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讀后感(精選3篇)
蒹葭的讀后感 篇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吟哦著遠古的歌謠,輕輕踱向蘆葦叢深處。
蒹葭是我極愛的植物。且不說文人墨客對它有多么青睞,只看那一束荻花立于水畔,就覺得無比的美。在我看來,蘆蕩是最好的景致,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蘆蕩水鄉醞釀的紅色往事,更為這翩然詩意平添幾分豪情。
進園,拉上同學直奔“蘆葦迷宮”,一路風光恰好。青石板路,亭臺水榭;路邊風情茶肆,爐水交響;過往舊寺廳堂、樓臺古碑,皆非雄壯,與吳依軟語呼著、應著,與江南小鎮拼連著、模糊著,與老鎮的記憶一起蒙著輕塵,和著清風。棧橋亭中有人吃茶說話。扯幾處閑景,平淡里過。
到了“蘆葦迷宮”,卻是游人稀少,放眼茫茫蘆蕩,心中說不出的喜歡,它們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緊挨著不肯分開。蘆花尚青嫩活躍,鄰家女孩一般的模樣,清純青澀。河畔的蘆葦卻有些泛黃,將長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將水面細細隔開,密不透風,水汽便在小空間流轉,如朦朧神秘、氤氳未知的夢境。
就深里步行,路過一座“蒹葭橋”,走上最高點,便可胸懷些許詩情,稍稍俯視蘆蕩,水路狹窄曲折,實實在在的清澈盈動;蘆葦旁泊著漁家小船,船槳橫臥,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味道。
偶能聽見搖櫓聲,卻想起阿慶嫂們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蘆葦一樣的氣質,蘆葦般溫婉的美,也會在斜風麗日里浣著紗,在低矮的屋里燃起炊煙,經營安逸悠長的水鄉生活。但她們也選擇了像蘆稈般堅韌,一身青花粗布,一頂蘆編斗笠,一葉小木船,駕馭一方天賜蘆蕩,水里來,水里去,一顆熾熱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壺,順便擱下女性的柔弱,譜就美談。江南平實安寧的歷史也有了些波瀾,多了種新的恪守,展示它“寧靜無為”的對立面。
往回走,割舍淡淡的留戀。踏過一座棧橋,耳畔隱約有唱戲聲,極投入,向游人訴說當年的故事,與春來茶館的清茶一起淌進人們的心田。
提醒著不忘。
別了,蒹葭叢;別了,搖櫓聲;別了,蘆蕩火種。無論時光滄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舊。
蒹葭的讀后感 篇2
風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搖搖晃晃,成為我命運中最美好的點綴,看天,看雪,看季節深深的暗影,蒹葭讀后感。 ——題記
這個故事出自《詩經·秦風》一提到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粗獷”吧?地處西北,極具侵略性,崇尚武力,士兵男子近乎兇狠,而《蒹葭》怎么聽都應該是在江南水澤的呢喃而不是西北風沙中的嘆唱......
不過,若真若真如此,那可就大不一樣了:一個是白面書生手中相攜的溫香;一個是粗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悵。
恍然大悟——《蒹葭》真的很美,它被那些粗獷嚴峻的男子輕輕的唱出來,如巖石下無人見過的涓涓細流,清涼而溫柔地撫摸過戈壁日曬風吹的破裂。
血紅色的白綢,在你手中,輕拂袖,卻徒留殘淚,水中。箭,穿越千年,射中你傷殘的心。斷劍,額下,無聲的留戀。眼神,讀透內心的愛,劍,無從下手,心,早已成空。你悠然而走,伸手,伸手,為何觸不及你冰涼的手。 游從之,宛在水中坻,只不見伊人,白袂隨風飄。 心已悔斷腸,為何只留你宛一方。天地蒼茫,千年輪回,我卻不知,宛在水中央。
你化身,我心隨,不知方向,已迷茫,怎追尋你一世芬芳,讀透你,依然是謎,我愿留宛,在水一方.....
蒹葭的讀后感 篇3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
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閱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為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為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
中原,我的故鄉。
在所有自己閱讀過的古典作品中,我最愛的是這一部。
原因是這本書里有后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系,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里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里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詩經里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詩歌固然在藝術技巧與格律上更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間畢竟少了幾分純真,多了點個人的自憐。實際上,真正的大眾很少自憐,他們總忍即反,很少做無謂的思考,也敢于行動。在中國,能夠真正的成就實事的總是農民,他們空談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為在他們那里有一種非常樸素的觀念,對現實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接觸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農人,都很少抱怨,絕對不會腸斷。
有時候,看多了復雜的東西,人們就向往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