計劃后冒著生病危險進行逃亡,看到婉喻祖孫三人寧靜的生活后不忍連累他們而回去自首。逃亡這個舉動已經為她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兒女對焉識的怨懟又一次加深。直到之后焉識被釋放回家,他的兒女也不愿父母重新在一齊,唯恐后面再有什么政治運動受其牽連。他們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表現實則反映出惶恐不安、十分畏懼的心理狀態,既可憐又可悲。與父親“劃清界線”似乎是他們為了尋求自保而建立起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們沒有生長在那樣一個年代,所以很難體會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陸焉識服刑期間,他的家人們是“敵屬”,他在坐“有形的牢”與世隔絕,他們卻在坐“無形的監”,時時被人盯在眼里,不可有絲毫行差踏錯。常年經受著這樣的壓抑茍延殘喘,日子不是那么好過的。焉識歸來,婉喻已不認得他,他與兒女之間也有隔閡,婉喻離開后,此處再無他容身之地,他也毫無留戀,終隨心而行,尋找許他容身的一片廣陌。
很早就聽說過作家嚴歌苓,之前一向沒有讀過她的書,這次是前一段時間看了張藝謀的《歸來》,一時好奇心起,看看《陸犯焉識》。看完之后最直觀的感受是驚奇,與其說她是個厲害的作家,更不如說她是個實力超群的編劇。整本書看不到任何空虛的浮飾,語言從頭到尾樸實平易、生活化,即使如此也不會給人枯燥及疲倦感。每句話都銜接緊密,畫面感十足,看的時候能腦補出許多具體的場面,而非虛幻的聯想,真實與細節是她功力深厚的一個體現。還有一點是當代許多自稱作家的人(青年尤甚)很難企及的,她的作品時間與空間的推移是同步的,很多人容易忽略其中一個而過分強調一些看似重要,實則可有可無的細節,往往使故事的連續性減弱,出現停滯。另外,她對整個故事的總體把握、布局及深度的安排都拿捏得很準確,是個有實力的劇作家,值得學習的地方挺多的。
與同是上海女作家的張愛玲相比,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張愛玲孤傲、華貴,作品中帶著一種大氣,本意埋得更深,需要讀者用心體會思考,恍然大悟后有另一種收獲。而嚴歌苓是將所有都寫在了讀者眼下,給你營造出什么樣的感覺,你感受到的就不會相差太大。各有各的高明之處,雖然我更喜歡張愛玲的風格,但卻是從這本書得到不少的收獲。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8
讀這本書的契機源于看了張藝謀的電影《歸來》,看《歸來》的契機在于對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特有的感觸以及對陳道明、鞏俐以及張藝謀的欣賞。首先,談談電影中打動我的場景。電影結尾時,陸焉識舉著寫有陸焉識的牌子與馮婉瑜一齊在火車站接陸焉識。電影沒有給明確的結局,也許馮婉瑜永遠都認不出她的陸焉識,但是那都不重要了,因為陸焉識從身體到精神上都已向她歸來,陸焉識陪她一齊等待的過程本身已足以動人。除此之外,說實話,電影并沒給我過多的觸動,但是給了我看這本書的欲望,因為我感覺到電影里面似乎還有很多話想要說但是沒說出來的話。
“在看見小女兒丹鈺之前,他也許就不費勁逃命了,而此刻他看見了丹鈺。銀幕上會說會動的丹鈺讓他覺得日子是值得熬得,命是值得保的,假如這時斃他,他會不要廉恥地跪地求饒。他看著狼的一家子。人家狼都有一家呢。”所以說,人的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直接威脅著生死存亡的那些事,你完全能夠是另外一番模樣;蛟S,按王陽明的觀點來講,人心本身就有這一面,但修心的功夫不夠,遭到蒙蔽了。人活著是需要是一種信念的,在順境中或許沒那么明顯,但在逆境之下,信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信念不需要證明給誰看,只是為自己活著賦予更多生命的張力。人能夠很渺小,也能夠很偉大,渺小與偉大完全在于一念之間的抉擇,而這一念之間的抉擇則來自于平日的修心的功夫。
“犯人里也有一幫一伙的,但老幾不入任何伙。在美國,在上海都不入伙,寧可吃不入伙的虧,兜著不入伙的后果,此刻會入這些烏合之眾的伙嗎?因此老幾在一份親密的湊上來時,總是客套的推辭。不識抬舉就不識抬舉吧,老幾還剩下什么?就心里最后那點自由了。”
“一般此類沒用場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誤以為本事能夠讓他們凌駕于人,讓人們有求于他們的本事,在榨取他們本事的同時,至少能夠容他們清高,容他們獨立自由地過完一生。但是他們從來不懂,他們的本事孤立起來很少派的上用場,本事被榨干也沒人會饒過他們,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瑣,已經參與了勾結和紛爭,失去了他們最看重的獨立自由。”“就連最純粹的學術文章刊登之后也會引起這一派那一派的爭執,他總是不明白自己怎樣就陷入了圈套,糊里糊涂已經在一場場文字罵架中陷得很深。”這三段文字,或許能夠會接到做人與做事的關系上;蛟S不就應將兩者隔離,純粹的做人與做事時沒有好處的,因為人們不會為了做人而做人,不會為了做事而做事,都是心有所指,有所期盼的。一切的做人做事是為了心里的那個念頭說服務的。一個良性循環是這樣的,透過把事做好,進而更好的做人,透過更好的做人進而把事做的更好,而這兩者最終讓自己擁有了實現夢想的潛力,從而自然而然也就獲取了極大地自由。至于入不入伙,或許不就應在本上上面糾纏,而在于是否有助于實現內心的夢想,夢想不是欲望,這樣也就不會說因為入了伙,而覺得失去了自己的清高。
“他要告訴她,老浪子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回來的。他是被你婉喻多年前的眼神勾引回來的。他太愚鈍,那些眼神的騷情他用了這么多年才領略。他再不回來就晚了,太老了。”電影《歸來》故事的發生就應是有這句話開始的吧。這是一種殘酷式的浪漫,這是一個男主人公花了多少年牢獄之災才懂得的浪漫。繁華落盡,那個靜靜的女子讓他怦然心動。是時間,是分離成全了陸焉識與馮婉瑜的浪漫。從他們的經歷來看,如果持續一顆對感情的向往,終有一天你會遇到你的真愛,早晚而已。同時,更告訴我們,珍惜身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相親相愛,這種珍貴不要等到失去之后,再去懷念,不要這種殘酷式的浪漫。
“恩娘的暴怒她或許能夠頂得住,而他的天塌下來是她頂不住的。”對于傳統女性來說,表達愛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深深的依靠于對方,這種依靠不是好吃懶做,不為自己思考,而是徹底的將自己的身心全部的投入到自己的男人身上去。而按我的主觀臆測來看,男人對于女人的愛的感知很重要一個指標就是,女人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自己,因此付出愛的方式,是用自己的行為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值得依靠的人。這與當今鼓勵男女平等的獨立是不沖突的,因為,你能夠很獨立,也能夠很依靠,這兩面是能夠共存的。若是能很好地把握,便是一種絕妙的境界。
“戰爭會結束一切的卑瑣和無聊。戰爭是幾個大人物玩的把戲,暫時會替代角角落落的小把戲。”這句話,有兩層解讀。一是,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人們是能夠拋開私人的恩恩怨怨,或者說是無暇顧及私人的恩恩怨怨,因此便有了能夠被動員構成最廣大的統一戰線的可能。但這個最廣大的統一戰線不要奢求長久的維持下去,因為時點一變,大家有暇顧及的恩恩怨怨的時候,便足以摧毀著一切。國共統一戰線的分分合合充分說明了這一道理。二是,大把戲與小把戲并非完全決裂的。小把戲身上有大把戲的影子,大把戲同時又決定著小把戲的最終勝負。將自己至于這個時代大背景之下是務必的素質,因為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相互成全的,就如張藝謀需要鞏俐的成全,鞏俐也需要張藝謀的成全。
“梁葫蘆給他弟弟和妹妹留下的是三套棉衣棉褲,已經破舊,是他在監獄兩禮拜一次的交易市場上換來的。準備這些東西用了他半年時間,此刻最后都準備齊了。”這讓我想起王陽明所講的: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梁葫蘆實現了對自我的救贖。
“當囚犯這么多年,他能夠對著指控的人目光篤定,不會像多年前在重慶那樣,人家一拍桌子說“沒講實話”他就靈魂潰散。”不知為何,看到那里我腦海里出現了一副場景,讓我覺得發笑的場景。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比喻,若你的心如大海,往里面扔一個石子,可能只是點點微波;若你的心如一個小池子,往里扔一顆石子,有可能就是巨浪滔天。經歷和時間是對人最好的磨練。心因飽經磨難而變得更加溫潤,或許將的就是這個理。
“但是戰爭把人都打壞了。人心越來越壞,越來越不如禽獸,衙門里沒有不貪污腐敗的人,無恥成了一種正常品行。”我們這一代人,迄今沒經歷過戰爭,誰也不期望經歷。從這句話里,戰爭不僅僅僅是對人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心的一種摧殘。如果能夠,睡會期望自己這樣無恥的過著,戰爭使然,活命使然。
“老幾在入獄的頭幾年就明白什么都可能給犯人拿去保命或立功,所以他用自己的沉默和結巴筑起一圈隱形的城堡,誰也別想讓他打開城堡的大門。”沉默是金,在這種場合之下,不是絕妙的生存法則嗎?像這種命題,或許在辯論賽上是經典的命題,但在我看來沒有絲毫好處。離開一個大背景去評價一段話,是毫無好處的。
“對犯人來說,未知就是恐怖。”尤其是當法治不健全的時候,犯人的生死真的是要看情緒的。由此,聯系今年的勞教制度改革,這是時代的進步。不剝奪對犯人人的屬性,這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自殺是一種對抗性行為,是示威,是敵意的最后表白。”這句話描述的簡直太傳神了。有人說,我們無法決定什么時候生,但是能夠決定什么時候死。但在那個時代,死也由不得你。所以,死也是有代價的,如果你的死對于親人,相關人有好處,為何要去死呢?
“他對自己等伸縮性十分自信,覺得如果要在黑號子里長住,就不該無所事事,而就應之后寫作他的散文和隨筆。”這是陸焉識解決自己精神生活的方式。我始終相信人是要一種精神追求在的,不為別的,只為求得內心的一種寧靜與富足。陸焉識學會了盲寫,不知是真是假,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不等朋友反應他已經潰退出門。賄賂別人也要英勇,膽敢去無恥才行。”這個描述相當的傳神。我相信,每一個行賄之人,并非天生就愿意這樣做,如果能夠,誰又愿意這樣拋卻尊嚴的去求人呢?行賄之事的發生,有涉世當事人不可推卸的職責,同時,我們是否該反思是不是制度哪里出了問題,使人們不愿去談談堂堂正正的解決問題,而求助于這條陰暗的小道呢?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9
《陸犯焉識》,是隨著《金陵十三釵》一起買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這一本書。
其實買書回來時,兩本書都先讓同事看了?础妒O》的大叔不斷地感慨電影不如原著好;而看《陸》的大姐沒有評論過太多,只是因為我與某領導在公開場合強硬對白時,說“你也學學人家陸焉識,為了保護自己裝結巴都能裝二十年,你倒好,壓了兩天火了,最后還是爆了。”她順便嘆息了一下陸焉識和馮婉喻最后的可惋結局。
也就是這個馮婉喻,成了我讀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運的人,無論陸焉識是否愛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順的,平安的。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與生俱來的那種平靜,靜的讓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歡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卻不失力量--陸焉識由死刑變成無期,是她毅然出賣了自己換回來的結果。
當然,這是陸焉識一輩子都不知道的現實。
跟著作者一點一點進入那個時代,畫面在服刑農場與舊上海之間緩緩切換,我一直就假想著這是嚴歌苓本人家庭發生的事情。那個時代該有多少的荒謬呀,誰都有可能瞬間失去一切,沒有預兆沒有來頭,無緣無故成為歷史的犧牲品,且沒有誰能夠保護你,比荒謬更多的是無奈。
而留洋的博士陸焉識的腦筋一直沒有轉過來,下場可想而知。對于他這樣“不識時務”的人,進監獄判無期好像真的是遲早的事情,能夠活下來才是奇跡。20xx年的囚徒生涯,讓一個留洋的知識分子變成了善于察言觀色,在夾縫中生存的“獄油子”。監獄是能改變人的,文人風骨,自尊,在監獄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務。老幾裝結巴,賄賂鄧指,不救梁葫蘆,都是為了生存。此時的陸焉識和玩世不恭的陸博士天壤之別,判若兩人。他在農場又滿懷了厚重的希望,看電影上的女兒,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謀劃著并付出著,一路是常人無法面對也走不過的艱辛。這一段一段的時間過去了,正當自己覺得要被執行時,他被釋放了。
他學術上沒有建樹又做了時代的犧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愛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當他日益感覺到他對阿妮頭的這種厚重的愛情時,絕望和無處逃生卻無時無刻不在包圍著他。也是這份厚重,伴隨著他陪伴了失去記憶的馮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終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沒有愛的悲劇。陸焉識起初那樣的風流倜儻,從國外到國內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幾花幾草能夠像阿妮頭一樣平靜,一樣自我安頓,一樣不患得失,一樣無怨無悔?如果沒有那場大災難,陸焉識是否一輩子都無法觸及心底深處對于阿妮頭的愛,無法感受無法回報?人呀,總是在失去之后總是在失意之時,才能領略那份純樸和厚重,這是生命的戲耍。
作者讓我們我們目睹了那個農場的黑暗和不堪,卻又讓我們在最后鄧指的三兒子放棄外面的世界回到農場時,恍然。在那個時代的農場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龍混雜,有更多的無法面對?陸犯焉識也回去了,帶著婉喻的骨灰。
也許,對于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種幸運。
《陸犯焉識》讀后感范文 篇10
正文(必曾經看過很多反思文革的小說,殘酷如血的《血色黃昏》,嬉笑怒罵的《哎,我的滄桑五十年》,在這方面有賈先生的《古爐》,劉心武的《鐘鼓樓》等。但是《陸犯焉》依然寫出了自己的味道。
張藝謀根這部小說改編的《歸來》肯定對于文革要趨之若鶩。雖然很想看到一部狠狠揭露文革的電影,有時只有直面歷史才是大無畏。現在出版業慢慢在文革方面放開了手腳,影視業卻依舊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相信不是特別研究這段歷史的年輕人,對于文革可能只是覺得它不對,害死了一些人。但是這是不對的
初三的時候第一次接觸文革這段歷史,那些文章里,那些血與淚里才是血淋淋的歷史。噴氣式,陰陽頭,跪磚頭,戴高帽,文攻武斗大批斗。千夫所指的罵你,根據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小人得志,老師,教授,政府官員。越是有頭臉的人物越是跌落在塵土里,永世難以翻身。一個人掌握一個村子的命運,一句話毀滅一個家庭。小說里陸焉6為了看一場有她女兒鏡頭的電影,花了怎樣的代價。用手表,用積攢多年的錢財,用生命只看到了五分鐘的畫面,聽到了一句話。但是他無怨無悔。
陸焉識在無期的勞動改造中慢慢發現了妻子的好,想念那個溫柔體貼的妻子。在看了女兒的電影以后,他再也壓抑不住對親人的思念。開始了第一次的逃亡,拼盡全力看了家人一眼,然后自首再次接受改造。因為一個政治逃犯只能給一個家庭帶來滅亡。兒子的婚姻,妻子的工作,女兒的不理解。陸焉識都默默承受。在腦海里整理自己的散文,自己寫給妻子的家書是他唯一的樂趣。
當四人幫倒臺,陸焉識能夠回到家里。又是一段磨難的開始。文革以后家人該怎樣相處,文革完成的傷疤該怎么辦。家破人亡以后誰來補償。我覺得政府在這方面一直做的不好。偏偏中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知足。知足者常樂。能活著或許就是他們最大的滿足了。
我愿有一天這個國家可以直視這段歷史,能拍出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或許更多,讓人們了解這段歷史。唯有了解才能心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