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通用5篇)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1
孩子是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需要呵護才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環節,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就很重視這方面知識的吸取并盡可能好的運用在實踐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到現在我也曾看過不少的育兒方面的書籍,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這本《陪孩子一起成長》特別是書中的兩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并與之產生共鳴。
第一個觀點就是“家長要學會表現無知”。家庭應該主動分享學會孩子的好奇,要學會表現出無知的狀態。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會陪孩子一起玩游戲,或者一起看一本書,看到最后,我就會用孩子那種充滿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問上幾個問題,讓她來做我的老師。孩子在那個時候就會很認真,感覺到很有“成就感”。記得有一次我問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能告訴媽媽嗎?孩子說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表現出非常想知道的樣子,她就把百科全書翻開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告訴了我她的答案。趁機我就夸贊了她,并說以后還會經常請她幫我解決我不知道的問題。看得出她很開心。個人認為除了裝無知、裝傻,爸爸媽媽還要讓權,所謂讓權就是隨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把權力交給孩子。平時在家的時候當我看到她的書桌很亂的時候為了鍛煉她能自己整理的好習慣,我就故意說今天你的書桌你做主你想怎么整理就怎么整理,你是書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時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樣子。在周末出去到某處游玩之前,我有時候就會對孩子說:“孩子,今天出去需要準備的東西我都不知道要帶哪些,你能來做主嗎?”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現出很樂意的樣子。家長學會無知以后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動力會大大提高,從而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第二個觀點就是“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一個能懷有“感恩”的人,就會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熱愛生活。當父母付出了無盡的愛給孩子,收獲的卻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時,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既吃驚又心寒:是誰讓孩子變成這樣的?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為此,爸媽們愿傾盡所有,不求回報。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無微不至的愛看成天經地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更不知道感恩。為什么付出了愛卻沒有收到愛的回饋?我們作為父母也許該自我反省一下了。愛的付出也有講究,“不求回報”的愛也并非都是好的。因此,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感恩。為此,在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都會不失時機的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詩,如“鋤禾”,讓她感到糧食來之不易,讓她認識到能吃到這么美味的食物應該要感謝農民伯伯,感恩陽光和水還有空氣;有時當孩子在喝著干凈的水時,我會給她講一些自來水生產的過程,讓她認識到干凈的衛生的水來之不易,我們要感恩那些能讓我們喝的上這些水的所有人。讓孩子懂得感恩,我覺得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種節日。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并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制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二是及時的表揚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動還是被動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滿意,父母都要發自肺腑地感謝他、贊揚他,那么孩子定會大受鼓舞。不管孩子為你做了什么,都要讓孩子覺得“幸虧有我出手幫助,事情才會這么順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關心他人的動力。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長”是一本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的好書,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將會好好研讀下去。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2
隨著孩子從只會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現在已然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事關孩子的一生,身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較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樣才能教好孩子?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盡可能的選擇好的學校,課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等等。但是通過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結果來看,越是狠抓嚴管,孩子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著名學者李子勛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長》,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以往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觀有所改變,在這里與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們需要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們需要建立良好的關系作為保障。在生活中,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會對孩子過于溺愛,干預太多,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這樣會慢慢抹殺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長困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與孩子有效的互動避免生硬的強塞知識,有的時候還需要表現的無知,讓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她在挫折與磨練中讓自然的長大,學會感恩、學會寬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時常讓家人帶著孩子來到我的工作崗位上,讓他了解工作的艱辛,生活的不易,讓她對社會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我們要先糾正人家怎樣怎樣好的錯誤思想,每一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模板可套;其次規避望子成龍這種心態,我們沒有實現的目標,不能強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學習上的負擔,因為學習不是判斷孩子的唯一標準。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基礎,可以給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給孩子充分的關注、耐心、尊重和信任。眾所周知,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緊張是不言而喻。但是,馬克思非常重視對女兒們的教育。將星期日留給孩子,跟孩子們共同度過這歡樂的一天。平常,馬克思也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跟孩子們游戲,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紙船,將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還和孩子們一起賽跑,擲沙包等,鍛煉她們的身體,培養她們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來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對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導孩子的行為,父母作為第一任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我們的行動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當孩子有了良好行為方式時,我們應適時、適當的給與表揚鼓勵,使孩子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悅,從而強化良好行為的養成。反之,如發現不良行為時,可以采取一點懲罰措施,讓孩子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行為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行為。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稱贊,而且在大家對她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也曾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因勢利導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摸索著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經驗。教育的路很長,作為孩子的家長,我還要繼續探索,繼續為之努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父母的驕傲。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3
《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這本書非常厚實,內容也設計很多方面。讀過書之后,感覺很多情況有了參考,有了問題的解決方法。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好一些的學校,享受好的教育資源,這樣就難免要出現擇校現象。但是擇校并是否適合每個家庭,事實證明不擇校孩子也會取得好成績,關鍵是看平時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書中作者就沒有為自己的孩子擇校,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讓孩子上學路上太辛苦。小學六年,如果擇校導致學校離家太遠的話,那孩子每天就要少睡至少一小時,而充足的睡眠對小學生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書中還舉了一些擇校不成功的例子。看到這些,家長們不得不想一想,擇校是否真得是為了孩子好。
做好幼小銜接,家長首先要做好準備,孩子最重要的入學準備是心理準備。近年來,經常看到聽到幼兒園“零起點”教學,不準教這不準學那之類的言論,對此,我不敢茍同。如果孩子不認識一些常用漢字,如果能夠自主看故事,一切都等到上小學再學,那數學方面,如何讀題,如何讀懂題。
最簡單的數數、算數也是應該教給孩子們的。《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這本書中,作者也提到“零起點”教學,并不等于“零起點”準備。不要機械地認為學校“零起點”教學就等于孩子可以“零起點”準備入學。為了讓孩子更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和過渡,家長要給孩子做些學習準備,適當儲備一些知識。
比知識儲備更重要的就是好習慣的培養。作者講到養成好習慣,從餐桌開始。餐桌不僅是孩子品嘗美食的地方,同時也是孩子養成習慣、學習禮儀、培養自主能力的地方。好習慣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睡眠;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習慣,生活能夠自理;學會管理時間,懂得遵守規則;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獨立思考能力……這一切說起來輕松,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書中作者以親身經歷向我們講述了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很多道理很多家長也明白,但是到了現實中卻不知如何操作。書中的實例是對我們幫助非常大。小學階段,語文、數學、英語究竟該如何學,先學什么后學什么,書中都給出了實實在在的指導。
《一起陪孩子幼小銜接》最感動我的是這位作者這位父親的用心,可以說用盡心思用盡時間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這是很多父親母親都應該學習的,畢竟孩子的成長沒有回頭路。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4
一本散發著墨香的作文書放在我面前,我好奇地拿起來翻看著,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動優美!特別使我感動的是《山溝里的孩子》這篇文章了。
有一群孩子住在山溝里,天還沒亮,他們就走過這座山,翻過那座山,背著書包上學去。傍晚,太陽落山了,山溝里很快地暗了下來,天黑洞洞的,遠處,狼在嚎叫,這些孩子們又走過這座山,翻過那座山,背著書包回家。他們這么刻苦學習,是要找到傳說中的鑰匙,用這把鑰匙打開知識的寶庫,用知識的力量來改變山溝的面貌。
這些孩子們不怕起早貪黑,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中,不向困難低頭,還那么愛學習,這不禁使我想到:我們現在不用起早貪黑,也不用翻山越嶺,每天還有爸爸、媽媽接送,在這么好的條件下,有些同學還不好好學習。比如說我們班的一個同學,他幾乎每次都不交作業,把他的媽媽都氣出一身病來。為了尋找能打開改變家鄉面貌的金鑰匙,山里的這些孩子在那么黑的夜晚里走路,要是換成我,我一定會被嚇得直打顫。
山溝里的這些孩子這么刻苦學習,是要找到那把神奇的鑰匙,用它來改變家鄉的面貌。如果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都不好好學習,長大了,這個祖國、這個社會就會被別的國家所占領,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也像他們那樣找到能改變祖國面貌、使祖國強大的金鑰匙。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后感 篇5
今天到新華書店查閱課題研究資料,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和課題緊密相關的書籍《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于是坐下來漫不經心的讀起來,也許里面有自己需要的“黃金”,試試看。可是一睹這本書的芳容,我還是醉了。
《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是付小平老師著作,它展示了一位好爸爸用心陪孩子一起渡過幼小銜接關鍵時期的心路歷程。付小平老師通過自己的女兒伊伊的親身經歷,把教育學,心理學融入真實的案例之中,這是一本適合年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全書共分六部分:
一、幼小銜接,繞不過的一道坎。
二、充分準備,才能有效銜接。
三、養好習慣,才能順利銜接。
四、提升能力,才能自信銜接。
五、塑造性格,才能開心銜接。
六、邁入小學,才能關鍵銜接。
每一篇文章,有案例有方法,方法新穎,超乎想象。其中最吸引的要數《別讓孩子傷在分數上》。
《別讓孩子傷在分數上》案例是作者的女兒伊伊剛剛升入小學不到一個月,第一次數學考試考了剛及格。然后付老師對孩子的測試失利分析原因,找到一是試卷中大部分錯的題目是本來孩子掌握好了的,由于沒有經歷過考試,缺乏答題技巧緊張造成的;二是查找到考試中暴露的問題,如:做題慢。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第二次考試取得了一個好成績。但隨之陸續而來的英語、語文小測驗,在班上位居中等,付小平老師結合三次考試成績分析,找到一個導致伊伊不夠優秀的共性問題——答題過程粗心,可以做對的題目都出錯了,丟了不少分,然后又進行分類:一類粗心,提醒避免出現類似錯誤;二是沒有掌握問題。通過講解練習,最終伊伊拿回了100分的卷子。
付小平老師提出問題——究竟如何面對考試和分數?,同時給出我們各位家長的建議是:一、態度比結果重要(成績并不重要,但試卷反映出來的薄弱環節很重要);二、進步比分數重要(縱向比較孩子成績,發現錯誤和原因,找到進步和變化);三、成長比成績重要(快樂成長和優異成績協同發展,相得益彰)。
付老師確實是一位好爸爸,面對孩子每次的考試能做好細致的分析并找到相對應的補救方法。對待孩子的分數現實生活中無非有三種家長:
一、無關緊要,馬馬虎虎。
這些家長認為一年級課程那么簡單,考的好不好都代表不了什么。我只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保障就歐克了。這樣的孩子不能被引起重視,孩子喪失自我存在感,長期的惡性循壞使得成績一直不好,等到高年級開始重視,已經晚了。
二、只注重分數,不看過程的家長。
有些家長不堅守過程,只要一看到試卷上的分數,就火冒三丈。從來不關心孩子努力的過程,不分析失敗原因,只拿分數和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較,埋怨孩子指責孩子。所以惹得自己“一身騷”,孩子挨批受打,最后兩敗俱傷。長此以往家長經常“火山噴發”,孩子短暫性“壓力山大”。若干天后所有的工作一切回歸原位。
三、和諧家長,就是換位思考的家長。
他們陪同孩子一起接受失敗,一起陪孩子查找原因,在考試后機智應對,為有更大進步的家長,就像付老師一樣。
我看到這篇文章感觸極深,因為我就是上面例舉的第二種家長,面對成績“暴跳如雷”事后“安然無憂”的家長。孩子的成績失敗,導致沒有自信心,作為媽媽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次考試都是看分數,總是以沒有時間幫助孩子分析為理由,一次一次放縱了孩子的學習,才導致孩子成績的失敗。我好恨我自己,就是補習班能換回來“家長的陪伴”,能彌補孩子心中的“失落”嗎?如此孩子還是很聽話,在我的命令下“成方成圓”,我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自卑、壓抑。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今后一定改變自己的育兒方法,多陪孩子,多關注孩子,多鼓勵孩子。
分數和考試是每個求學路上的人都逃脫不了的法咒,“分分,學生的命根”同樣“分分,老師的法寶”。不管我們的子女今后在擇校還是工作,無疑選擇的籌碼就是成績。作為媽媽,我好可憐那些低分數的孩子,他們也努力,他們也付出,他們因為分數低不敢和同伴玩耍,他們因為分數低失去了老師的寵愛,他們因為分數低而不敢和無理的家長討價還價,我想象著“如果有一種只求知,而不測試”的教育之路那該多好。
最后,我想用付小平老師的一段話來結束,“從迷糊到清晰,從懵懂到明白——一小段關鍵的人生路,心靈陪伴,讓孩子走得更穩更遠”,以此來表達我對這本書的閱歷,感恩生命中遇到了付老師,給我照亮了前進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