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讀后感(精選4篇)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1
曹劌論戰記錄的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戰役,曹劌用自己的智慧幫助魯莊公戰勝了強大的齊軍。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劌準確抓住了時機,給魯國帶來了勝利。從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我們應該像曹劌那樣能夠抓住時機,出奇制勝。
抓住時機,對于職場上或即將進入職場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曹劌就是通過擊鼓和車轍觀察齊軍的狀態,從而抓住了戰勝齊軍的時機。但在實際生活中,而時機并非像《曹劌論戰》中那樣是能夠看到,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時刻都要運用我們的五官去發現可以向他人展現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一旦發現,我們就要時刻抓住。同時我還要說的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曹劌之所以能夠抓住機會,就是因為他熟悉各種兵法,能夠熟練應用各種兵法。所以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在機會到來之前,我們還要做好準備。這些準備其實就是我們的專業知識、社會經驗、人際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這些方面達到一定程度,在機會到來之時,我們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為保煙一名新進的員工,我認為抓住每一個向廠領導和各位同仁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能力的機會,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須積極向老員工學習工作技能,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煙的廠規廠紀和基本的運作流程,盡快盡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與此同時我還要努力踏實地、認真地做好每件事情。雖然現在我暫時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車間機組的有幾臺,具體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車間各個領域,我們大概了解到這些領域的工作情況。還有我們還進行了相關培訓,增長了我們的見識。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學到了什么是細節。由于三車間的衛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凈,我們每天的工作都要細致到一個膠點,一個細節的錯過,就會導致我們一天的工作滿盤皆輸。注重細節,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體會。
雖然我并不確定自己今后會在哪個職位上工作,但是無論在哪我都要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夠在工作過程中抓住屬于自己的機會,從而得到能力和事業上的提升。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2
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諸侯國個個虎視眈眈,曹劌是長勺之戰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薦精神,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把握戰機的卓越才能,確實令人敬佩。但是,人們卻忽略了關鍵人物——魯莊公。
曹劌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當他自我推薦時,魯莊公拒絕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這個山野村夫。那么曹劌還會在歷史的舞臺上絢爛耀眼嗎?
曹劌這個人,我們不得不說他膽子大到極點了,面對一代君王,依然措辭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評,“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銳意見,這些都可以取他項上人頭。如果不是魯莊公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曹劌早就長眠于地下了!
曹劌善于運用戰術,控制軍心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魯莊公也善于總結經驗。不懂裝懂是不少君王的壞毛病,他們才不想讓別人認為他們笨,面對勝利只會享受和慶祝。然而魯莊公在“既克”之后能“問其故”,向內行請教,學習戰爭的規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們說明了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虛心。
在人才層出不窮的今天,魯莊公的所作所為不是使人倍覺敬佩嗎?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3
今天,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其中“曹劌論戰”最讓我喜歡,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當時,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82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莊公繼位。由于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寄身。魯莊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莊公九年,齊國大夫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莊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桓公因為魯國欲納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題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劌是政治上遠見卓識,敢于進諫,善于進諫,以民為本來決策戰爭,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國熱情;在軍事上,指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面對不利局面,冷靜與睿智,善于把握戰機,詳查敵情,計謀出眾,做事謹慎,對戰場形勢的判斷洞若觀火,是一個極為不凡的指揮家形象。
讀完這個故事,了解完曹劌的才華,我想:曹劌真是太厲害了,用少量的兵馬就打敗了齊國十萬大軍,看來做事不僅僅需要力量,更多的是還需要智慧,不然還會失敗的,我以后一定要像曹劌那樣,做一個懂得一鼓作氣的人!
曹劌論戰讀后感 篇4
30多年前,我在初中課本上學習過《曹劌論戰》,留存的印象也僅限于曹劌的“深謀遠慮”。如今,在新高考的背誦復習過程中,再次重溫了《曹劌論戰》,我對曹劌的軍事理論沒有什么興趣,但對他面對外族來犯的態度有了更深的感受。
長勺之戰前,魯莊公準備迎戰齊國,曹劌主動要求晉見莊公,鄉人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來阻止他,他卻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數次引用過曹劌鄉人的“名言”,心安理得地靜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一點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有時即使對某些事“評頭論足”一番,然后總不忘自我安慰地感嘆一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今天,我卻有些猶豫了。
曹劌雖為皇室后代——周文王兒子曹叔振鐸的后人,但在魯莊公因多次在齊魯之戰中取得勝利的齊國再次大軍壓境時不知所措時,一直隱居梁甫山的曹劌不顧鄉人阻止主動求見魯莊公,主動提出為抵抗齊軍出謀劃策。他的理由很簡單,“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這看似簡單的語言,卻值得我們深思!
那并非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國家是統治階級的私有財產,按說那時的臣民比今天更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是,就是這個一直隱居的曹劌,竟然會如此勇于擔當,如此富有國家責任感,如此有主人翁情懷!
而如今,二千七百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曹劌的這種社會責任意識我們繼承了嗎?關乎國家的大事,離我們確實有點遠,和平年代,也確實少有機會去表現我們或強或弱的愛國情懷。但是,社會的事呢,單位的事呢,身邊的事呢?我們仿佛越來越習慣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即使那事于集體、于社會、甚至于地球很切迫,只要不關乎自己眼前的切身利益,我們就會保持沉默,甚至會屏蔽掉,心想,除自己之外,還有那么多人呢,我又何必那么認真呢?遠的不說,就說這環境保護吧,如果大家都能自覺踐行低碳生活理念,天亮之后關掉工作了一夜的路燈,陽光燦爛的時候關掉教室明亮的日光燈,因水龍頭關不緊而嘩嘩流水時打個電話告知相關責任人……如果大家都有這種責任感,集體的日常開支不會因此而減少嗎?地球的空氣質量不會有效提升嗎?能源危機不會得到有效緩解嗎?
我們如果都有曹劌那樣的責任意識,都有曹劌那種勇于擔當的精神,我們的管理就會更加到位,學生成長的環境就會更加健康,教育管理的輻射作用也會呈幾何層級增強。
曹劌已經遠逝,但他的精神不能淹沒于歷史長河。愿大家都能重讀這篇幾十年前學過的經典課文,從中感悟出曹劌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愛國情懷,并落實于自己的社會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