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霍姆林斯基》有感
請留意觀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須交給學生的那點東西的教師的工作情形吧。他認真的按照教科書把要講述的東西準備好,甚至把講述的內容和邏輯順序都記住。你將會發現:那些在講述新教材時應當使用的直觀教具和說明性材料(如在歷史、地理、生物課上要用的文藝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為地附加在課的內容上的,所有這些都從學生思想的表面上滑過去,(有時教師甚至忘記了使用他所挑選的和準備好的東西)。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呢,這是因為,處于教師中心的只是教材內容,而不是教育過程的各種細節。教師使足力氣去回想講述的過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內容上,學生要領會這樣的講述是困難的,在這種課堂上沒有不隨意識記憶,因為在教師的講述和語言里沒有情感,如果教師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氣去回想教材的內容,他的講述缺乏情感,那么兒童就不會感興趣。
這段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覺得自己在漸漸的走向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這類老師。那么怎樣的講述才能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呢?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導火線”。在這里,沒有任何適用于一切場合的現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讓自己的語言能夠直接訴諸學生心靈呢?或者說又是怎樣的課堂才算是訴諸學生心靈的好課呢?蘇霍姆林斯基沒有告訴我具體的實例。在不斷的尋找時我看到了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的教學實錄,在講完魯迅的《祝福》后,李鎮西老師這樣反思到:
“我當然可以設計一個可以“講”的比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著眼于學生的“學”。這篇課文的參考資料浩如煙海,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僅憑我已有的對魯迅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這篇內涵豐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講好”。但是,現在我思考的或者沒有把我的,不是我如何“講好”,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程序都應該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這是我堅定不移的原則。盡可能引導和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了去感悟課文,盡可能的尊重學生哪怕是膚淺但很真誠的理解,盡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去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而貼近作者的精神世界,這比我個人滔滔不絕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為重要。”
從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身上,我發現了那個不二法門的秘訣:一切為了學生的心靈。
有人為了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保證足夠的活動,提出了老師講15分鐘,學生練30分鐘的設想。這種方法本身并無可厚非,然而,如果這堂課的內容適合學生的討論,那么全部放給學生又如何?如果該堂課的內容適合教師的講解,那么全部放給老師又如何。
有一個老師在講《再別康橋》,介紹徐志摩時,用了整節課的時間滔滔不絕的講解徐志摩的個人經歷和愛情故事,學生們被徐志摩的經歷深深的吸引了,感慨頗深。
如果從新課程改革發揮學生主動性這一方面來講,這位老師的滿堂灌無疑是失敗的,如果從文學作品訴諸學生心靈這一方面來講,這堂課無疑是成功的。
教無定法,卻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方向:一切為了學生。 是的,道德、公民的精神、思想的財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讀后,我掩卷細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孜孜不倦地拜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培養出更多、更全面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