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春的讀后感(通用3篇)
關于青春的讀后感 篇1
我只是站在這個舞臺上被燈光照著的小人物。——韓寒
真正開始深入的認識韓寒還是高一的時候,記得那時每逢周末自己便跑去圖書館借韓寒的書看。印象很深的是那時看得是《三重門》,看著林雨翔的才華與獨傲,看著susan的美麗與知體,心中總幻想著有一天我也在小河邊遇見這樣一個女孩。
那時還小,并沒有太多對于中國式教育體制的思考,只覺得雨翔受夠了老師們的欺負,總覺得他是該反抗了,可是并沒有。后來想想,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林雨翔改變不了什么。可是卻是當時應試教育闖下的果,一個偏才就這樣被埋沒。像極了韓寒。
但韓寒并沒有被埋沒。他敢說敢做,用身體力行證明著小人物也可以在舞臺上熠熠生輝。
看著一路走來的韓寒,發現他正在一路長大。從一初的所謂的冷眼看世界,到現在責任的社會青年,不難看出,韓寒真的長大了。
《青春》,或正是他長大的一個代表吧。書中記錄了韓寒一年多在博客上寫的雜文,那是一直走路的辛苦和對現實丑惡面淋漓盡致的批判。書中寫了許多對于當時時事的感想與看法。首篇“青春”便是當年鬧的沸沸揚揚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誰說韓寒冷眼,這是一種對于社會莫大的關心與責任。有時候,這個世界就這樣:你想說,有人不讓你說,你說多了,有人卻說你是假的。
“這些年輕人是無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應該在心中的熱血,它卻涂在了地上。”
從開始單純的關注學校、教育,到現在的社會,韓寒一路走著,一直在路上。青春,多么美好可愛的人生階段,只憑聽也能讓人平添幾分遐想,可是,有些人卻把它浪費在了成長的路上。韓寒以青春命名或許也是紀念自己已逝的青春時代吧。畢竟當年的韓少慢慢的變為了韓老,而今也是而立之年,是個做了父親的人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一個人輕狂的青春或許也該有個結束了,讓自己成長的腳步歇一歇,有些累了。
“所以我們在文學作品和歌詞里經常看見一句話,那就是讓心去流浪,當然身體還在城市里交房貸。”
現實與理想總是隔著許多讓人躊躇的東西,青春的我們經常做著現實不了卻又不舍得放棄的夢。夢里的自己是孤傲寂寞的,至少心靈上總不愿讓別人參與。那是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夢,夢很美就像青春。漸漸的現實越來越的逼近,把自己的夢映襯的那么廉價,甚至一文不值,那時的我們是否還會如當初般執拗的追尋自己的夢呢?有時候,現實的殘酷不是讓你一無所有,而是讓你直接死在了想擁有的路上。
“這里你沒有末路,你從不孤獨。”其實青春也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孤獨,就算我們不可一世的不愿靠近這個世界,但我們還是有很多同路人,他們陪我們哭,陪我們笑,陪我們寫著自己內心的文字,陪我們叛逆的做著膚淺的掙扎,陪我們自以為的反抗著這個世界---,這就是青春,有著很多很多的同路人走在一同長大的路上。
韓寒走了過來,他以自己的實際探著未知的路,他說,“我從來就不覺得理想是救贖青春的一種方式。”他執著的叛逆著,做老師眼中不可一世的孩子,任憑唾沫亂飛也從未曾改變韓寒心中堅定的決心,這樣的韓寒才是真正的韓寒,才是我們眼中熟悉韓寒。
如今,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利益與金錢覆蓋的現實里,有多少人的華年就是浪費在這兩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廢物上的,又有多少人慨嘆著自己曾經的夢早已漸漸遠去。現在的我們正活在青春這個人生最美的過程上,誰也不想就這樣把自己埋沒,只是我們并沒有尋一個合適而又合時的作為將自己的年華填滿,到底怎樣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至少我還尚未有答案。
青春,美好多彩的年紀。而這個年紀里卻有著老少皆沒有的落寞與無奈。“人生就是在不同的時候豎起不同的手指而已。”韓寒如是說。
關于青春的讀后感 篇2
第一本讀完韓寒的作品,就是這本雜文集《青春》。這部雜文集字數不多,幾天就看完了,還是抽出空閑時間看的。
但是,這本《青春》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好書印象。我看過一些勵志書、武俠書,第一次想讀韓寒的書是聽同事提起的,他是韓寒迷,他很喜歡幫韓寒說話,并向我推薦他的書,并說,如果我想看,可以把他家里的書,韓寒所著的《毒》借給我看。
然而我并未向他借。我手機里下載了一本《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看了一個開頭就不看了。
后來,我看了韓寒的青春,覺得還挺不錯的,就把它看完了。
它是一本挺奇特的書,為我的人生展向新的視角。一個80后的青年偶像作家,雖然沒有余秋雨柏楊魯迅古龍金庸那樣的深刻思維,積淀的也不夠,不過居然有這等才氣,這等見解,不愧是大作家韓寒,中國的靈魂作家!
他利用他的年少,他狂妄,他敢于用熱血編織對社會虛偽陰暗的揭穿的文字,他了不起,他為了中國,為了使中國更進一步,他提起了他的筆,他的文章令我們反思社會,他的文章讓我們輕輕一笑。
沒錯,我們中國人活了下來,很不容易。
沒錯,物價在漲,工資卻未提高。
我們青年人所有理想是有一套房子,好在這個城市里有一個立足之地。
一套房子幾乎抹滅了我們的夢想。
父母從小時候開始,就教育我們,要我們讀好書。可以讀好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高學歷,好找工作,為了高薪,為了房子,為了討老婆。至于我們讀其他的書,如課外書,那么會遭來他們極力的反對,他們感興趣的,只是課本罷了,那是賺錢工具,那是發財之路,“書中自有黃金屋”被曲解。
當我們走上這個社會的時候,一切又都變了。社會很顯然變得不那么好混,盡管我們早已知道了社會是陰暗的。可是這等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添新詞強說愁”,社會陰暗只是我們的寫小說質量需要。
于是我們又舍棄自我(其實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就已舍棄了),為了融入單位的團體中,我們被迫擺出笑容,被迫擺出他們想要看的姿態。這時候,一群人為了保持住原來的自我,他們在心底高喊著“我要保持原來的我,我要活出原來的自己。”
我們已經麻木。
身體已不是我們的了,而是這個社會腐敗的尸體。
我們的身體只是感覺麻木,沒有屬于自己的感官、感知。
夢想,只是幼時寫作的題材(有些人壓根就是拿其開玩笑。)
奮斗奮斗,只是為了生存的一套房子,房子到了,老婆來了,于是又要鉆石,買了鉆石,生了子女,又開始為子女著急,生活如此多嬌啊!
沒錯,澳大利亞的zf(這個字母你懂的)像是廁所一樣,他們的開一個賽車會,老百姓害怕撞死小動物什么的,禁止開了。
在中國,別說撞死小動物了,撞死個人都沒有關系。
學生作文,我認為不應該廢除,應該多把打分理由寫上去。
現代詩的事情,我認為不會是散文拆開來的事情,沒有那么簡單,雖然再別康橋我也覺得惡心斃了,但是我看過一些雜志的詩,細細讀來,還是不錯的,沒有錯,就是回車的技術,回車的技術雖然看似很簡單的樣子,但是什么時候回車,能體現主旨更好一些等等相關技術是很有講究的,雖然我認為詩人不太牛b,小說家散文家那可比詩人強幾倍了。
至于中國人的“面子”,我很奇怪,為什么中國人這么看重面子,死要面子,都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一錯再錯。
有一次,因為爸爸做的是非法生意,我擔憂他會不會被抓住,他居然說要不是他是我老爸,早就幾個巴掌劈過來,然后說出了一大堆為了逃避辛酸往事,我被他數落的莫名其妙,人,就這么傷不起?我就只說了一句“會不會被他們抓住”,他就套出這么多話來,我想解釋都有口莫辯了。
韓寒老師的文章在向讀者傳遞真實之后,能夠在向生命傳遞真實的社會現象之后,更把傳遞熱情和希望作為自身的責任和道德底線。
關于青春的讀后感 篇3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是這個略顯憂傷的名字,對于二十幾歲的我來說,對“青春”這個詞的理解或多或少有點迷茫特別是在這個個性張揚的年代里,每個人對于“青春”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也就特別的好奇,作者將如何詮釋青春。
在這個做什么都追求效率的年代,好久都沒有看小說了。不是說沒有時間,而是怕耗費精力。越有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就越是愿意看著它從身邊慢慢流逝,邊體味其中的憂傷。越是充滿精力的時候,就越是找不到精力釋放的痕跡。總之,讀完這部小說,很不容易。
我是個急性子的人,看小說都習慣先看開頭和結尾,吸引我了就看中間那部分。這本書沒有序也沒有記,十分的干凈。開始的簡單,結束的淡然。最后一頁上類似于后記卻不是后記的,寥寥幾行字。讀完這本書我漸漸體會到最后收尾的那段話“寫著寫著,吸引我的不再是那一段構筑多年,相望而不能相守的愛情。是人性。是本來不應該有謊言的生活本身。”
這個講述青春的故事,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渲染的愛情,甚至看完之后我找不到一點感動。反而是隱隱的膽怯,從開始吸引我的就是看似理所當然卻意料之外的情節,不能說沒有鋪墊,篇幅也不算拖沓,故事只是安靜的進行,然后恍惚間已經峰回路轉了,就這樣牽引著我走向結束。這是我的感覺。
女主人公剛好是經歷從上大學期間到畢業之后幾年的時期,一個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女孩,最后塵埃落定也不能說不幸,只是誰又能向生活要求什么,故事里所有的人都造就了回憶,在有關青春的這幾年中,他們的性格,背景,遭遇,選擇和情感這些因素相互牽扯著造就了迷茫而傷感的回憶。每個人都好像曾經抓住過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只是作為讀者和那些主人公一樣,不走到故事的結尾,如果不是回頭去看,不去體會快樂和悲傷,誰又能說沒有后悔過什么呢。生命中的悲傷不是源于經歷了什么,而是因為無法重頭再來。書中作者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對人生無能為力的弱勢。弱勢源于人性的弱點,所以每個角色都曾經困惑與憂傷。
回到我膽怯的感覺,應該說是這本書引發我對生活的內省。雖然這只是故事,雖然這本書并沒有回答我開始抱著的疑問,但這樣敘述的故事又似乎指向的是不甚明朗的陰暗。主人公周蒙這樣的女孩子好像生活中的一個角落,縱然你可以說她又有這樣那樣的特別,但就是每一個這樣的特別,融成了社會構成了形色繽紛的眾人。我如眾人,在周蒙曲折的故事里,我隨她一起沉浮,在生活的河流里,我們沉浮出了一片挫折感,太多無法左右的因素撞擊著年輕而幼稚的她還有我。不敢確定我是否能在這個世界里選擇比她更好的人生,昂起頭看看我的生活,體會我讀出的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