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學讀后感(精選3篇)
普通教育學讀后感 篇1
老實說,對我來說,讀《普通教育學》這本書還是挺具挑戰性的,因為這本書的語言比較抽象,難懂。但是細細品來,作者赫爾巴特的很多觀點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以下是我比較深刻的幾點看法。
首先在對兒童進行管理方面,赫爾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權威與愛,也就是說教育者應該在兒童心目中樹立權威的形象,受到他們的愛戴。而樹立權威的關鍵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愛戴的關鍵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愛兒童,與他們保持親密的關系。本人是非常贊賞這種觀點的一旦獲得了愛,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減輕管理的困難,這是自不待言的。
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養成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等五種道德觀念。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應該引起當代社會的注意。因為在當下這個道德缺失的社會,很多人哪怕是知識也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來,如果是這樣,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還不行害人又害己,釀成了教育的悲劇?所以說,道德教育不是來得更重要嗎?而赫爾巴特正是強調了德行培養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識”的人都是有“德行”的。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當代人應該要反思的地方嗎?
還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并論證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他強調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反過來他也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他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即教育離不開教學,要以教學為載體,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須具有教育性。我覺得這個原則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一方面,這告訴了我們思想品德這門課是有其存在意義的,學校開設這門課,讓學生從小就接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說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教育者在設計課堂時時刻記得“無教育的教學”,也就是說設計任何一個課時,任何一個教學步驟都應該要思考其對學生是否具有教育意義。
當然,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普通教育學》這本書也不例外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是無可厚非的,我覺得我們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吧。
普通教育學讀后感 篇2
剛借到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時,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驚訝,當時還問了同學我們確定是讀這本書嗎?回答是肯定的。后來想想既然老師推薦我們讀這本書,那么這本書就有它應讀的價值。我花了三天的時間把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大概讀懂了,但是有個別的還真的還是不懂。下面我來說說我讀完后的感受吧!
普通教育學這部分分為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我影響最深的是赫爾巴特在兒童管理方面強調嚴格的紀律,要求在一定情況下采取威脅與懲罰手段,甚至主張體罰。認為兒童還沒有形成道德意志就憑借懲罰或體罰來約束他們,但是又并不提倡無限制運用體罰,認為威脅不過是管理的一種消極措施。他說道:“當責備無濟于事的時候,我們往往采用的是體罰手段。但是,如果試圖完全排除體罰也是徒勞的,必須極少采用。”雖然說赫爾巴特在管理方面主張把體罰作為必要措施,沒有完全擺脫封建專制性的強迫教育觀念。但是還是有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教育孩子,無非就是想孩子成為我們所想的那樣,所教的那樣的。
我們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兒女有出息,然后教育他們。但是有些家長往往是按照他們自己的那一套去教育孩子的,成功了就說我的教育方法是對的,值得大家借鑒的,就好像虎爸、狼爸的教育孩子方式,我們一看就有種這樣的想法:怎么會有這樣教育孩子的爸爸呢?難道精神有問題?但是我們不可否認虎爸、狼爸現在在教育孩子這一塊都出名了,還有很多人借鑒呢。但是我們不能說它完全可以適用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教育管理方法都有缺點的。還有,赫爾巴特說道:“當責備無濟于事的時候,我們往往采用的是體罰手段。但是,如果試圖完全排除體罰也是徒勞的,必須極少采用。”這個我們可以想到當孩子在幼兒園時候,不可能沒有被老師體罰過。因為孩子還小,思想上都還沒有成形,不聽話老師教導不聽的話,在一定程度上,老師肯定會以懲罰手段管理孩子,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但是我們并不提倡老師的懲罰過度,一定的懲罰還是有必要的。
還有,赫爾巴特的興趣觀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赫爾巴特說道在興趣中,一個人可以很容易的去完成他的各種決定,而且是使他覺得到處做事都會很有興趣,并不會因為有其他要求而取消他的計劃。是的,我是同意的,因為當我們有興趣做一件事情時,無論前面最多在大風雨也會繼續前行,跨越阻礙完成我們要做的事,這就是興趣所帶來的動力。當然,我們不是做什么都可以憑著興趣去做的,有些事是必須去做的,比如學習。我們就有這個義務。但是我們要把學習當做興趣去學,不僅我們個人要努力培養興趣,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因為我們讀書每天面對最多的就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有責任去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科目產生興趣才能學得更好,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找興趣。這樣我們才在學習中更有利于成長。
普通教育學讀后感 篇3
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被稱為“科學教育之父”。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探討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發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學》,全書共分三編,三編之前加有一個“緒論”。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的豐富,當初看起來覺得有點復雜和枯燥,但是經過小組的討論以及課堂小組展示之后才真正的理出它的框架。《普通教育學》里面寫了許多教育思想,我覺得這對我們師范生的教育理論學習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在《普通教育學》中的主要提到的內容中,我想分享的是這兩個方面:
(一)性惡論與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稟承了歷史上沿襲的“性惡論”,認為在兒童天性中處處都會表現出不服從的烈性。“這種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擾亂成人的安排,并把兒童未來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種種危險之中”。這種盲目的烈性情緒的種子如果不加以遏制,它就會伴隨著兒童的成長而一直存在于兒童身上,還甚至會逐年增長擴大,所以他認為兒童管理就是許多必要的預防措施之一。他將對兒童的管理作為實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他提出了兒童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脅、懲罰、監督、權威與愛等等。
我認為對兒童的管理要寬嚴相濟。不可以一味地去對兒童進行懲罰和威脅。因為威脅可能對于那些本身很劣行的學生是沒有任何效果的,他們會視而無睹。教育心理學課本上提到,表揚比懲罰更能取得效果。我認為懲罰只適合于行為特別惡劣的學生,對于其他一些行為良好但學習成績差或者只是偶爾一次犯錯的學生不該用過嚴的懲罰,更不能體罰學生。近日來發生的傷害學生事件,就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學生畢竟只是孩子,盡管他們做錯事,我們也不可以對他們施以體罰,那樣不僅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還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我們應該多點表揚學生,讓他們得到鼓勵,對學生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是對學生最大的鼓勵。其實我們生活中沒有差生,只要教師能夠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呵護。另外,教師要樹立權威,必須先要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愛,師生之間感情的共通,有利于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感情。同時也要給予學生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二)教學論。
興趣的四階段與四段教學法。赫爾巴特認為人的興趣是一個由“專心”和“審思”共同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動。“專心”要求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事物之中,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擾,不以彼一害此一,“應當明晰地把握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地獻身于每一件事”。同時,“人格依賴于意識的統一,依賴于積聚,依賴于審思。各種專心是相互排斥的。
正因為如此,它們也排斥那種必須借以使它們統一起來的審思”。因此,“專心”排斥“審思”,同時又需通過“審思”將種種“專心”統一起來。“專心”與“審思”的矛盾運動構成了興趣的四個階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動。赫爾巴特正是依據興趣的四個階段提出了其極為著名且又影響極為巨大而深遠的“四段教學法”——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
赫爾巴特的教學論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內容。赫爾巴特從觀念、興趣、統覺等心理學思想中尋找到教學論的理論依據,是將教育學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表現,也是赫爾巴特的偉大貢獻之一。同時他試圖將五道念作為教育論的理論基礎,是將教育目的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之上的努力也是教育理論的重要貢獻。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概念,正確地闡明了教學的定義,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系,并且他提出了“四段教學論”。他的教學理論是根據心理過程規律的基礎和教學過程而建立起的明確的規范化的教學模式,這對現代教師們仍然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但是,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四段教學法”的思想過于形式化和機械化,它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
閱讀名著等于與名人對話,我覺得這話很有道理。如果我沒有仔細地閱讀過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單單根據我們教科書的一個章節簡短的內容,我或許只能粗略的知道他的思想大概是什么。而完整地看了他的《普通教育學》之后,我才真正地掌握了他思想的只要內容,包括他著作的背景,他的經歷經驗等等。作為一名師范生,除了掌握課本知識之外,還要多讀點名著,多看點書。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自己、完善自己。