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讀后感(精選5篇)
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篇1
看完《我的前半生》我不得不說,我是真的感慨萬千。一個女人必須要擁有一樣別人永遠也無法拿走的東西。被逼離婚的子君令我們同情,但在同情的之余卻仍希望子君能夠好好反省為何涓生會變心。同時,由懦弱、依賴、天真慢慢變成堅強、勇敢、女人味的子君,令我們佩服。若遭遇同樣的境況,又能有幾個人能做到像子君那樣呢?
婚姻更多的是需要兩個人的維持, 信任而非簡單的相信,寬容而非被動的容忍,平等而非索要的公平. 子君過13年的小鳥依人的生活,卻在一霎那,崩潰.給我們留下的是對愛情和婚姻的思考.錢鐘書在<圍城>中說, 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子君在一個人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終于透徹。亦舒說,結婚與戀愛毫無關系,人們老以為戀愛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結婚,簡單得很。愛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生下來的時候都是自由的,只是為了生活,我們把自己束縛在一個囚籠里,時光是洪流,沒有人能夠抗拒,打破桎梏的最后卻是另一片藩籬,沒有完全的自由。我們一直在尋找中。這個世界有你做不到的,也有你得不到的。生命本身是尋求一份安定的過程。里爾克有首詩里說:一切尋找你的人,都在試探你;那些找到你的人,都會束縛你,用圖畫,用姿勢。
愛情只是一瞬間的產物,不可能永葆青春,在某一時間,某一地方,曾經發生過,令人心動、傷神,就是愛情的定義了吧。所以,子君最后握住的只是婚姻,世人的下場只有結婚與單身,她選擇了其中之一,是因為曾有過的不安全感,我想,婚姻是需要維持的東西,她只是愿意為其努力,結果,又何必知道。人必須獨立,才能感情獨立,才有權利去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人會因為誰而停下來。每個人都習慣著自己的世界,什么是幸福,便是喜歡財富的人擁有很多錢,喜歡安定的人擁有一個家。在渴望被愛的時候有那么一個人愛你。比如所謂安全感,比如感情。大抵都是如此
而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永遠希望安慰,而這份渴望一直是變化的,這也是愛情的本質。子君愛翟有道嗎?其實不然,只是突然她想安定下來,而那個男人能給她安慰和安全感。她把握住的仍然只是婚姻罷了.
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篇2
本文開頭給大家呈現的是一個溫馨幸福的小家庭。女主人公子君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丈夫史涓生是名搶手的西醫,兒子平兒和女兒安兒都是學生。日子一天天地過著,就這樣看似平靜祥和的家庭卻即將發生一場巨變。
一天涓生回到家說要和子君離婚,原因是子君根本就不了解自己,所以他已經愛上別的女人了,并且要與她結婚。子君做夢也沒有想到,和自己相處了十二年且性格一向溫和的涓生會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她也永遠都不會想到自己的丈夫會出軌,而出軌這件事別人甚至自己的女兒都知道了她卻全然不知。開始雖然子君內心幾乎快要崩潰卻任對涓生抱有幻想,她相信涓生只是在生自己的氣,怪自己不夠了解他。但當涓生把離婚協議書遞給子君時,她徹底醒悟了,她知道眼前的這個男人已經鐵了心不要自己了,即使內心千萬個不愿也無可奈何。而接下來的一系列打擊:母親與妹妹的冷嘲熱諷、不管不顧;女兒出國念書;兒子由涓生父母親照料;自己被趕出史家…更是讓子君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就那么一會兒工夫子君的人生徹底洗牌。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子君離開涓生會無法生存的時候,子君讓大家失望了。靠著涓生每月給的生活費、房子和好友唐晶的幫助,子君找到了一份文秘的工作,雖然月薪只有600元并且工作勞累繁瑣,但子君從未想過放棄。因為她知道自己雖然有張大學文憑,卻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再加上不工作只有自己一個人呆在家里,所以她別無選擇。漸漸,大家發現了子君的女性美,她為人善良,對待工作認真負責。還吸引了公司的一名外國經理可林鐘斯的注意,并且最后可林鐘斯還向子君求婚了,但是由于子君的排外情節所以沒有答應他的請求。文秘的工作也讓子君明白了許多事,以前靠涓生養著無憂無慮還過著奢侈的生活,而現在即使站在名牌店門口也只能望而卻步,才知道以前的日子是那般安逸幸福。
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后,一位叫張先生的人看中了子君的繪畫才能并邀請她與自己合伙經營一家彩繪店。猶豫再三子君答應了,與其在現在的公司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還不如去闖蕩下,子君是這樣想的。事實也證明子君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有了子君張先生的店子生意慢慢火了,而子君的日子也漸漸好轉。
一次長假,子君決定去拉斯維加斯看女兒安兒。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在拉斯維加斯,子君邂逅了安兒男友的舅舅霍君,兩人從此墜入愛河,并在親人朋友的祝福下修成正果。這就是子君的上半生,相信在霍君的陪伴下,子君的下半生也會像眾多夫妻那樣會美滿幸福。
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篇3
看到子君與唐晶生活全貌的時候,不禁想起了七月與安生,一對好姐妹,生活的相互置換。
整個故事也簡單,女主人公做了13年的金絲雀,突然被拋棄,自力更生,又覓得良人的故事。
看亦舒的文不多,幾本都是語言簡潔,直來直去。一句就是一段的形式,倒是受用。
已經忘了以前看過的叫什么,這一本覺得好讀。用繁復的形容詞描寫的情節幾乎沒有,一句一句對白串起來的故事也挺結實。
不知道是不是繁華的香港更實際,故事里的人是頂實際的。父母,丈夫,姐妹,朋友莫不如此。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簡單的歸檔處理,照著書里的做,應該不會太吃虧。可惜,我們大部分人算是樂觀主義者,眼里看到的都是好人,也愛由著自己的性子,所以常常闖禍,甚至火燒眉毛渾然不覺,做不到太瀟灑。
書中也有諸多的名言警句,雖然字字平凡,可是連在一起,就有了通透的意味,那些我們還未曾經經歷過的事情,也許也會有一天擺在桌面上,家庭、工作、生活,那時候,我們會不會借一點書里的力呢?
子君和唐晶有兩句對白,覺得很好。
“一般女人覺得我們運氣奇佳。”
“我卻覺得她們條件奇差。”
是的,我們常常覺得別人運氣好,卻不曾想過別人的好運氣是怎么來的。
書里還有很多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開解人的生活真相,不一一贅述。
還是有情義的,好的、壞的,在一句句近乎無情的對白里發著光,發著熱,告訴繁華的人世,告訴落魄的人們,情義這個東西,怎么說呢?
女主人公一路走來,像是在實踐這樣幾個字:能屈能伸。
非要從書里找點閱讀的意義的話,可能就是:人呀,不能太閑,得有事做,既能排憂解悶,關鍵時刻,還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不至于失了倚靠就倒下,走不動路。
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篇4
當然不是我的前半生,是人家末代皇帝的。套用王蒙老先生的一句話,半生,多事。
這是一本書的書名,知道這本書是是好久了,但是一直沒有看見這本書在市面上有賣。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店里買到了這本號稱是大陸唯一的正式授權版本。那叫一個貴的,看上去不怎么厚的賣了50塊。我只能自我安慰著,話說這里面大部分的成本不是作者的書寫,而是歷史的積淀。買回來的時候就隨便的翻了幾頁,現在有空都看了一下。
放在桌上的書,黑色的封面,那是末代的皇帝和末代的妃子。一個消瘦的年輕人,戴著厚厚的眼鏡,怎么都看不出來曾經也算是統領天下的帝王,在歷代的帝王里,我似乎想不出來哪個是戴著眼鏡的,雖然看上去很有學識,但怎么的都缺少了君臨天下的氣魄。戴眼鏡的人,在我看來,心底深處,總會有那么一絲的柔弱,而柔弱,恰恰是領不需要的美德。
書自然就是顯擺著末代皇帝的家世經歷,光榮與屈辱。不想談這本書的內容,最討厭寫的就是讀后感。
就談談溥儀。
小時候看書的時候就能倒背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對清朝我也有史無前例的好感,不知道為什么我不太喜歡漢唐盛世,謙和大宋和金戈鐵馬的鐵木真忽必烈。就對這個朝代,感覺不錯。雖然它曾經閉關鎖國,喪權辱國帶給古老中國沉重的傷與痛。但這畢竟是離我們年代最近的一個王朝,相對較短的時間差距或許增加了我對它的判斷力,相對空間的某些能遺留至今的痕跡能夠加深我對它的感觸,這也就是我為什么喜歡北京的原因。康乾盛世自然遠不能和漢唐盛世相比,同光的中興或許也只是封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溥儀,就是這個王朝最后的終結。
我有一本書叫做《歷代皇帝之陵》,生時享受萬丈榮光,死后還霸占一大片的土地做地下統治者,這就是皇帝的待遇。清帝們的陵墓是分東陵西陵的,傳說也很多,像陵墓里的皇帝都是隔代的,比如康熙和乾隆是一個陵群的,起因僅僅是因為虎視鷹啼的雍正不敢和他龍驤虎步的老父親葬在一起,說是怕地下不寧,就不一一細數。而所有陵墓照片中的最后一幅,就是我本文的主人公,愛新覺羅溥儀,他所擁有的,無廟宇,無祠堂,無碑無傳;無甬道,無牌樓,無龍無鳳。僅僅和一個共和國的普通公民的身后之處一樣。簡單的墓碑,掩蓋了一個時代曾經的光芒,寥寥幾筆,又怎能說清這個復雜人物坎坷的一生?
三歲登基,六歲退位,或許不是歷史的先例。所擁有的國土從泱泱九州驟減至小小一隅,或許早已有先輩體會到其中的滋味。但退位后仍在宮中無憂無慮的長大,絲毫不知外面世界的艱辛,長大后又被夷狄擄去,去當偽皇帝,又被打敗投入監獄,最后再經歷改造,這么曲折的經歷。我想,是從來沒有人經歷過的吧。這個喪鐘響起時候的最后一位封建統治者,我所能說的就是,兄弟,你生的不是時候。
記得多年以前看過一個電影——《川島芳子》,印象最深的不是阿姐梅艷芳,不是小阿飛劉德華,而是那個戴著眼鏡,卻從鏡片后面投來不知是無怨無悔還是無奈眼神的溥儀,已經當上偽滿州國皇帝的溥儀,不管日本人之情還是溥儀所愿。我相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溥儀想想曾經的神州大地,八旗之天下,今日卻盡遭日本人和北洋軍閥的侵蝕,心中的那般滋味,或許比那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更甚吧,嘴角流露的苦澀,應該比那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更像刀子般刺向心腸吧。
史學家們總喜歡把歷史和一些命運啊宿命啊連在一起。說什么滿清是攝政王始,必定攝政王終,其實要讓載灃去接多爾袞的班,似乎難為他了。又說什么在溥儀的登基大典上,載灃為了讓哭鬧的溥儀安靜下來,就在一邊說“快完了,快完了”,導致最后清王朝的完蛋,封建王朝的覆滅。其實,一句快完了根本改變不了局面,重重歷史政治注定的結局。可溥儀,卻注定因此被人銘記。
我的前半生讀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有翻開我的書柜,又讀完了愛新覺羅·溥儀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儀先生的一生充滿了不平凡的色彩,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這一生的特別歷史,同時也造就了中國的歷史。這里面,有鬧劇,有悲哀,有疑懼,有希望。
1906年,溥儀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臨死前選擇了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話,改變了溥儀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儀遜位,從此,清室的復辟鬧劇便一幕幕的開始上演了。先是張勛帶著辮子軍幫助溥儀復辟,工作思路然而沒做幾帝的溥儀就又退位了。溥儀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偽滿洲國,稱帝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溥儀于1932年初在長春(當時稱為新京)任滿洲國執政,后于1934年初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溥儀作為偽滿戰犯被關押于前蘇聯,五年后回國進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國家特赦,任職于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統皇帝,大清遜帝,偽滿執政,康德皇帝,戰犯,普通公民,這些字眼寫照了溥儀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通過利用溥儀強烈恢復祖業的愿望,以溥儀為扶植對象建立了偽滿,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對東北的統治,這十四年,能活過來的人本身就是個奇跡。溥儀在答應日本出任偽滿執政時,也許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為了一個中國人的皇位而忙活,他們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當溥儀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經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這個執政和皇帝無非是個幌子而已。日本人給溥儀戴上了一頂繁華的皇冠,然而這頂皇冠繁華的背后卻是一個緊箍咒。偽滿十四年,溥儀幾乎沒有任何的權利,他不僅毀了自己,更毀了整個滿洲。日本就這樣以東三省和臺灣省為跳板,對中國開始了大肆侵略。
偽滿十四年的歷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廟受到孫殿英軍閥可恥的盜墓行為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激起了溥儀恢復帝業的愿望,而這個愿望又恰恰是跟那個時代所背離的,正如楊天石先生所說:“歷史是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這個愿望不會實現,也不可能實現。被這個愿望沖昏了頭腦的溥儀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設計的圈套,而這個圈套在我們今天看來,其用意是多么的明顯,多么的可恥。或許只要稍作思考,順應歷史潮流,拒絕日本侵略者的邀請,這十四年的血淚史就不會發生了。
作為個人,我尊重溥儀先生在改造后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溥儀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書本身就是對國家和歷史的貢獻,使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當時的中國。
歷史,給了我們教訓!我們必須謹記,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