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有感(通用3篇)
讀圍城有感 篇1
錢老鐘書的《圍城》是我榻側幾前的必備讀物。錢老不愧為大家,對人物場景素描式的勾勒,創造性的諧趣語言,不是很連貫性的情節描述。不苛求華麗辭藻的鋪陳,寥寥數筆,就把讀者溶了進去,跟里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歡嘻怒。
據說有段時間《圍城》在中國臺灣被列為禁書,但是我從里面沒讀出什么政治性的東西來,也沒看到有什么言辭對國民政府產生了攻擊,或許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太弱的緣故吧。有時反而覺得當時的世風還沒沉淪到現在這個樣子,就拿方鴻漸辦假文憑來說,要從報紙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聯系方式,當今大街小巷墻上地下涂的到處是這樣的廣告,確實方便了許多。方鴻漸辦假文憑之前內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種理由寬慰自己:“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準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庇盟约旱脑捳f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方鴻漸確實還有著知識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頭銜被刊在報紙上,聽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會臉紅、心跳加速甚至惱怒。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可悲、可嘆、可憐又有些可愛的人物。他出生于一個無錫沒落鄉紳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讀學,后來依仗了準岳丈的資助去英國留洋,最后迫于馕中羞澀無奈回國。實際上在回國的郵船上方鴻漸是迷茫的,他能做什么?文不能治廟堂武不能理關河,只能帶著玩世心態隨波逐流,所以跟鮑小姐發生的拎不清的關系正是他內心苦悶的寫照。方鴻漸的運道是衰的,回來后正趕上中國處于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發現已經沒辦法融進功利的世態之中了。先是寄準岳丈籬下后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曉芙后被學友蘇文紈棒打鴛鴦。只好在趙辛楣的提攜下卷了鋪蓋去當了個副教授,一連串的打擊,方鴻漸心中殘存的那一絲自信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錢老用純白描的手法把一個有些虛偽,有些乖張,有些懦弱的小知識份子形象勾畫的淋漓盡致。
方鴻漸后來跟同樣淪落天涯而胸中頗有心計的孫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后又以爭吵失敗告終。方鴻漸徹底失敗了,錢老最終沒寫到主人公的歸宿,實際上也沒必要了,方鴻漸是張大眾臉,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小知識份子的真實生活:試圖改變現實,而又處處碰壁,試圖融進世俗,而又不被接納。
“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敝挥谐撚谑览溲叟杂^的而又在性情中之中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語,對人生的概括簡約明了,錢老鐘書就是這樣的人。
讀圍城有感 篇2
有人說,因為一個人戀上一座城;而我,因為一句話,戀上一本書!
第一次接觸《圍城》這部小說是在高中語文課本上。當時就深深被“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來”這一句所吸引,很可惜,那時總是沒有機會拜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后來畢業了才得空看完了那本心儀已久的著作!
《圍城》這部小說取材于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期。小說以留法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為主線,描寫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等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揭示了一些所謂上層知識分子自私、貪婪和虛偽的人性。
今日再次拾起這本書,對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又何嘗不是像方鴻漸一樣不停地進城出城,盲目的不停地奔走反復,只為了一張文憑,一張出城的通行證!正如錢鐘書先生在書中所說“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來。”我還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里面又有些什么東西呢?依然還是是學校吧,我只是這城內的一人,而這一堵堵城墻將我牢牢的困住,我的思想我的行為都被禁錮著,只能在這個城里面演繹著一幕幕的悲喜劇。和很多人一樣,我想拼命的逃出去。而城外的人呢?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著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幾年前的我一樣。為了進這一座城,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城,而今身處在城內的我們又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突然地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人生就像是一個圍城,人們總是從一座圍城跳入另一座圍城,卻始終無法超越圍城。難怪錢鐘書先生會說“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來。”
輕輕地合上書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并沒有意味著故事的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著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讀圍城有感 篇3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長篇小說,于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 “(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盡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游離于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斗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艷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群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于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臟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為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后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