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一生》讀后感(精選5篇)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 篇1
淼叔的《宇宙的一生》是一本讓讀者真正能探索到宇宙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書。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宇宙就像神秘的院子。我們的宇宙是什么樣子的?了解宇宙的誕生和演化,可以揭開生命起源之謎,而宇宙的未來也關系著我們何去何從。
淼叔介紹,我們的宇宙起源起一場大爆炸。這個觀念是由天文學家喬治勒梅特于1927年首次提出,爆炸,是一種急速膨脹。勒梅特認為,宇宙膨脹意味著當時間回溯時,他會發生坍縮,這種情形會一直持續下去,變小,再變小,一直到它不能坍縮為止。此時宇宙中所有質量都會集中到一個極小的“原生原子”上,宇宙的空中結構就是從“原生原子”產生的。
在大爆炸后的擴散膨脹,宇宙迅速冷卻下來,物質來源于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的10秒后,所有的粒子形成了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等的基本粒子。但是這時的宇宙還是過于熾熱和稠密了。這些等離子體沒辦法形成原子,隨著宇宙膨脹,溫度下降,質子和中子開始核聚變,結合更大的原子核。
自由的質子和中子形成氘,氘再迅速融合成氦—4,這個過程持續了7分鐘。因為宇宙的溫度與密度迅速下降到核聚變無法繼續的程度,這時,所有中子都已經納入氦原子核,留下質量是氦原子核3倍的氫原子核,氫和氦剛開始處于電離狀態,也就是說他們周圍沒有被束縛的電子。隨后,宇宙持續冷卻,電子被離子捕獲,形成原子,這個過程被稱為復合。在復合結束后,宇宙大部分質子被捆綁成了原子,這時離大爆炸已近38萬年了。
后來,有了恒星,行星,星系,生命,人類……
可以說,我們來自于宇宙誕生后迸發的塵埃,我們命運和宇宙變遷連在了一起。淼叔的《宇宙的一生》讓我了解到了宇宙的奧秘。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 篇2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兒去?這兩個問題對于我們人類本身來說,都是兩個極具哲學意味的問題或者話題,那么對于宇宙來說,這兩個問題又該如何解答呢?站在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的角度對于其的解釋可能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對宇宙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何做到生動有趣的將晦澀難懂的宇宙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文字傳達給普通民眾,這就是科普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這本由物理學家李淼先生編寫的《宇宙的一生》就通過十二堂課程的形式,將關于宇宙的基本信息進行了生動的講解。我們在這本書中不會看到那些非常難懂的公式以及難以理解的專業概念。在作者這里,我們會發現離我們非常遙遠,充滿神秘感的宇宙變成了我們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如在第一堂課介紹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時候,沒有一開始就講述什么奇點理論,什么微波背景輻射等概念,而是將宇宙首先比喻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碰見的面包,宇宙大爆炸里面所處的環境用微波爐里面的環境來形容,可以說這樣的講述非常淺顯易懂。
在這本書中只要我們閱讀了開始,保證一定有興趣一直讀完,那種感覺可以說是非常痛快的。在這本書中可能有些讀者會認為作者用了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宇宙的基本信息,那么是不是就介紹不全了呢?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作者不僅僅介紹了物理學界,天文界對于宇宙的共識部分,也對里面劉有爭議的部分也進行了介紹。如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不可兼容性,當然如果用專業術語進行討論的話,一本書是不可能講的很清楚粗的,而且也不利于普通讀者理解,所以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簡化處理,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找相關資料閱讀。
總的來說,在作者的這十二堂課中,我們應該對于宇宙這個系統的運作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而且趣味性強到本書就算是作為一本親子讀物都不算過分。對于為人父母者,對于天文愛好者來說,本書都是一本不錯的讀物。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 篇3
之前給淼叔的書寫過柔腸寸斷極端私人的評語,得到了一些“無用”。但我卻微微激動:喜歡這兩個字,人類太多的科技與詩句,從功利心看來都是“無用”,正因為無用,它們美到發燙。
《宇宙的一生》,這個書名就有股穿透的勁兒,這是一本坦白地展示人類無知的書,也是一本剖白人類已知界限的書。
看完全書,我做了很多標記,其中最后一條停留在這一句:里斯毛利認為,每個黑洞的內部都通往另外一個宇宙,我們的宇宙或許就是這樣誕生的。
科學走到宇宙學,很多都是猜想,就像文科來到哲學,面對人類的全部無力感與軟肋,必須要慢慢去探索它們的本質與解脫之方。
此時我又開始翻看我最初的筆記,是淼叔也是所有科普門外漢都會首先提出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去關心這些過于宏大渺遠,仿佛事不關己的事情?
令我感動的是,他的答案是這樣的:雖然從各種物理維度上說我們都不可能和整個宇宙相提并論,但組成我們的元素卻與這個宇宙一生的演化息息相關。所謂頭上的星空心底的律令,其實我們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和宇宙低聲耳語。
我也很喜歡淼叔關于“套娃”的比喻,這種宇宙觀和許多其他學科又是相通的,譬如和數學上的分形,和文學上的回文,人類是迷宮愛好者,這邊又可以連接上魔幻,連接上小徑分叉的花園。
尊重科學像是打開胸襟,這比現如今的打開腦洞更為重要,容納,意味著吸收的開始,通過淼叔去讀解世界之外的世界,生命之外的生命,體驗很美妙。
看到他把科學與神諭相聯系,看到他用很敬畏的文字寫下科學家們一步步的探索與發現,看到他將自己與當代最偉大的那些頭腦交流的感悟寫下,見證傳奇者,自己也是一種傳奇。
相信他也不會反對我對此書的這些讀解,畢竟我看到他也抄下詩意的文字:屈指可數的幾種基本粒子不斷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間震蕩起伏,充斥在似乎一無所有的空間中,也就是真空中。它們就像宇宙字母表里面的字母一樣,以無窮無盡的組合講述著星系、繁星、陽光、山川、聲音、天地,以及節日里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長歷史。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給孩子講宇宙》,這本書是著名物理學家李淼寫給孩子的一本宇宙學普及讀物。李淼教授立足地球,放眼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小到大、由近及遠,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地球是什么樣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會不會有末日”這四個問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游帶著我游覽整個宇宙,讓我了解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學求真的艱辛歷程。
這本書內容很豐富,精彩的故事、新奇的知識一個接一個,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對我最有吸引力、最有感觸的是生命是如何誕生的、為什么目前所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其他星球沒有?從書中我體會到生命的出現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人類是那么的渺小。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是一顆藍白相間的球型彈珠,一粒懸浮在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塵埃。宇宙里面至少包含了20xx億個星系和200萬億顆恒星,這些物質非常均勻地分布在其中。宇宙中一顆行星要想產生生命,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一顆固體行星;第二,必須處于宜居帶;第三,要有大氣和磁場。這三個條件很苛刻,但地球全都完美的滿足了。它質量很合適,不大也不小,所以能一直保持固體行星的狀態;它所處的位置很合適,要是離太陽再遠5%或再近15%,就會從宜居帶里掉出去;它還有一個巖漿翻滾、異常活躍的內部,這讓它可以形成大氣層來保持溫度,同時也能建立磁場來抵御危險的太陽輻射。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45億年前發生了一個特別偶然的事件,讓地球擁有了一顆巨大的衛星——月球。一般來說,像月球這么大的衛星,是只有木星、土星這樣的巨型氣體行星才有資格擁有的奢侈品。月球的引力起到了船錨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最終穩定下來。假設一下,要是沒有月球恐怕現在的地球還是一個只用10小時就能自轉一圈的天體,這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后果: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震、海嘯及火山爆發都遠比現在活躍、劇烈和頻繁,生命也就不可能誕生和存活了。從中可以看出,地球是多么的幸運,擁有這么多的有利條件,終于在地球上產生了生命。這么些有利條件湊合在一起,簡直猶如神助,哪怕在整個宇宙,說不定也是絕無僅有的。科學家又提到,地球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人類還能夠存活下來,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當我看完書靜靜地沉思,不得不讓我感到震撼,在感嘆生命的不可思議和人類的渺小的同時,不由得對神秘又迷人的宇宙產生深深的敬畏。也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生命,愛護地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宇宙的一生》讀后感 篇5
目前已知的天體有小行星帶、矮行星、行星、恒星、黑洞、超新星、伽馬暴,已經足夠讓人嘆為觀止。在不可觀測的地方,也許還存在不為人知的神秘天體。我們的宇宙依舊充滿了未知之謎,對于宇宙,我們還真的只是個小朋友。而我們人類能夠存在,尚且是幸運的和偶然的。在宇宙創生之時,幸運量子漲落,造就了太陽系和銀河系。不知是天體撞擊或者地球形成之時所形成的月亮,造就了我們穩定的自轉。地球5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為我們除去了物種的威脅。木星和土星巨大的引力為我霉造了相對安穩的太空環境。此外,宇宙就是亡于冰還是亡于火,始終還是個未解之謎。最后,宇宙的學說給我霉造了更廣闊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