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讀后感1500字
從小便被周遭的大人們認為我是個早熟的孩子:不吵鬧,不纏人,只靜靜地在屋子的一角縮著看書,有好奇者過來問上幾句,也居然答得頭頭是道。“一個內向的小大人。”
工作忙碌的父母和年齡差距太大的姐姐,似乎是另一個世界的人,熟悉,但很遙遠。小小的心靈,自顧自地在強說愁的寂寞里浸潤,暗暗盤算著十八歲時背著行囊去流浪的夢想。
于是在學校、家庭這個回路里循環往復著,成長著。話語,漸漸多了些,朋友,漸漸聚了些,可還是覺得孤獨。“她不就是愛裝幼稚嗎?”無意中親耳聽見最信任的人這樣的誤解我,只覺得“朋友”二字充滿虛偽。
于是回到沉默。有話直說和坦誠相見過于不合時宜,還是讓它們蒙塵的好。流浪,在這個行色匆匆的城市里,每天猶如工蟻一樣的來來往往,本身就是流浪。
于是在有機會選擇自己職業的時候,我如愿以償地和孩子們做了伴。他們是最直觀最坦率的,可以毫無顧忌地為打碎了變形金剛而號啕大哭,也可以為得到一顆大白兔而破涕為笑。我喜歡和他們相處。身染疾病的孩子很可憐,工作衣兜里的幾顆糖果,書店里看來的童話,能讓他們笑著接受治療。我的心情因此陽光燦爛。
在內心里,我想,我還是個拒絕長大的人吧。
也有夜雨淅瀝的孤寂時刻,拿起電話筒,卻撥不出一個號碼,直到那一聲長音終于變成不耐煩的嘟嘟嘟。有時想想,自己不過是想聽聽熟悉的聲音而已,可誰在脫下面具后不是疲憊得不愿開口敷衍?還是點著小火爐,和書們聊天吧。
記得當我隨手拿起這有著橙黃色封面的小書,便被上面寫的“世界上閱讀量僅次于《圣經》的書”弄得很反感。閱讀量跟點擊率一樣,并不能完全說明作品的優劣。嘩眾取寵的廣告人。
可是,它為什么會被人和《圣經》放在一起比較呢?
我自愿地成為了被黑貓抓到的老鼠之一。這舉動讓我后來無比慶幸。
《小王子》是一本童話式的寓言故事書。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曾被翻譯成過百種文字,擁有眾多的讀者群,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和電視劇后,也大受歡迎。它的作者,法國飛行員圣艾修伯里,在20世紀末,和小王子一起,成為50法郎的封面。
我之所以講了這么多無聊的信息,無非是想迎合某些成人或者已經有成人特質的人,他們總是注重一個人的聲望多于注重人的本身。無論如何,《小王子》值得關注。
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寫的是一位飛行員,因機械故障在沙漠里迫降,和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相遇、相知、分別的故事。敘述的方式也很平淡,沒有迂回起伏,沒有絢麗辭藻,就象是個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坐在你身邊,緩緩地給你講他的經歷一樣。
總認為,好的作品,是讓人很放松地閱讀以后,能有靜靜思考的余地的。《小王子》讓我百讀不厭。快樂時,悲傷時,苦悶時,迷惘時……小王子總是溫柔地撫慰著我的心靈,讓我平靜下來,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應該怎么做。
國王自以為統治全宇宙,可并不能滿足小王子看落日的愿望,他常常宣判星球上唯一的老鼠死刑,但又不得不赦免它;愛慕虛榮的人不斷地脫下高帽子又戴上,以為別人都在瞻仰著他;酒鬼憂郁地灌醉自己,為的是忘卻喝酒的羞恥;惟利是圖的商人不停地數著五億一百六十二萬顆星星,以為這就是他發現的財富;燈夫忙于按照規定點燃和熄滅路燈,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息;地理學家坐在辦公桌后,等待別人告訴他哪里有城鎮河流高山大海。武斷、自大、無恥、貪婪、墨守陳規、守株待兔……這些陋習,就象猴面包樹的苗子一樣,如果不及時除去,將會使我們心靈的星球日漸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